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外传播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度” |
范文 | 雷鸣剑+周超凡 近年来,“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成了对外新闻传播的高频词。 非战争军事行动,顾名思义,指和平时期赋予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主要使命,意即运用武装力量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而进行的不直接构成战争的军事行动,如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权益、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正因为其时效性、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都较强,搞好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新闻宣传,需要积极稳妥,准确把握好“度”。而且,这既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策略艺术,也是从事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的部队、地方媒体记者和广大通讯员需要练就的基本功。把握好这“度”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中采编人员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抢压度——把握时机 新闻传播理论认为,受众首次接收的新闻信息对其后来关于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影响较大,会产生先入为主、不易改变的持久性作用。实践表明,信息发布越及时,越能掌握舆论的主导权;信息来源越权威,越容易提升外界的认可度。 但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新闻事件一般比较复杂,不能一味地追求快,盲目地抢先报道新闻,而又不能误时误事。是“抢”,还是“压”?直接考验着一线新闻工作者。从一定程度上说,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大多是处置突发事件,首当其冲,亟需把握好“抢压度”的时机。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参加抢险救灾任务部队通常临机受命,担负的任务艰巨,要求前线记者独挡一面,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把握事件的本质,正确引导舆论。对涉及国家和军队安全发展利益,传播出去可能产生不良效果的,应审慎处理,宜缓则缓,宜压则压。 总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大处着眼,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抓选题。军队媒体必须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按照塑造和平、威武、文明之师的要求,专题研究制订报道方案。要善于从讲政治、讲全局的高度捕捉新闻线索,抓取新闻选题。比如,反映部队闻令而动、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讴歌军民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团结精神;展示我军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良好形象,等等。实际操作中,对重要信息,反复播放,强化规模效应,形成舆论优势;对受众关注的敏感事件,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堵塞虚假信息传播渠道。同时,须谨防一叶障目、道听途说现象。 摸清实情,牢牢掌握话语权和主导权。不同于战时,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组织领导一般以地方为主,行动的不确定性增大,且大多数行动是临危受命,增加了把握新闻报道话语权的难度。应依据处理危机的“3T”原则,即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 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以最快的速度摸清实情,抢占报道先机,始终把握传播新闻信息的主导权。西藏拉萨发生“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后,中央及时协调组织29家中外媒体记者赴现场采访维稳受伤官兵,以事实真相驳斥了境外别有用心的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歪曲报道,为我军挽回了良好声誉。 正面为主,赢取国际舆论的积极评价。实践证明,通过正面立体传播、全方位报道,把最能体现官兵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英雄事迹和精神风貌呈现出来,既能扩大我军在国际舆论中的正面影响,又能起到安定民心、鼓励士气的多重作用。可结合我军与外军联演联训,着力报道我军与外军建立互信、构建和谐周边的积极姿态,展示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信心和能力;结合我海军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低调稳妥报道护航行动,使护航行动得到海外舆论积极评价;结合我军执行国际维和行动,报道我军树立开放、透明、自信的良好形象;结合参与国际救援行动,注重报道国际舆论特别是受援国舆论对我军救援行动的正面报道。 显隐度——引导得当 众所周知,每个新闻传播行为都有说服动机,而受众会探寻传播者的动机;传播者的意图和动机隐藏得越深,传播效果就越好。西方媒体一向自我标榜新闻自由、公正,有时刻意地回避新闻媒体“宣传引导”功能。表面上,大多看似纯客观报道,而抓取的素材、选择的角度、表现的细节等等方面,实则抹不去自身潜在主旨的印记,不得不承认新闻舆论真正的导向功能。英国BBC在网上曾刊登一幅照片,显示我公安武警协助医护人员将受伤人员送进救护车的镜头,文字说明却是“在拉萨有很多军队”。美国CNN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把我武警官兵拍摄《天脉传奇》电影的场景图片,说成是“中国武警官兵装扮喇嘛”,其用心显而易见。通过我舆论反击,让当年参加拍戏的官兵在电视上公开露面,澄清事实,迫使有关外媒公开道歉。 军事新闻无小事,事事处处连政治。进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确保稳妥可靠、于我有利,这是职责使命所在。新闻舆论引导有显隐之分,对突发事件、重大敏感问题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在作显性引导时,要态度鲜明,主动占领舆论制高点。可设置“既定”议题,报道我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报道我军珍爱和平、威武文明的良好形象,报道我军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良好形象。可设置“反制”议题,着力解疑释惑,积极回应国内外舆论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相关话题的关切。可设置“转移”议题,及时把握新闻舆论主导权。可设置“焦点”议题,把握话语权有效引导舆论。 适应当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作好隐性引导,是搞好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的一大共识。要善于选择报道角度,多学外媒“藏舌术”,尽量将自己的立场和倾向融合在对事实的描述和组织中加以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人。要善于借力传播,组织“嵌入式”、“会战式”等形式报道,在组织协调国内军地媒体搞好报道的同时,借助国际友好机构、友好媒体、友好人士的力量,体现我们的意图,表达共同的关切。要善于运用隐性传播要素,在语言、文风、视角、色彩、线条、版式等方面的传播信息过程中,淡化色彩,避免干涩灌输、正面说教,引起受众的逆反情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军事节目中,客观真实地播发北京军区总医院军医华益慰的事迹《悬壶济世的好军医》,录音真实,朴实无华,在台湾引起良好反响。一些台湾听众真切地说,华医生高尚的医德尤其令人敬佩,他们认同这样的好医生。又如,在地震废墟中被救出、躺在担架上的小男孩,向救灾指战员行少先队礼的那张照片,无声胜有声,比任何语言和文字更能扣紧受众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军历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新闻实践也都证明,隐性引导的信息比显性引导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心理影响力和渗透力。 疏密度——浓淡适中 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经常配合中心工作,集中时段集中版面推出一批时效性强、有层次、有规模、有深度的稿件,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法。搞好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要借鉴这些做法,视情况集中造势或淡化处理,做到浓淡适中。 把握好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的疏密度,要根据行动任务的进程来确定。有经验的媒体记者往往会在第一阶段,及时发布动态新闻,紧接着抢在其他媒体之前,采写并发表通讯稿件,随后展开深度报道,每次都抢在其他媒体前赢得先机,成功地实现“三级跳”。同时,要针对人们关注的焦点、疑点问题,先后有选择地发布新闻信息。我军参加国际维和任务部队出征或回国时,都要组织国内外记者现场采访报道。除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外,可让记者自由采访,及时精确地将我军维和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诚如《华盛顿邮报》所言:“中国逐步表现出打算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 把握好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的疏密度,要慎防冷热失度。当今社会,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多元,增加了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竞争的激烈程度。这就要求媒体记者准确研判行动的态势和性质,分清重点,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和评价。否则,容易陷入反应迟钝、被动应付局面,导致冷热反常。 软硬度——刚柔相济 硬新闻与软新闻,都源于西方新闻学。前者,主要指题材较严肃,侧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在接受这些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而后者,主要指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从中不难看出,在新闻传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硬新闻,应以硬新闻主导,以软新闻为辅,软硬兼施。 搞好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也应如此。要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主旋律,始终保持昂扬、激越、励志等基调,且要把握好硬新闻、软新闻推出的时序,形成强势态势。比如参加外国救援行动,环境艰苦,记者前期要多提供些时效性强的消息、特写等硬新闻稿,及时体现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战略意图,及时展现我军尽责救援的精神素养,并联合国际主流媒体报道,确保其实效。任务后期,可组织采写通讯、述评等时效性不强的软新闻稿。 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的实践表明,新闻信息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一般地,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发表数量比例控制在3:1或4:1为宜。事实上,一些媒体刊登的硬新闻却少于软新闻。一方面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发现、挖掘和经营好硬新闻,另一方面,又需要硬化处理软新闻,增强其新闻性,提高传播效果。有时,新闻稿件如按“硬新闻”形式表述,不能吸引受众,无法发表,需要作软化处理升华新闻,才能提高可读性和吸引力。因此,把握好非战争军事新闻传播的软硬度,要求记者练就处理两者互动兼融的能力。不管是突发事件报道,或者涉外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也不管是典型事迹报道,抑或其他非事件性报道,都可以实行硬新闻与软新闻形式互换。《战士报》在报道广州军区支援亚运会部队动员誓师大会消息后,刊登任务部队官兵的备战风采,“软”“硬”兼施。在赛事进行中,既报道军队运动员夺奖的动态新闻,又报道其背后鲜为人知的软新闻,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宣保度——秘而不宣 纪律是部队的生命。既然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军事行动,就注定了必须坚持“保密优先”的原则,遵守党和军队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其中,关键在于做到秘而不宣。 诚然,我们强调军事新闻报道的透明性,但公开透明并不等于说无密可保,可以口无遮拦或借口“方便工作”降低保密要求。相反,更要加强保守军事秘密,军事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绷紧这根弦,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公开,必须是在维护国家和军队安全发展利益前提下的有限公开;信息透明,必须是在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前提下的适度透明。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在给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捷、直观等诸多优点的同时,给安全保密也带来了不少隐患。特别是当今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日新月异地发展,且非战争军事行动大多完全处于公开状态,使保密工作难上加难。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能成为军事新闻的传播源,战时则可能成为虚假军事信息的策源地;网络信息瞬时能传到世界各地,对舆论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微博”的出现,使一句话新闻成为可能,一旦上网,很难封锁、清除。 对此,军地新闻工作者必须严格地遵守部队的保密规定,遵循有关报道口径,自觉当好把关人,做到:不混用部队的代号番号、不泄露部队的编制实力、不透露兵力部署情况、不介绍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不擅自邀请军人访谈、不擅自发表涉军重大敏感信息、不擅自转载收集境外媒体涉及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报道评述,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对军队内部局域网媒体,也要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强化日常保密习惯养成,自觉禁止涉密信息上网,以确保万无一失。 责编:谭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