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直播现存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范文 王婉
摘 要 随着媒介技术演进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直播领域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方式拓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将传统新闻报道与网络直播进行结合是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报道形式变革的一次全新尝试。围绕网络新闻直播产生的背景、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探究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策略及方向,对未来新闻媒介产业模式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网络新闻直播;媒介融合;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105-03
近年来,网络直播现象井喷为社会景观,重塑着媒介生态格局,新闻直播秀场由电视荧幕转站网络视频。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传统媒体不断寻找新的契机,尝试将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相结合,借助互联网的“春风”走上媒介转型发展之路。
1 网络新闻直播兴起的背景
最初,直播是以廣播电视新闻直播的形式出现的。2008年,央视新闻频道正式实施了新闻直播策略,并取得很好的反响,它以新鲜、及时、真诚的沟通方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直播不再局限于电视新闻领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它发展成为网络新闻直播,以更加便捷、独立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1]。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不能真正参与新闻讨论,参与性互动性弱,因此网络新闻传播的新形势日益成为新闻界的
“宠儿”。
2 网络新闻直播的特征
2.1 互动交流体验,增强受众新闻参与感
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施拉姆循环模式,强调传播是信息和信息反馈的双向循环过程。网络新闻直播符合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受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网友和主播实时互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现场感,打破了传统电视传播的被动和封闭状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75.1%的观众表示在观看在线视频时会注意弹幕,47.3%的表示会参与到弹幕的实时交流中。这表明观众在观看视频时更倾向于与他人互动,网络直播的形式完全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而传统的新闻发布模式以单向传播为主,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位置,受众的意见很难反馈给传播者。网络新闻直播的形式弥补了信息反馈的不足,受众可以直接在新闻客户端进行评论,提出对新闻内容的看法,真正实现传播形式由单向到互动再到共动的转变。
2.2 全天候报道,时效性强
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网络新闻直播往往更能发挥其全实性的优势。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电视节目安排和时间限制,只能保证新闻的一般及时性。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的播出并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拥有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和直播应用软件,就可以随时进行新闻直播。今天,“全时化”新闻发布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常态。
在近年的两会报道中,传统媒体将栏目的有限时间放在新闻发布会的新闻直播中,而网络新闻客户端则对两会现场的台前幕后进行全方位实时呈现。央视直播手段的更新已经向观众展示,网络新闻直播远比传统新闻直播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
2.3 实时呈现,临场感强
网络新闻直播的呈现以受众的第一视角为基础,这种方法消除了传统镜头带来的摆拍感,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拍摄方式提高观众新闻体验的临场感。观众通过观看直播,直观地感受到现场气氛,实时接收最新消息,极大提高了硬新闻的传播效率。例如,当“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网易新闻以“直播火箭”“直播街头人物”“直播的观众访谈”“现场采访专家”这四条线进行实时新闻呈现,全方位、多视角的新闻报道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2]。
2.4 UGC和PGC内容资源交互传播,新闻报道更
“丰满”
Web2.0与社会化媒体的兴盛,公民新闻、自媒体崛起。在人人都可以成为麦克风的时代,新闻直播的内容资源来自UGC和PGC,即用户内容的生产和专业内容生产。
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UGC的用户内容制作更具优势。由于新闻的不确定性,新闻媒体往往会错过报道的最佳时机,而新闻目击者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对突发新闻进行的实时直播成为专业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补充。网民自发的新闻直播更便于观众收看新闻最新进展,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UGC与PGC直播内容的交互,使新闻事件呈现更加“丰满”,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到网络新闻直播中来。
3 网络新闻直播存在问题
3.1 信号之困
实现直播的连续性和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对网络信号的要求很高。现场直播容易受到网络信号的影响,从而制约视频的质量和播放的连续性。在突发新闻事件中,信号故障或中断通常是由瞬时信道传输量急剧增加引起的。以央视新闻微博直播平台为例,伦敦奥运会结束后女排回归,教练郎平出现在飞机入口处,大量用户使用手机对现场进行直播。半分钟后,引起了信号卡顿,直接影响了观众的直播观看体验[3]。在网络新闻直播实践中,传输设备和信号网络对新闻内容的传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由信号不畅带来的直播困扰时常
发生。
3.2 互动体验淡化新闻核心内容
网络新闻直播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主播和受众可以实现实时交流互动,网民们边看直播边进行新闻讨论,受众主体地位得到增强。然而一些调侃语气的弹幕刷屏会消解突发新闻、灾难新闻的严肃性,导致新闻的泛娱乐化现象。另外网络新闻直播强社交性的特点使得受众容易沉浸在互动传播的体验过程中,从而忽视了新闻本身的内容价值。此外,受众受自身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新闻内容的识解码能力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群体对同一条新闻的产生不同意见,不利于舆论引导。
3.3 新闻把关难度增强
网络新闻直播共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给实时新闻呈现带来了一种期待或意想不到的戏剧性,但也难以控制事件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增强了网络新闻把关的难度。例如,媒体对广西玉林“狗肉节”进行实况转播时,由于当地蔬菜市场卖狗肉的商家对涉外人员“敌对”,所以很难避免冲突,在直播中新京报记者用来直播的手机一度被抢夺,从而打断了直播。另外,在“狗肉节”这种特殊节日,一些极端的动物保护组织、爱狗人士会借机导演一些“伪事件”进行直播,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呼吁。网络新闻直播门槛的降低直接增加了网络新闻的监管难度。
3.4 直播主持人综合能力不足
在直播中,虽然新闻本身的吸引力决定了受众的注意力,但主持人的能力有时会决定观众是否会继续观看现场直播。
直播新闻对记者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记者要具备对现场新闻价值的判断力和新闻内容筛选能力。一个优秀的記者能为受众带来更精彩的新闻直播呈现。事实上,直播主持人的质量良莠不齐,直播的真实性直接暴露了现场直播者的个人能力,很多主播往往达不到受众要求。一些普通用户自发进行的新闻直播,由于缺乏专业培训,难以保证新闻内容的质量和价值。
4 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策略及方向
4.1 媒介融合,创新发展
传统媒体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虽然在衰落,但不会消失,而是不断寻求变革。保罗莱文森提出“补偿性媒介”的概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是相互竞争、合作与补充。传统媒体由于存在时间长,积累了大量忠实的受众和自身的品牌实力,媒体公信力较高,这恰恰是新媒体的不足和缺陷。作为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的产物,新媒体有其优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的公信力远远低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媒体的公信力,而媒介融合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一方面,网络新闻直播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平台作为宣传和引导受众转型渠道,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通过打造优秀新闻直播平台,抓住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实现媒介转型。
4.2 鼓励舆论,引导舆论
网络新闻直播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交互性。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的概念,网络新闻直播作为一个公共性平台,使公民的言论自由、知情权、社会参与更充分。通过网络新闻直播,媒体可以倾听公众的声音,感受舆论的走向。当然,在赋予受众舆论自由的同时,媒体应适时进行舆论引导,保持舆论的一致性和正确的走向,以防止舆论错位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以2015安庆枪击事件为例,报道一出立即引起网民的猜疑,甚至怀疑媒体的权威。为此,央视新闻为了清除谣言,消除网民疑虑,立即展开了新闻调查,将事件前因后果进行如实报道并引导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
4.3 坚持“内容为王”
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媒体发展核心从“内容为王”到“渠道为王”“关系为王”,再到如今重提“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的内涵也随着媒介更迭发生变化。在“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更强调新闻主题的新颖性,准确把握新闻五要素和新闻价值[4]。但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传播渠道更加丰富,传播内容更加多元,为“内容为王”注入了新的内涵。此时,“内容为王”不仅要关注新闻报道的内容,还要注意新媒体渠道的特点。新闻报道的内容不仅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而且要符合受众的心理,实现从“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
网络新闻直播要在内容上下功夫,选取最佳报道角度,提取新闻最有价值要素,将新闻内容以直播形式完美呈现给用户。
4.4 规范市场,规范主播
2016年9月,国家新闻广播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直播服务管理的通知》,重申了广播电视总局有关规定。也就是说,直播平台必须持有“直播许可证”才能进行直播,这一举措降低了网络直播平台的接入门槛,提高了新闻直播的整体质量。
传统媒体记者实现网络媒体记者的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记者掌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提高网络媒体使用素养。
以2017年3月1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直播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搬出青瓦台为例,在直播前3~5分钟,现场的直播记者不断重复相同的信息点,并未给受众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且记者播报新闻缺乏逻辑、不成体系,缺乏现场语言组织能力,使得用户的直播收看体验大打折扣。因此,媒体对于网络新闻直播人员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4.5 关注用户体验,创新直播平台
新闻直播平台拥有丰富、优质、有趣的新闻直播内容,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平台设计所带来的良好用户体验是增强用户黏性的关键因素[5]。
第一,在页面布局设计中,要追求与众不同,在主页将自己的独特定位和诉求亮出,精准聚焦粉丝用户。
第二,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兴趣和爱好,根据用户需求的差异设置板块,对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新闻直播推送;细化平台栏目的功能,增添“个性化定制”服务,通过提高平台的个性化来提高用户的黏性。
第三,平台必须加强交互参与体验,注重用户新闻制作内容的地位和价值,加强与用户的交流,提供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和新闻直播共享平台,通过多平台联动实现社会互动、共享的功能。
5 结束语
网络新闻直播不是简单的现场记录,而是一个多维全面的新闻场景呈现。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网络新闻直播将会成为新媒体的宠儿,助力新闻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将第一现场新闻传递到受众眼前。
参考文献
[1]何欣欣,王翔.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J].新媒体研究,2017(5):21-23.
[2]刘敏.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直播特点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1):103.
[3]林斐然.新闻视频直播的四个问题[J].青年记者,2016(12):14-15.
[4]李扬.网络新闻直播[J].新媒体研究,2017(12):
92-93.
[5]王鑫.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做好新闻视频直播平台[J].青年记者,2017,26(59):94-9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