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固化证据,让记者立于不败之地 |
范文 | 徐刚 曾有一篇有关《新京报》在两起名誉侵权案中胜诉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文章从专业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采访证据对于调查报道的重要性,提出取证、形成完整证据链、平衡报道是媒体在法庭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三项基本原則。 其实不仅仅是舆论监督类的调查报道,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应该注意这三项原则。相比纸媒,电视新闻因为画面和同期声的存在,它所呈现出来的内容真实性更高。但同样也是因为画面和同期声的存在,电视新闻的报道,特别是涉及到监督类的报道有时候也进入到一个误区,那就是完全依靠“同期声”作为证据,即便事后被批评的一方找来,记者很多时候给出的答复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对方说的”。这样的说辞在对待一般事情上能“逢凶化吉”,但如果是报道监督的是大企业或上市公司,这种回应对方并不买账。 也许是受一些报社同行的影响,现在,我在与新闻当事人沟通的时候,每次等对方“吐槽”完后都会提一个要求:把你手上所有你认为有用的材料寄一份给我。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新闻当事人有时候出于私心会夸大一些细节,导致记者在判断选题上出现偏差;第二,记者在梳理当事人提供的文字材料时,可以寻找突破点,采访时有的放矢。 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记者应该尽量做到让证据固化。例如一家企业是否办证,主管部门是否下了行政处罚,都应该见到固化的证据,而不是凭借对方一句有或者没有的话而结束采访。对于新闻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要多方求证,如果政府部门不接受采访,记者除了录音外,还应该要求对方提供书面回复,把证据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一直停留在两三千字、七八分钟的节目中。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媒体花尽了心思在标题上,有时甚至以适应网络传播为借口,制作一些有失偏颇的新闻标题。尽管文中内容对新闻事件做出了解释和澄清,但在标题上被监督对象已经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时候,如果媒体的报道不够扎实,仅凭一句“这句话是你(他)说的,不是我说的”,很难分清责任,唯有固化的证据才能让被监督对象哑口无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