标题 | 时政类广播音频节目样态及制作探索 |
范文 | 叶思成 孟孟 【摘要】文章旨在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及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制作的相关案例,论述新时代融媒体发展背景下时政类广播音频节目的样态创新。同时,从声音制作的角度,分析时政类节目在新样态下的突出特点及传播优势。 【关键词】 时政类广播? 节目样态? 声音设计?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信息承载量更大,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影响力也更大。无论传媒格局如何变化,主流媒体始终要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前提,立足时政类广播音频节目,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顺应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与规律,用更新鲜、更生动、更恰当的方式传播好党和国家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习近平最新用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新时代》以及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政协委员读书会》等节目为例,论述当前时政类广播音频节目在节目样态和新媒体传播中的创新,并从节目制作的角度分析声音元素在时政类节目中的创新使用。 一、深度时政,声入人心,彰显时政节目影响力 《习近平最新用典》(新媒体推广端称《学习用典》)系列自2018年1月1日起通过全媒体推出,首期节目为《习总书记2018年新年献词》。该节目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考察以及在系列重要会议上讲话中所引用的经典名句,并在时政新闻报道中作为特别板块不定期播出。作品通过使用习近平现场讲话原声,结合知名专家学者对其中的名言名句及现实意义的解读,以达到用“中国经典”讲述“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诉说“中国道路”的目的。 广播作为一种以声音为传播介质的媒介,拥有直接、快速、高效的传播特点。《习近平最新用典》系列节目内容架构采用“主播开场铺垫-习近平用典段落的原声-主播串场(承上启下)-专家解读-总结”模式,结构逻辑清晰顺畅,符合听众的普遍收听规律。同时,为有效地在微信公众号传播,该广播作品转化为有声浏览作品,即声音与可视化的文字、图片相结合,由此升华为另一形态下的“视听”文化产品。这既是对传播方式的一次探索,又是时政节目的一种样态创新。节目内容“以点看面”,从经典之中观世间大道,在内涵上极具文化教育意义,彰显其政治深度。 在《习近平最新用典》系列节目制作中,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或演讲的特定场景、文化环境或语境的不同,在声音设计上也会有不同的元素。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和《“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两期为例,其中的经典名句均出自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节目在制作中选取了博鳌亚洲论坛的会场背景音乐《万泉河水清又清》,将其融入节目风格设计当中。《习近平最新用典》凸显政治、时代、文化意义的同时,兼具艺术气息,可谓细微之处彰显出精巧的构思。 二、原声再现,“声”临其境,增强时政节目传播力 在2018年全国两会结束的当天,央广中国之声以“采撷珍贵历史原声,记录中国两会脚步”为报道角度,推出2018年两会特别节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新时代》。该节目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原声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的讲话原声,串联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伟大足迹。从南昌起义的救国之梦,到两会起步阶段的建国之梦,再到新时代的复兴之梦,作品精炼流畅的文字和震撼心灵的声音带领听众和网友跨越时空,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百折不挠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 节目大量采撷珍贵的历史原声,包括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49年9月朱德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3月叶剑英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83年6月邓颖超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等,这些珍贵的历史音响通过节目重现,令听众感受到时代前行的脚步。 与此同时,节目运用“非虚构故事写作”的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这一抽象的概念还原成若干场景和故事,代入感强、通俗易懂。“非虚构故事写作”要求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掘事实、搜集信息,从而“创造场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大命题化繁为简、由浅入深,从而提升传播力和可听性。例如节目在起始部分的设计别出心裁: 【歌曲《五月的风》前奏(压混)(声音按照旧式收音机效果处理) 解说:1923 年,一个名叫包竺峰的商人在如今南昌中山路的繁华街头,修建了一栋当时江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旅社——江西大旅社,中西合璧风格的大楼高四层,窗户是西式的,两扇大门带有典型的中国色彩,合起来是一个双喜字。 【歌曲《问》(压混)——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 解说:当时的包竺峰绝对想不到,四年后,南昌起义的第一枪,会从这里打响。 【音响:三声枪响 利用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及唱词,通过声音将听众带入历史。那个年代最能引发今人共鸣的除了图片、文字,便是声音,而老音乐、老歌曲承载的是那个年代的历史环境与时代面貌。“三声枪响”作为音响效果单独出现,在叙事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一种象征。曾有业内人士称赞道:“节目让声音的魅力尽现。声音特别能承载记忆,因为声音最触动你的往往不是声音本身,而是这个声音引发的难忘回忆。” 在广播(音频)时政节目中引用“原声”的方式已屡见不鲜。“原声”在具备强烈代入感的同时,又能使听众产生充分的信任感。譬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央广中国之声推出10集特别节目《听,习总书记的话》,节目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回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又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央广中国之声推出《听,习总书记论改革开放》,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等。一系列政论体裁作品在节目设计上均采用“原声”,使节目在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的基础上,提升了“温度”,“原声”好似“跟听众面对面,或同一时空下的诉说”。一定程度上,“原声”力量激发的是“共情”的能力。 此外,语言固然可以直击心灵,音响效果同样亦可“入心”。以《听,习总书记的话》 中 《文化建设篇——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的一处细节为例: 【音响:枪林弹雨 解说: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民族于水火,中国共产党勇敢担负起历史重任,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并建立了新中国…… 节目行至此处,通过“声景重构(再现)”的方法,对音响效果进行剪辑、混录,还原战争场面。在制作上强调声音的真实感,不过度夸张。在声音细节的表现上,力求细致;在音响质感上保持声音的生动性与层次感;在效果上体现声音的丰富性与多元化。坦克开动、轮带与沙地之间的摩擦、炮声轰炸、枪声与流弹四溢、火焰在战场上燃烧……短短几秒钟时间便从听觉上构建了一幅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为听众勾勒出“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三、形态多样、角度新颖,时政节目更接地气 党的十九大后,地方广播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主动打造丰富多彩、形态多样的时政节目,强化主流媒体的政治站位与社会责任。以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北京市政协委员读书会》(以下简称《委员读书会》)为例,该栏目设立的初衷,就是要打造一个有互动、有深度的政协委员阅读学习平台,更深入地学习、领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节目重点依托“北京政协”与“北京电台RBC”微信公众号同步进行网络传播,以适应、探索新时代融媒体背景下的地方媒体主流舆论宣传。 《委员读书会》依托互联网形成“声音+图像+文字”传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的短板。而节目本身在样态设计上融合了广播传播的优势特点:内容精准、简洁、平实。每期节目时长通常在两分钟左右,节目板块相对固定,由北京市政协委员主导节目内容。 每期《委员读书会》都会邀请一位北京市政协委员摘选并诵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原文,由于委员们来自不同界别,所以选择摘读的内容各具特色,具有差异性,为节目内容在多领域、多角度呈现方面增添了诸多新鲜元素,也为节目在制作风格上呈现差异化特点提供了创作支点。《委员读书会》以一种新样态的音频节目作为平台,由此成为宣传党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一个发声渠道,拉近了委员与听众和网友的距离,使受众更加深切、全面地了解并理解当前人民政协工作的实质与重要意义。 四、结语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与指导下,作为主流媒体,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价值引领。同时,在媒体快速融合的今天,主流广播媒体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发展之路,值得业内人员深思。融媒体背景下的时政类广播(音频)节目如何做到深入人心、喜闻乐见,亦值得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新华通讯社课题组编:《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新华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2.〔英〕怀亚特(Hilary Wyatt)、埃米亚斯(Tim Amyes):《电影电视声音后期制作》,欧阳玥、徐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北京廣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制作中心) (本文编辑:李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