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
范文

    许华鑫 王奋飞

    【摘要】我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应探寻新的模式——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即以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为源头,紧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命题,向世界报道世界、描述世界、解读世界,让世界通过中国的解读更深刻地读懂世界和中国。本文认为这需要中国的对外传播以更大力度来传达出中国的诚意和责任感,并在博弈和融通的过程中做好工作:从直面矛盾、世界问题入手,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寻找共情,将多样文明说透,用新媒体传播实现弯道超车。

    【关键词】中国语言 ?世界故事 ?国际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220 ? ? ?【文献标识码】A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著述《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英文版、法文版相继出版,该书收录习近平论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稿85篇,对于国外读者深入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我国外交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 ? ?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亞洲新未来》的主旨演讲,提出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针对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10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宪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也必定会有一个极其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了联合国决议。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①如何把这个“中国方案”讲得清楚、说得明白、谈得生动、论得有力,需要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当前我国媒体实践的重要课题。简单而言,这些年我国的对外传播实践有一个基本模式,那就是——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他者叙述”的视角。而笔者认为,十九大报告中的另一句话——“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同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显然,“以我为主”,不仅仅是“我”的故事,也应该包含“我”的语言、“我”的智慧以及基于此的“我”的方案。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另一种对外传播模式——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

    一、共同语言和共同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家民族体系构成了当代世界的政治版图。人们普遍认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是解释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理论工具。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②。民族、民族属性在安德森眼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基于此,被人为创造出来的认同边界往往是由某种共同语言所划定的。

    “想象的共同体”致力于语言边界的划定和形塑,以共同语言来区别此民族而非彼民族,它是“分”的概念,制造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分别心,也产生了“非我族类”的彼此区隔甚至彼此警惕、对立。当今世界的许多故事背后都闪烁着因这种区隔而产生的魅影,诸多政治问题的根源即在于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则聚焦共同命运这一现实挑战,而不是共同语言,它使得不同民族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关注并思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这样一个彼此依存的利益纽带。因此,它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价值依归,一种在承认“分”的基础上追求“合”的智慧。厘清这一点,我们才能读懂“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真正含义,进一步明晰用什么语言讲什么故事。

    二、“他者叙述”和“自我建构”

    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让故事得以被讲述;作为表达的载体,语言让价值得以被感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周恩来总理的一段趣事曾被广泛引用——周恩来总理向国际友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只说了一句话:“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人立刻就明白了。③这一模式后来被表述为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其要义在于语境的转化,即用国际化的语言和目标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以“他者叙述”的方式来讲“我”的故事,通过改进叙事方式使中国故事的传播契合目标受众的习惯,让他们听得懂、愿意听,从而跨越文化差异,有效诠释中国理念,阐述中国观点,传播中国文化。

    与“他者叙述”相互补的则是“自我建构”。“自我建构”强调的是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中国语言并不是仅指以汉语为主的各种文字和声音符号,而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的智慧,包括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无不闪烁着中国智慧的光芒。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就是以中国价值观为源头,融入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观点,向世界报道世界,描述、解读包括中国在内的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

    “他者叙述”和“自我建构”两种模式各有侧重,相互交融,又殊途同归。

    三、诚意和责任

    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这是顺应世界舆论场变化的必要之举,也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的重要途径。

    讲好世界故事,是中国诚意的释放。毋庸置疑,中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汲取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先进的营养成分。在中国的故事中也有着美国故事、日本故事、欧洲故事、非洲故事的影子,“将世界作为一面镜子,时时揽镜自照、反躬自省,这是我们从100多年前就建立起的一种有益的传统,这种‘镜子效应促使我们不断进步。”④同样,对世界来说中国也是一面“镜子”。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理解、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中国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等,都是映射世界的“中国镜像”。讲好世界故事,能让世界充分感知中国与世界沟通的诚意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故事与中国故事是相通的。

    讲好世界故事,是大国责任的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实层面体现为全球发展不平衡,人类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例如,金融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恐怖主义蔓延等,需要一系列新的解题思路。正如习近平所言:“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就是中国所愿意展现的大国责任感和担当。

    讲好世界故事,是媒体升级的动能。在全球化的今天,“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西方话语仍居强势地位,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占据世界新闻发稿量的绝大部分份额,西方国家在传播观念、传播手段上也在不断升级换代⑤。”打铁还需自身硬。2014年8月,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在现代激烈的国际舆论竞争中,没有一批实力强劲、传播能力突出的媒体机构,就不可能赢得话语权。近些年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ussia Today TV)、半岛电视台等媒体异军突起,在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对抗中争得了一方表达的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快我们的媒体融合步伐,以新型的传播体系构建新型的传播方式,打造强大的话语能力。

    讲好世界故事,要突出中国语言。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西方国家还在掌握着文化和传播霸权,但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决定权和新闻的解释权,已不再完全掌握在西方媒体手中了。”⑥讲好世界故事,是要做世界舆论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跟随者,需要标志性的语言和充分的文化自信。2019年的“爆款”电影《流浪地球》就做了一个与西方好莱坞电影不一样的表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这部电影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这种范式可以说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⑦有文化自信才敢以我为主“自我建构”。中国语言强调的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现实有机结合之下的话语体系,这是我们讲好世界故事的根基与底气。

    四、博弈和融通

    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在这场宏大的叙事中,故事的主角并不只基于中国本土,其構成复杂,诉求也有极大差异,如何抓住目标受众的“痛点”进行有效传播?在西方话语仍居主导地位的国际舆论场中如何突破障碍取得广泛认同?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也是一个融通的过程。博弈,就是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媒体阵营交锋,“拔钉子”“树旗帜”,争得属于自己的舆论阵地。当然,我们理解的博弈,不是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而是必要的对抗和良性的竞争,因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始终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这应当是讲好世界故事的最基本态度。融通是找到中国语言与世界故事结合的有效办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传播路径,让中国语言真正成为世界交流语言的基本路线。在博弈和融通中,我们应当紧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命题,重点做好几件事。

    (一)直面矛盾,从世界问题说起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我们与西方媒体博弈的基本盘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回击负面言论、自我解释和宣介上,总体仍处于被动局面。要摆脱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提高发言水平,主动出击,站在更高更大的格局上提出问题、阐释问题,比如提出并阐述世界性难题、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人类生存发展不可回避的矛盾焦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中国语言不可或缺,中国媒体也应以中国智慧传递出中国声音。

    (二)寻找共情,由人文关怀说开去

    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是以世界故事为载体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境传播,只有传播者与受众在故事中产生共情,中国语言方可突破隔阂,获得认同。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对此就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生动表述。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生活方式、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相通的。在对外传播中,我们要尽力描绘一个人性的世界,讲述有人情味的故事,透过真实的生活情境,以具象的传播符号,展现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打造符合受众需求的公共舆论产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充分捕捉人性的闪光点,做到亲近而不曲意逢迎、真实而充满人文关怀。这样,植入中国文化的世界故事就可以引发共鸣,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就能与世界融通。

    (三)“美人之美”,将多样文明说透

    文明的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各种文化、不同民族和谐、宽容地共处和发展。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化解文化冲突的最佳途径。《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则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叙事空间。在对外传播中,我们应当始终秉持这种“和而不同”的包容心态、“美人之美”的君子风度,深入地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聚焦包括中国和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特色文化,提取其最有价值的营养,化为生动的文字、语音和影像,形成汇聚多样文明的全球“媒资库”。“世界那么大,让大家都来看看。”可以想象,以中国语言文明之火精心烹制出的世界故事,将是多么诱人!

    (四)弯道超车,新媒体呈现新世界

    当前,国际传播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国际受众大规模向社交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数字平台迁徙,新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同于传统媒体‘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我国新媒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从战略层面考量,新媒体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突破口之一。”⑧如今,我国主流媒体已经纷纷进驻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优兔(YouTube)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和视频分享网站,同时通过融合加紧搭建自有新媒体平台。5G时代正在来临,传媒生态可能迎来更大的变局,而中国在5G技术方面处于领先位置。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新机遇,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机遇,加快媒体融合进程,创新表达方式,通过新媒体新语态,呈现一个更具活力的新世界,形成对外传播新亮点。同时,发挥民间智慧,开发形态多样的新媒体产品,打造国际传播平台的“中国应用”——为人类沟通提供便捷通道,为世界故事搭建分享平台,这同样是中国语言的植入和渗透。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们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也一定有能力讲好世界故事。紧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命题,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为国际舆论场注入一股中国清气,中国的对外传播将打开新的局面。

    注释

    ①李生、包英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0期。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徐东波:《讲好中国故事》,《解放军报》,2018年12月21日第7版。

    ④辛锐:《世博会与世界杯的“镜子效应”》,《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7期。

    ⑤楊振武:《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7月1日第7版。

    ⑥刘笑盈:《“他国崛起”与世界话语体系的重构》,《现代传播》,2014年第9期。

    ⑦王一川:《影片<流浪地球>研讨会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第16版。

    ⑧刘滢:《“复调”新媒体国际传播的优势、困境与进路》,《对外传播》,2018年第9期。

    〔本文系泉州师范学院自主科研基金项目“‘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中国国际传播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19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许华鑫系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节目中心副总监,王奋飞系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编辑:聂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