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难忘索契
范文 马向菲
“北京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2月2日的莫斯科机场人流如织,而远在万里之外的北京已经入夜。
经过8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新华社索契冬奥会报道团抵达莫斯科,准备在这里转机飞往索契。
同期到达的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媒体人员和中国花样滑冰队的教练与运动员。大队人马在入关处的奥运绿色通道排起了长队。可奇怪的是,虽然当地时间还不到7点,海关处却不见入境官员的身影,经过莫名其妙的等待、联系和沟通,几名年轻的俄罗斯小伙子出现在工作岗位上,队伍终于缓缓移动起来。排在队伍第一位的一名外国媒体记者显然早已发现我们来自中国,凑过来用汉语抱怨说:“北京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事实上,报道团到达俄罗斯的日子恰好属于赛事组织专家称为大赛“D DAY”的时间范畴。这个来自诺曼底登陆的术语,可以形象地说明大赛正式开幕前的3-5天组织工作将经受的考验。这个时期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官员和媒体人员大量涌入举办地,注册、交通、食宿等各个方面要迅速从筹备阶段进入正式运转,难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这样小小的等待也没有什么好惊奇的。
然而,国外同行的一句话表达了她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肯定,还是让我们十分欣慰。北京奥运会,让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个让世界主动了解中国的千载难逢的良机。虽然当时国外的媒体报道不乏负面内容,对中国的人权、环境、版权保护等说三道四,但奥运会有序的组织、热情的接待,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面貌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展现在所有记者面前,又通过他们的笔和镜头传达给全世界,无疑进行了一次最好的国家公关。
“独一无二”的媒体包
时隔6年,我们在索契到处可以见到依然背着北京奥运会媒体包的记者,倍感亲切。
每逢大型运动会,组织者都会发放媒体包,里面除了笔、本这样的常规采访用品外,记者们还能发现五花八门的装备。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包最是包罗万象,不但有遮阳伞,望远镜、防晒霜,还有一块专门用来冷却笔记本的垫子以及一个手持小风扇和吉祥物等。而索契的包中送了一只可爱的吉祥物小熊,还有U盘和明信片。
收藏媒体包,是不少体育赛事记者的习惯,我也不例外。能够进入收藏系列的媒体包,除了所在比赛的意义重大外,背包质量好、功能全、使用方便是最重要的原因。索契冬奥会的媒体包采用了俄罗斯传统图案拼接的设计风格,外观上全都有所差别,因此每名记者得到的包都“独一无二”,匠心独具。而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包由新华社体育部的资深记者徐济成设计,他曾笑称背包的设计理念就是“经拉又经拽”。这份用心的结果,是某种程度上将北京奥运会的影响悄悄地延伸。一名NBC的记者在索契新闻中心公共工作间找到我们,就为了夸奖一下陪伴了他好几年的北京媒体包。
从北京到索契的6年间,中国持续发生着巨大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31万亿人民币跃升至56万亿。这期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去年经济总量已经是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有望首次历史性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与美国并成全球仅有的两个超越10万亿美元规模级别的经济体。这样一条腾飞中的巨龙,一举一动都已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我们在索契遇到的点点善意,是中国努力融入世界得到的回馈,也发生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
中国元素的对外报道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官方通讯社,我们在索契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中国元素的对外报道。无论是中国领导人参加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还是中国体育明星夺冠,不仅在国内掀起报道热潮,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次索契冬奥会的报道中,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是最为重要的议题。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习近平连续第二年首访俄罗斯,体现了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视和支持,显示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因其特殊意义在国际上掀起了波澜。
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新华社同仁们采取了更加灵活、生动的方式,从普通人视角报道习主席活动,大量采用直接引语,令报道生动活泼,充分展现我国领导人的务实作风和亲民风范。
比如习主席与普京会面谈及出席冬奥会开幕式时,说“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邻居和朋友家里办喜事,当然要来贺喜。”在《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一文中,他谈到爱好,说自己喜爱“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还提起春晚上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来形容自己工作繁忙,缺少个人时间。这样的语言令读者感到亲切,让人感受到国家主席普通人的一面,拉近了主席与民众间的距离。
除了对领导人个人魅力的展示,新华社的报道全面覆盖了习主席在俄罗斯的活动,外国媒体对此的关注显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美联社在报道中使用了“Highest-profile foreign head of state attending”(出席开幕式的最重要的外国领导人)来形容习近平。路透社大篇幅引用新华社报道,记述中俄两国领导人会面情况。法新社则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当天长篇报道习主席对俄访问将对两国关系产生的影响,其中不少内容来自新华社。
开幕式之后,习主席结束访问回国,我们的报道重心则转移到对奥运会赛事,特别是中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上。
中外媒体报道中国的不同视角
由于地理环境所限,中国能够开展冰雪运动的省份不多,并非冰雪强国,参加冬奥会比赛30年来基本处于第二集团位置。赛前,中国代表团将索契冬奥会的目标定为“正常发挥获得2-3块金牌,出色发挥获得4-5块金牌”,和夏季奥运会动辄几十枚金牌相比,中国队在冬奥会的金牌更显弥足珍贵。
但让中国的记者们有点郁闷的是,从2月7日开幕到12日将近一周时间内,中国队仅仅在男子短道速滑拿到一枚银牌,国外几大通讯社发出的100多条英文稿件中,中国运动员的表现都被一带而过。
转折点终于在13日来临!在这一天,中国队先在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戏剧性赢得金牌,不到3个小时后,又在女子速度滑冰1000米中历史性的夺得首枚冬奥会速滑金牌,中国运动员的名字迅速占领各个国外媒体大标题位置。共同社索性用《中国一天收两金》作为全天综合的题目,美联社则称这是中国队的“大日子”。中国的媒体自然更加不遗余力地大力报道。
国内外媒体在报道侧重上的不同,体现了国内外对项目的不同认识。对于中国来说,速度滑冰金牌是中国速滑在冬奥会上历史性的突破,按理应该最受关注。不过自从大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拿到两枚短道速滑金牌,为中国实现冬奥会“零的突破”之后,短道速滑便一直是中国冰雪运动中的明星项目,国内知名度最高,而速度滑冰则相对更加冷门,比赛场面也远不如短道速滑比赛中你推我挤来得精彩热闹,因此13日的两枚金牌给国人们带去了同等的快乐。
国外的媒体没有国内的短道情结,而在速滑比赛中,他们简直被张虹这匹横空出世的黑马惊呆了。美联社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张虹从比赛开始到结束的动作、表情及对手的惊叹。各大外国媒体纷纷用“大冷门”“中国首枚速滑金牌”等显眼字眼,提示这枚金牌的重要性。张虹的主要对手、奥运冠军乌斯特看到最后结果时掩面痛哭,可这位骄傲的荷兰人不得不承认:“她快得让人吃惊。”
正是运动员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人们对中国队的尊重。不仅仅是张虹,她的教练冯庆波在索契的速滑馆都成了明星,美国队、俄罗斯队等队伍的教练看到他后,远远地就向他竖起大拇指。此前,我在速滑馆一直是寂寞的旁观者,混合采访区里甚至一度没有中国运动员的受访地点,而张虹夺冠不但让国内记者趋之若鹜,就连速滑强国荷兰的记者都跑过来向记者打听她的情况。
“五环变四环”中的自信和幽默
赛事报道紧张而劳累,但我在俄罗斯的日子却十分愉快。父辈对这个广袤的国家充满了特别的感情,我们这一代从小耳濡目染,也对俄罗斯充满了好奇。这一次索契之旅,让我领略俄罗斯美丽风光之外,也对这里的人们多了一份了解。
冬奥会开幕式上,本应怒放的五朵雪花因为机械故障,只开出四朵,另外一朵则顽强保持雪花状,一个本应圣洁绽放的奥运会五环瞬间变成四环!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景,下巴险些掉到地上:在几十亿电视和网络观众面前出现这样巨大失误,组织者要怎么应对?
但俄罗斯人似乎很坦然,一名现场观众说,这不过是个机械故障,其他的表演还是很精彩的。开幕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总导演恩斯特刚一坐定就开门见山地告诉黑压压一片的记者:“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在禅中,任何事物都没有完美的。”气场之强大,令见多识广的记者一时都有些失语。
更令人没有预料到的是,俄罗斯人居然还把“五环变四环”的失误主动搬到闭幕式上。700名演员从四面八方奔向舞台中央、即将汇成五环形状时,右上角那环再次“失灵”,不过在焰火中,五环霎时绽放,全场欢呼雀跃。被称为“战斗的民族”的俄罗斯人,用这样一种自嘲的方式,弥补了开幕式的失误,也让世人看到了他们的自信与幽默。同时,在奥运会期间流传的“五环机械操作者被暗杀身亡”的谣言也不攻自破。
“我特别想在中国公司工作”
在索契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还让我感受到了俄罗斯人的情谊与朴实,直到现在,依然是我脑海中美好的回忆。
冬奥会开幕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特意访问了中国奥委会设立在索契的办公地点“中国之家”,根据媒体报道,他祝愿中国队取得好成绩,并希望运动员在索契度过愉快的时光。不过新华社驻俄罗斯记者刘越告诉我,其实普京当时还说他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托付”,会好好“照顾”在索契的中国运动员和记者。
奥运会期间,我经常要参加新闻发布会。组委会提供了多种语言翻译,中文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令记者有点诧异的是,以往大赛组织者往往会让中国留学生做这项工作,但在索契,却有不少中文非常流利的俄罗斯人搭建起与中国媒体沟通的语言桥梁。在主新闻中心工作的贝拉是其中之一。她在大连学习语言,毕业后在一家电视台工作过一段时间,一跟我们聊天,她马上惊喜地说:“哎呀,原来你们是新华社的啊。”刘越恰好要为分社招聘雇员,就问她有没有为新华社工作的愿望,贝拉立刻高兴地翻出手机,和我的同事交换各种联系方式,一边还说:“我特别想在一个中国公司工作。”
大部分比赛时间,我都在滨海区采访。赛会进入尾声,赛事逐渐稀少,我终于抓住机会上了一趟雪山,参观雪上项目。那天坐在媒体班车上,我和同事正在谈论即将要去的冬季两项赛场,两名小伙子突然用英文插话:“中国?”“对啊。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一番攀谈就此开始,原来两位俄罗斯小伙子是观众,也不知怎么蹭上了媒体班车,和我们一路去冬季两项赛场看比赛。
两人当中有个小伙子头发短短的,对中国特别有感情。原来他几年前带着新婚的妻子去过中国,走了不少地方,他美丽的金发妻子为他赢得不少关注。“在中国,很多人都要求跟我妻子合影,她很漂亮,”小伙子不无得意地说。我和同事都被他逗得笑出了声。
奥运会很快就结束了,我们离开媒体村那天,宿舍管理员娜塔莎来检查房间。我们用手势告诉她要坐飞机回国。娜塔莎有些激动地用俄语说了许多话,我和同事只能隐约明白其中有“俄罗斯”这个词,说到最后,娜塔莎的眼中竟似乎有泪光闪动。我和同事用中文对她说:“索契很好。”
当走出黑海边的媒体村时,我再次望了望清澈的蓝天。记得刚来这里的第三天也是这样一个艳阳天,我们到附近的商店买了几大桶矿泉水,走走歇歇地往村里挪,路上碰见几名当地的建筑工人。他们主动要求帮助拿东西,我们婉言谢绝了,其中一个人又从兜里掏出一把瓜子塞给我们。之后有时聊天说到这里,我和同事都是既开心又温暖。(作者供图)
责编:谭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