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十九大议题的国际舆情分析
范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将于201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九大不仅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吸引了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根据笔者对ProQuest数据库收录文献的统计,近一年间(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全球英文媒体直接或间接提及十九大的新闻报道超过1000篇。按照以往的经验,在历届党代会召开前的这段“预热期”,外媒的关注度并不高,但今年的情况却大不相同。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未来的政策走向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必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以“后西方、后秩序、后真相”为特征的当下,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因此,外媒“提早”并“密集”关注十九大议题与当前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
本文基于ProQuest数据库和google新闻搜索,以“19th party congress”“19th national congress”和“19th CPC congress”为关键词,筛选出166篇与十九大内容直接相关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样本来源包括路透社、美联社、彭博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全球主流英文媒体,也包括《经济学人》《外交政策》等高端智库媒体,还选择了来自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英文媒体。通过框架分析和语义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十九大的国际舆情进行分析和描述,对国际媒体关注的主要议题框架进行概括和解读,最后对加强十九大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对策建议。
十九大外媒报道的议题分析
本文利用语义网分析软件Wordij,对166篇报道进行了语义网分析。在分析中首先通过人工筛词将冠词、虚词、人称代词等45个高频但无实质意义的词汇排除在网络分析之外,随后利用软件生成词频表、共现矩阵和可视化语义网络图(图1)。
通过分析语义网中形成了几个高频词群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媒在報道十九大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主要议题。第一个群组包括“习近平”“李克强”“领导”“核心”“权力”等词,主要关注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及十九大期间可能出现的党内人事变动,这一群组可以被归入到“领导人主题”中。
第二个群组包括“纪委”“监察”“王岐山”等词,主要关注的是中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在反腐方面的行动和成就,这一群组可以被归入到“反腐主题”。“领导人主题”和“反腐主题”共同构成了外媒在“政治框架”方面重点关注的内容。
第三个群组包括“贸易”“经济”“增长”“目标”等词,主要关注的是十九大前后中国在经济贸易领域的热点议题,这一群组可以被归入到“经济框架”。
第四个群组包括“特朗普”“南海”等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关注的是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美关系和南海问题等重要的外交议题会存在怎样的变化。虽然按照以往经验,外交并不是党代会的焦点议题,但外媒对于中国在重要的全球和地区议题上立场和态度依然保持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一群组可以被归入到“外交框架”中。
通过语义网分析归纳出外媒在十九大报道中的主要议题框架后,本研究对样本报道进行细读,归纳出了不同框架在外媒报道中的比重,以及外媒引用不同信源的情况。可以看出,政治框架中关于领导人的报道占所有样本的34%,以经济框架和外交框架为主题的报道分别占据了28%和20%的比重,上述议题的比例和分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十九大的关注点和兴趣点。
在对报道的信源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外媒在报道中引用最多的是海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其比重远高于其他信源。在对国内主流媒体的引用中,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所占比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外媒关于十九大的报道中引用各级党政官员的引语比重较低,特别是作为参与主体的各级党代表在外媒中缺少“现身”和“发声”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与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相似,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一些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后真相”“网红”等也在外媒报道中被频繁提及,但由于难以归类,我们没有将此列入统计的范围。
基于上述三个框架和四个主题,本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的方式对外媒在十九大议题上的报道展开具体分析,着重关注国际舆论对十九大所关注的主要议题及其立场与倾向性。
十九大外媒报道的框架分析
1. 政治框架
党的十九大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其鲜明的政治框架也在外媒报道中得以凸显。其中“领导人”是最为显著的主题,仅关于这一主题的报道就超过了关于其他各个类别框架报道所占比重的总和。外媒报道聚焦于以下两点:一是中共领导层的新老交替,二是习近平同志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
体现第一个焦点的高频关键词有“reshuffle”(改组)、“overhaul”(改革)、“retirement”(退休)、“successor”(接班人)等。《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年轻化”“专业化”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对越来越多具有大学校长、科学家等“高知”背景的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相比之下,以往经常出现的主观臆测和蓄意歪曲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体现第二个焦点的高频关键词有“core”(核心)和“leadership”(领导)。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一表述也得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承认,《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媒体在报道中都直接使用了这一表述,而未像过去那样戴着有色眼镜加以曲解或妄评。《印度时报》等多家媒体将“核心”解读为国外读者更容易接受的“首席决策者”。
反腐是政治框架内另一个重要主题,“纪委”“王岐山”“anti-corruption”(反腐)、“corruption”(腐败)、“anti-graft”(反贪)、“graft”(贪污)等关键词的词频都超过200次,这说明外媒对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英国《金融时报》在《中国贪腐起诉量五年间首次下降》一文中回顾了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在反腐过程中的成绩,认为中国在近五年内经历了力度惊人的反腐行动,但同时也指出2016年由于腐败获刑的官员数量首次出现下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外媒聚焦于新成立的“监察委员会”,认为未来中国反腐的重心将会从党内扩大到政府部门的各个层面。相当一部分外媒都预测,十九大之后反腐的高压态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季反腐题材“现象级大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也获得了外媒的广泛关注,对其播出的背景做了各种分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BBC援引英国知名学者戴雨果的观点,“显示了中共领导层的高度自信”,“看过这部剧,你就不能说中国政府在努力掩盖社会的真相”。
2. 经济框架
经济框架的报道涉及的主题包括中国经济增速、经济改革、贸易、金融系统整顿、人民币国际化等,“growth”(增长)、“trade”(贸易)、“investment”(投资)、“stability”(稳定)等是这一框架中频次最高的关键词。
外媒对于中国这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速的回升较为关注。《金融时报》的《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长6.9%》报道认为,中国一季度GDP增速创近一年半来的新高,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不动产投资和信贷业务的增长。道琼斯财经新闻社、《澳大利亚金融评论》等多家外媒都对中国经济在2017年的快速复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中国政府成功地抑制了投机性不动产投资,并为工业增长创造了条件。
对于十九大之前经济指标向好的原因,大多数外媒认为,这是为十九大的召开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为此中国政府放缓了经济改革的进程,并鼓励国企加大投資力度。“道琼斯”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放缓:我们从4月的经济数据中看到什么》的评论,认为地方政府为了在十九大前有良好的经济表现,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重新引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策略。考虑到“一带一路”和雄安新区开发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及其带动经济增长的动能不会减少,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速在十九大召开前会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此外,外媒还热衷于对十九大之后中国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测。美国财经杂志《巴伦周刊》(Barrons)发表评论称,如果习近平的领导地位能在十九大中得到进一步巩固,那么中国的经济改革就能够得以进一步推动,经济效率将得到提升,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将增加,这意味着经济结构更加均衡、杠杆率进一步下降,对资本的吸引力也会加强,因而经济增速也能保持在6.5%,人民币迅速贬值的情况不会出现,向浮动汇率转变也会变得顺畅。从总体上来看,外媒大多对十九大前后中国的总体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但也有部分外媒强调,中国仍面临潜在的债务风险。
经济框架的另一个亮点是“一带一路”倡议。今年五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让更多的国际主流媒体开始聚焦于这个议题。在峰会效应的带动作用下,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报道和评论明显减少,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雄心勃勃的计划”(ambitious plan)。
虽然党代会与“一带一路”倡议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外媒在十九大相关报道中仍然高度关注此项议题。一方面是由于不久前召开的峰会所产生的话题效应热度未消,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日益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形象的又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3. 外交框架
外交框架的报道涉及的主题包括中美关系、一带一路、涉台问题、朝核问题等,其中“Trump”(特朗普)、“South China Sea”(南海)是这一框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
中美关系仍是外交框架关注的首要议题。外媒对十九大之后的中美关系发展持乐观态度。这显然是今年四月成功举行的“元首峰会”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外媒普遍认为,中美双方都力图寻求稳定的双边关系,以集中精力应对各自的内部事务。任何冲突和意外——如贸易战——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外媒还提到,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在涉台问题和朝核问题上不大可能向美方做出让步和妥协,如果这样做会激发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即将到来的十九大增添不确定因素。
外媒对南海问题也持有类似的温和立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印度《金融快线》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的2017:对内经济改革,对外平衡关系》的评论。文中指出,为了确保十九大的顺利召开,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时会以更加合作而非侵略性的态度与周边国家进行接触,通过寻求双边协商的方式解决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外媒的十九大报道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关联性,这在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中是相当罕见的。2016年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西方世界,不论是特朗普挥舞“美国优先”的大旗入主白宫,还是英国公投脱离欧盟,都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疑虑和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年初出席达沃斯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无疑为国际社会注入了“强心剂”,这一点在外媒十九大报道中被反复提及。《经济学人》发表的《习近平将中国描绘为全球稳定的基石》一文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评论。文中说,当世界陷入焦虑和不安时,中国领导人展现出他作为全球化和开放市场的“守卫者”的决心。还有评论认为中国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开始承担更多国际社会的责任,避免世界滑向“金德尔伯格陷阱”(即在国际社会的“权力真空期”无人愿意提供全球公共品,从而引发战争和金融危机)。《外交政策》等智库媒体也认为习近平通过增强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可以更进一步巩固其党内领导核心的地位。
大陆英文媒体十九大报道分析
大陆英文媒体关于十九大的报道同样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对于十九大相关议题的对外传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新华社和《中国日报》近一年来关于十九大英文报道共53篇,对文本进行了语义网和内容分析。
与外媒对十九大的报道相比,大陆英文媒体对十九大报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关注代表选举程序的正当性。“delegates”(代表)、“election”(选举)在大陆英文媒体中属于高频且高关联词。报道中主要关注的话题包括代表选举的严格过程、选举标准的高要求,以及如何杜绝选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腐败情况。这些表明大陆媒体侧重展现十九大代表选举程序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其次是强调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在报道经济问题时,大陆媒体倾向于强调“stability”(稳定),这体现出十九大前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具有的重要性。最后,相比于外媒相对聚焦的关注点,大陆媒体报道的主题更加广泛多元,涉及外交、网络安全、宗教等。在外交上,大陆媒体强调习近平提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出中国将继续为国际安全与稳定、全球经济增长及全球治理做出贡献。
小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十九大的国际舆情较之以往体现出“来得早、来得密”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外媒报道最为关注的仍然是政治议题,其中人事安排是重点。但与过去相比,我们发现关注深化改革和领导队伍“专业化”“年轻化”的报道明显增加。外媒还普遍认为,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将会在十九大上进一步巩固。基于以上原因,在以往党代会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厚黑学”“阴谋论”式的议题呈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第二,反腐和“一带一路”是外媒关注程度较高的议题,且在这些议题上国际舆论的评价情感趋于正面。外媒对反腐的持续深入和“一带一路”建设成果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第三,虽然长期以来党代会报道向来与外交领域关联度不高,但十九大舆情的国际化倾向相当显著,这表明有关政党和政治的对外传播将成为外宣工作的“新常态”“新热点”。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对外传播建议:
1. 鉴于国际舆情的变化,强化十九大议题的预热和铺垫,尤其是要加强对外传播的前期统筹和后期推广。中外政治话语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一时难以逾越,我们要引入战略传播的思维,让宣传部门尤其是精通对外传播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政策方略制定的过程中,将传播由“后端配合”调整为“前端协同”。过去周总理在主持起草中央重要文件时,让中外文两个秘书班子一起商量合适的表述方式,这个经验值得借鉴。可以预见,十九大将为中国未来的航向画出清晰的路线图,对国际政治经济的走向也势必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要努力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在对内对外传播上的同步性和权威性,避免被外媒抢占“命名权”和“阐释权”。
2. 引入议题管理的思维,放大十九大议题与国际舆论的“共振效应”。利用大数据手段做好受众调查和议题监测,找出十九大与各国民众关切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加强相关议题的策划和引导,发挥“两极传播”效应,用好传统主流媒体平台吸引更多国外主流精英人群的关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在国外青年基层网民中的影响力,为十九大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3. 从信源分析的角度看,我们仍然缺乏在海外媒体上主动发声的能力,信源的立体性和多样性有待加强,海外舆论议程被非主流非权威信源及其观点抢占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可以针对国际舆论所关心的问题增加相关内容的专题权威发布,增加与会代表在海外媒体上主动发声的机会,对敏感议题及时回应,正本清源,重视发挥民间自媒体的力量,牢牢把握我们对十九大议题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议题设置权和阐释权。
4. 充分利用我国当前处于“战略机遇期”的有利节点,将十九大的召开视作中国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期”,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直面热点难点问题,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积极“长尾”效应,充分发掘和放大十九大议题的“世界意义”,树立和夯实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
(执笔:王沛楠 谢张天;学术指導:史安斌 周庆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