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运用二维码实现报纸传播科技内容的路径优化
范文 路燕+陈堂发
摘 ?要 ?传统报纸在进行科技内容的传播时,因受制于有限的版面不得不对信息容量进行压缩,同时静态的图文组合又难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报纸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有所行动,进行创新。本文在了解二维码使用现状的基础上,作了一点大胆设想,尝试将它运用到具有独特性的科技内容传播上,期望在优化二维码功能的同时也能强化报纸的传播效果,实现新旧媒体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 ?传统报纸;科技内容;二维码;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2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63-0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和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媒介在科技知识进行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如今,大众传播媒介已进入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从网络中获取科技信息,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10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比2005年的6.4%提高了 20.2个百分点”,[1]传统的纸质报纸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目前传统报纸如何呈现科技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更好的实现报纸对科技内容的传播。
1 报纸刊载科技内容的现状描述
为了了解目前报纸对科技内容的刊载情况,笔者选取了一份都市报《南京日报》,两份综合性报纸《新华日报》、《人民日报》进行抽样调查,在分析后发现目前报纸上科技内容的呈现状况不容乐观:这些综合性的报纸上有关科技内容的信息不仅数量少,篇幅短,而且科技含量也不高。在表现形式上则存在图片数量少,可视性差的问题。
1.1科技新闻的报道量严重不足
笔者在对选取的三份报纸进行调查后发现,版面上刊登的涉及科技内容的文章数量明显低于其他题材的文章:《南京日报》在2013年6月出版的全部报纸中,仅有55篇是有关科学内容的报道,其中有36篇是属于“健康”和“丰盛养生”专栏里的文章,涉及的大多是有关养生方面的常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新闻,也就是说在数值高达3140的文章总量里仅有16篇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新闻,即使把养生方面的文章算在科技内容里,所占的数量比例也只有1.75%。《人民日报》2013年5月1日—31日共刊登2784篇文章,除了“科技视野”和“健康时空”专栏里涉及到的54篇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之外,刊载了19篇科技新闻。而《新华日报》同月发行的报纸中涉及科技内容的文章更少,仅有18篇。可见,无论是南京地区的都市报, 还是中央级的报纸, 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在数量和所占比例上都明显偏低。( 见下图)
在报纸上出现的科技新闻不仅数量少,而且篇幅都较短。无论是南京的都市类报纸还是中央级的《人民日报》,科技新闻的文字量均少于报纸内文章的平均文字量,有的甚至只是一句话新闻,几乎没有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所占的版面空间远远低于同日报纸上其他题材的文章。以2013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为例,当天召开的“中国国际生物医药高端会议”仅在报纸不显眼的角落里出现,但是同版版面上却用大幅的彩色照片对“香港轻铁出轨”事件进行了图文式的组合报道,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比较单薄的会议报道就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1.2科技含量低,内容很少涉及研究本质
在报纸所刊登的科技新闻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卫生新闻和养身新闻。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品质的改善和一些疾病的预防,报纸多刊登一些与人们健康密切相关的科技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报纸刊登的却多是“长期低头是颈椎病的祸首”(《人民日报》)、“每天三根香蕉防中风”、“红枣不宜和黄瓜一起食用”(《南京日报》)这种生活常识类的小贴士,科技含量明显不够,更像是基础性的宣传手册而不是科技推广,报纸显然没有在更高层次上承担起对健康内容的传播。
同时关于科技内容的报道也大多是动态性的消息,很少有涉及研究过程和科学本质的深度报道,过于表面化的内容使读者对所报道的领域一无所知,根本无法达到传播科技和科学普及的目的。《人民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新一代麻醉工作站打破国外垄断》,这项新型专利非常具有实用性,打破了以往的技术限制,使麻醉剂的使用范围从成年、儿童扩展到了新生儿,对医疗工作和有需要的宝宝来说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技术突破。但是当天的报道却没有将其意义向百姓的方向做进一步的扩展,几乎没有涉及这项技术的进展和推广情况,只是在文章最后说到“这产品有望尽快投入市场”。这种预测性的报道显然没有真正了解读者的意愿和需求,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为他们搭建一个深入了解的平台。
1.3内容同质化严重
在《南京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数不多的科技新闻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一样的:复合式的标题加上新闻五要素的文本结构对目前某项重大研究成果的突破或正在召开的学术会议做简短的介绍,新闻素材基本上是重合的。以2013年5月的报纸为例,5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运抵酒泉 神舟十号各项测试进展顺利”的动态消息,而同日的《新华日报》则以“发射神十运载火箭运抵酒泉”为题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5曰5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和《南京日报》的文章标题分别是“太阳能飞机开启新旅程”、“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开启新旅程”、“最大太阳能飞机横穿美国”,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的文章甚至在标题上一字不差。而在对科技会议进行报道时,也大多是类似工作报告式的套话,内容仅仅是对与会人员、会议时间和会议地点的介绍。不能否认,科研成果和科技会议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源,但是为什么不能从研究的过程和科研的应用价值方面入手而是全部都选择仅对科研结果做简单的播报呢?为什么没有选取会议中与读者关系密切的议题做进一步的挖掘呢?仅仅是就事论事,没有内涵和深度的报道很容易造成同题、同质的新闻出现。
除了单一信息源以外,现有报纸的同质化还表现在报道缺乏原创性,直接转载或截取外国媒体上的内容,从而导致国内报纸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面孔。2013年上半年是禽流感的高峰期,各大报纸都对这一公共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很多内容却是第二手资料,不仅缺少细节,而且重合度很高。《新华日报》和《人民日报》曾前后两天对我国应对H7N9疫情的现状进行报道,但是却同时转载了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中的内容,直接将其社论搬进了报纸。而在30号的报道中,更是同时以英国《柳叶刀》杂志网站的部分内容为基础做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报道,标题都是《H7N9禽流感病毒出现抗药性变异》。
1.4多以单一的文字为主,表现形式单一
在进行科技内容的传播时现有报纸大多是以陈述性的文字为主,很少甚至没有图片,表现形式略显单一,干巴巴的文字很难吸引读者的兴趣。以《英推出世界最大六腿机器人》这则报道来说,如果版面上能出现一张机器人的照片,让读者一睹真容,获得更直接、更立体的视觉体验,那无疑会令读者对这则报道和报道中的机器人印象深刻。然而,当日的报道却仅用了“1900公斤重、2.8米高”这两个抽象的数字来形容机器人的庞大,尽管数值很精准,但是读者却很难从中勾勒出机器人的具体图像。这显然是报道的失误和硬伤,吊人胃口却还无法满足其需求的做法只会使读者继而转向其他媒体。
报纸为科技内容所配发的图片,除了数量不足之外,还存在质量欠缺的问题:许多图片都没有经过精心的选取,与文章主题明显不符。《新华日报》曾整版进行过减灾技能的宣传,内容的初衷是好的,而且也很有价值,但是使用的图片却没有做到与文章内容的完美融合。“教授急救方法”和“救灾演练”部分所配的图片都是宏观的大场面景别,读者很难从中学到具体的急救方法和避难措施,这些忽略具体写实的镜头无法起到普及知识的目的,传播效果也就无从保证。
2 科技内容的独特性需要相应的传播形式
2.1 专业性和科技性强
科技新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新闻,其目的更多的在于倡导科学、普及知识、提高公民的素养,报道内容也大多是有关医药、生物、化学、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不仅对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要求极高,而且晦涩难懂,不易理解。著名的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曾提出过一个受众选择某种传播渠道的著名公式: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2]这一公式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中的“最省力原则”,应用于新闻领域中,“报偿的保证”指的就是传播内容能为选择者带来的满足的程度,这就说明读者倾向于选择那些最方便、最能迅速满足他们需要的传播媒介。由于传统报纸只能提供静态的图文式报道,很难具体、形象地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数字,加之内容本身的晦涩难懂,很难令读者产生兴趣。以“材料内部直接观察到运动原子”(《科技日报》)为例,无论报纸上的语言多么生动,都不如让读者亲眼看到原子的运动过程来的真切,网络上提供的动态视频显然比报纸枯燥的文字描述更加立体、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2.2 文字量大
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对文字量的要求。科技报道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对大部分读者而言都是陌生的,要想让读者清楚的了解所报道的内容,就必须对相关的原理进行大量得介绍和解释。“有的科技新闻给人信息量大、收获颇多的感受,有的给人的这种感觉就差些,这种差别就表现出知识量的量的差别。”[3]由此可见,科技新闻的价值量不仅体现在专业性和科技性所代表的“质”上,还体现在“量”上,简短的动态报道很难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以目前科技报道领域中比较受重视的航天新闻为例,每次重大发射时报纸都会用大量的篇幅进行报道,甚至专门开辟专栏聚焦这些飞船和探测卫星的升空,但是由于报纸的页数有限,所呈现的也只是有限的专业解读和技术分析。同时报纸还有时新性的要求,为了追求时效,从升空前的各项准备到最后的返航归来大都是以动态消息的形式呈现在每天的版面上,读者也只能分阶段的看到这些零散的片段,无法一次性的获取整个过程。报道也大多是随着发射的成功达到高潮,在成果总结中落下帷幕,随着发射的结束,相关的报道也就成了“过去式”,版面会被更具有时新性的消息所替代,读者要想获取相关的资料也只能借助其他类型的媒体。
2.3 与专家的沟通必不可少
在进行科技内容的报道时,真实性和准确性尤其重要,任何字眼的使用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学术上的错误,让反科学大行其道。“由于科学家和大众媒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群体,他们之间缺乏沟通和相互信任造成的隔阂会严重影响科学传播的效率。”[4]这就需要传播者充分理解专家和学者给出的专业解读,切不可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词。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受众”解码”的存在,即使报纸上呈现的信息内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读者解读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传而不通”的局面,因此非常有必要为读者与专家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传播模式,让读者与专家进行充分的互动,让专家能了解信息被解读的情况,适时地对读者的错误理解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释。
3 借助二维码实现对报纸传播科技内容的路径优化
3.1二维码在报纸上的应用现状
“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也称二维条码,是相对于一维码而言的,一种将数据符号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在平面(二维方向)上的黑白相间的图形。”[5]自问世以来,二维码主要被应用于商业领域,只要将商品的相关信息装载进二维码,消费者用手机进行扫描之后就可以方便的获取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流通环节,实现对商品的追踪溯源。
随着二维码在商业领域运用的日益成熟,媒体人也纷纷将视角转向了二维码,自2005年3月《北京晚报》利用二维码技术进行新闻报道以来不断有报纸尝试使用二维码,还在2006年出现了报纸应用二维码的高潮,但是二维码似乎并没有起到想象中的作用,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3.1.1 报纸上二维码的数量少
在笔者对报纸的二维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二维码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在一个月的报纸中,《人民日报》和《南京日报》的版面上都仅出现了一个二维码,《新华日报》30天的报纸版面上也只出现了22个二维码。
3.1.2 现有技术不完善、码制尚未统一,无法实现与手机的全面兼容
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导致部分二维码根本无法扫描成功,读者在扫码后看到的是“网站不存在”的页面提醒,根本无法链接上网。同时,因为不同的报纸使用的码制不同,也导致了与部分手机不兼容的情况,造成读者在扫描后等待的时间过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扫码热情,“无效”二维码的高频率出现只会让读者形成对二维码忽视的惯性,不利于这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1.3 二维码装载的信息价值含量低
目前,报纸对二维码的应用价值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装载进二维码里的信息价值量很低。在《新华日报》一个月内出现的22个二维码中,有6个是“无效二维码”,1个二维码里装载的仅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其余的15个二维码虽然在扫描后可以看到动态的视频,但却多是“公交车失控撞墙”、“海南校长带女生开房”、“女孩坠亡前视频曝光”这类涉及“性、腥”低俗话题的内容,根本无法起到延伸报纸内容、提高价值含量的作用。
3.2对报纸运用二维码传播科技内容的创新和设想
“报纸二维码有技术可能性却没有受众需求,经过多年发展认可度仍然很差,对报业而言只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技术”。[6]可见,二维码大规模的使用和推广必须建立在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得到他们的认可基础之上。如果读者兴致冲冲地扫码,打开网页后却发现链接的内容仅是少的可怜的文字和并不算精美的图片,那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不仅会给二维码的推广带来很大的障碍,也让报纸根本无法真正做到与新媒体的融合。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对其应用进行优化,真正实现二维码的应用价值呢?
3.2.1打破报纸在版面上的限制,完整呈现科技内容
科技内容的解释需要大量的文字,而一份报纸的承载容量却是有限的,此时就可以借助二维码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报纸版面上就最新发生的科技事件做出包含基本信息的动态报道,更具体的细节和更深度的信息则放进刊印在文字附近的二维码中。这时的二维码就相当于“搜索引擎”,读者可以在扫描之后链接上网得到关于科技成果的具体介绍、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以《新华日报》2013年5月的一篇科技新闻“我国隐身无人攻击机将首飞”为例,当时报纸上仅有一张飞机的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读者无法获悉这台攻击机在技术上到底有何突破,专业知识的匮乏也使得他们很难理解“隐身”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限于篇幅的原因报纸无法在版面上进行完整的叙述,二维码就可以成为报纸的“第二版面”,在这个“隐形版面”上对此项科技做全面的介绍和解读,充分满足“航天迷们”的信息需求。
3.2.2 实现报纸的全媒体传播,使科技内容也能形象生动
按照“视觉吸引力”法则:动感的画面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观者的视线。[7]在科技新闻的传播中,动态的表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抓住读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晦涩的专业知识,跳出枯燥的教导式的解读模式。在这一点上,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表达方式的新媒体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利用电脑动画软件可以将一些现实生活中人们看不到的东西,例如基因、粒子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子等具象化,做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相比之下,只能呈现静态图文式组合的报纸确实是处于劣势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取科技知识。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二维码可以让报纸突破静态传播的限制,也能提供多形态的信息内容,是不是会大大提高吸引力和传播效果呢?由于网络上把关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更容易导致虚假信息和“伪科学”的传播,而传统报纸在权威性和专业性上的优势却是任何媒体都无法企及的,在占据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基础上,如果报纸还能提供和网络同样生动、形象的信息,那么读者应该也会倾向于从这种可信度较高的媒介获取科技信息。
3.2.3 提供反馈和互动的平台,加强编辑、读者、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科技内容的晦涩和深奥令很多读者难以理解,希望寻求专业的解读,并能与其他读者交换想法和意见,但现有报纸的信息流动却是单向的,即使开辟了“读者来信来稿”专栏,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反馈和互动也是滞后的,更别说是与其他读者进行沟通了。这一方面没有把读者的探索和求知欲引导出来,一方面也很有可能会导致读者因难以理解而放弃对该信息的解读,或者解读有误,造成了科技知识的扭曲和变异。
二维码在报纸上的应用似乎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为传授双方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读者可以在扫描二维码之后与相关的专家和读者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专家也能面对面地为读者答疑解惑,这无疑有助于拉进科学知识与传播对象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真正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关注科学。
3.3对二维码的功能进行优化,提高其利用价值
自二维码被引进传媒界以来,就一直被认为是有助于报纸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多形态、立体传播的“利器”,但是在助力报纸实现时空和形态上的突破后,是不是可以对二维码的应用领域做更进一步的挖掘,发现其除完善新闻表达以外的其他价值呢?
3.3.1 在传播科技成果的同时进行营销,开辟报纸新的盈利模式
在报纸进行科技内容的传播时,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最新科技成果的报道,如果报纸在利用二维码生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适时的对科技应用进行推广,真正让科学为受众的生活服务,那么不仅让读者在轻松理解科技的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也让报纸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
以《新华日报》2013年5月7日刊登的一篇科技新闻《你看过“9D”电影吗》为例。这篇报道总共只有二三百字,提到了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出现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9D”,但是在报道中并没有对这种新的技术作进一步的介绍,读者仅能从文字中获悉观影人的兴奋之情,除此之外得不到任何有效的信息。那么是不是可以截取小部分的视频放进二维码里,让读者能在扫描之后获得亲身体验,更好的了解这种新奇的创意?
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对二维码的应用做进一步的创新:如果读者在扫码获得观影体验之后可以随即登录至“9D”电影的售票网站,完成在线购买、获得购票代金券和优惠券,那么无疑会大大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提高人们对报纸的好感。同时报纸也可以从销售额中获取分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3.2 利用二维码实现差异化战略,在一张报纸上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报纸的定位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偏向,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二维码完成对不同群体的信息满足。在报道科技内容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白领们对农业方面的信息不感兴趣、男性对女性疾病方面的内容不感兴趣这类的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二维码实现对这些群体的不同服务,扩大报纸的读者群?
以《新华日报》刊登过的报道为例:《专家针对美女影星“切乳”指出 ? 预防性切除并非致癌良方》,对这则新闻感兴趣的受众可能大多是成年女性,而另一篇《不喂鲜桑叶 蚕儿也结茧》的读者应该以蚕农居多。 当时的报道限于篇幅的原因所做的都是动态类的消息,此时报纸就可以运用二维码实现“隐形扩版”,但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对其运用做进一步的延伸呢?
在第一篇报道中,如果读者对二维码扫描之后不仅可以获悉专家完整的专业讲解、得到关于这类疾病的自查方式,还能获得在某家医院免费体检的机会,岂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在呼吁“关爱女性健康”的今天,其实很多医院都有为女性免费体检的活动,但是往往传播滞后或与人们的工作时间有冲突,如果扫码就可以在线预约和咨询,无疑为很多女性带来了方便。同样的,如果蚕农们在扫码之后可以得到技术培训的机会,那应该也会喜欢上报纸的这种传播形式。
4结论
作为科技与社会互动的重要中介,科技传播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报纸必须担负起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公民素养的任务,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报纸对科技内容的传播就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纸需要借助新技术走上多媒体融合之路。
而二维码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技术,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鉴于其技术标准的重要性,我国在“十五”重大课题《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还专门设立了“二维条码新码制开发与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从政策和制度上支持二维码的研究。[8]同时,我国手机用户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 2012 年 11 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 11.04 亿户,其中 3G 用户数 2.2 亿户。用户也已经不仅仅介于 25 岁到 45 岁之间和知识水平高或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扩展到 15 岁到65 岁之间,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活跃的社会元素。”[9]可见,随着技术的完善、4G网络的开通和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应用于报纸的条件正在不断成熟。
当然,二维码运用的实际情况要比所设想的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我们要更加冷静全面的看待二维码技术,在完善现有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真正让报纸找到科技传播的优化路径。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实践和时间证明。
参考文献
[1]王学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N].科学时报,2010-11-26.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伯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06.
[3]刘建明,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7.
[4]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徐国辉,陈婕娴.手机二维码技术原理及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3,1:18-19
[6]陈国权.报纸二维码:只顾丰富、忽略精简报业新媒体反思之十三[OL].人民网,2012-5-21
[7]郭岩.广告摄影中的视觉吸引力.http://www.doc88.com/p-6793970661966.html,2009-11-07.
[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
[9]吴秋林.浅谈移动通信媒体的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1(4):146.
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对二维码的应用做进一步的创新:如果读者在扫码获得观影体验之后可以随即登录至“9D”电影的售票网站,完成在线购买、获得购票代金券和优惠券,那么无疑会大大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提高人们对报纸的好感。同时报纸也可以从销售额中获取分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3.2 利用二维码实现差异化战略,在一张报纸上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报纸的定位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偏向,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二维码完成对不同群体的信息满足。在报道科技内容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白领们对农业方面的信息不感兴趣、男性对女性疾病方面的内容不感兴趣这类的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二维码实现对这些群体的不同服务,扩大报纸的读者群?
以《新华日报》刊登过的报道为例:《专家针对美女影星“切乳”指出 ? 预防性切除并非致癌良方》,对这则新闻感兴趣的受众可能大多是成年女性,而另一篇《不喂鲜桑叶 蚕儿也结茧》的读者应该以蚕农居多。 当时的报道限于篇幅的原因所做的都是动态类的消息,此时报纸就可以运用二维码实现“隐形扩版”,但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对其运用做进一步的延伸呢?
在第一篇报道中,如果读者对二维码扫描之后不仅可以获悉专家完整的专业讲解、得到关于这类疾病的自查方式,还能获得在某家医院免费体检的机会,岂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在呼吁“关爱女性健康”的今天,其实很多医院都有为女性免费体检的活动,但是往往传播滞后或与人们的工作时间有冲突,如果扫码就可以在线预约和咨询,无疑为很多女性带来了方便。同样的,如果蚕农们在扫码之后可以得到技术培训的机会,那应该也会喜欢上报纸的这种传播形式。
4结论
作为科技与社会互动的重要中介,科技传播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报纸必须担负起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公民素养的任务,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报纸对科技内容的传播就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纸需要借助新技术走上多媒体融合之路。
而二维码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技术,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鉴于其技术标准的重要性,我国在“十五”重大课题《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还专门设立了“二维条码新码制开发与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从政策和制度上支持二维码的研究。[8]同时,我国手机用户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 2012 年 11 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 11.04 亿户,其中 3G 用户数 2.2 亿户。用户也已经不仅仅介于 25 岁到 45 岁之间和知识水平高或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扩展到 15 岁到65 岁之间,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活跃的社会元素。”[9]可见,随着技术的完善、4G网络的开通和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应用于报纸的条件正在不断成熟。
当然,二维码运用的实际情况要比所设想的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我们要更加冷静全面的看待二维码技术,在完善现有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真正让报纸找到科技传播的优化路径。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实践和时间证明。
参考文献
[1]王学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N].科学时报,2010-11-26.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伯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06.
[3]刘建明,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7.
[4]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徐国辉,陈婕娴.手机二维码技术原理及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3,1:18-19
[6]陈国权.报纸二维码:只顾丰富、忽略精简报业新媒体反思之十三[OL].人民网,2012-5-21
[7]郭岩.广告摄影中的视觉吸引力.http://www.doc88.com/p-6793970661966.html,2009-11-07.
[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
[9]吴秋林.浅谈移动通信媒体的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1(4):146.
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对二维码的应用做进一步的创新:如果读者在扫码获得观影体验之后可以随即登录至“9D”电影的售票网站,完成在线购买、获得购票代金券和优惠券,那么无疑会大大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提高人们对报纸的好感。同时报纸也可以从销售额中获取分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3.2 利用二维码实现差异化战略,在一张报纸上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报纸的定位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偏向,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二维码完成对不同群体的信息满足。在报道科技内容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白领们对农业方面的信息不感兴趣、男性对女性疾病方面的内容不感兴趣这类的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二维码实现对这些群体的不同服务,扩大报纸的读者群?
以《新华日报》刊登过的报道为例:《专家针对美女影星“切乳”指出 ? 预防性切除并非致癌良方》,对这则新闻感兴趣的受众可能大多是成年女性,而另一篇《不喂鲜桑叶 蚕儿也结茧》的读者应该以蚕农居多。 当时的报道限于篇幅的原因所做的都是动态类的消息,此时报纸就可以运用二维码实现“隐形扩版”,但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对其运用做进一步的延伸呢?
在第一篇报道中,如果读者对二维码扫描之后不仅可以获悉专家完整的专业讲解、得到关于这类疾病的自查方式,还能获得在某家医院免费体检的机会,岂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在呼吁“关爱女性健康”的今天,其实很多医院都有为女性免费体检的活动,但是往往传播滞后或与人们的工作时间有冲突,如果扫码就可以在线预约和咨询,无疑为很多女性带来了方便。同样的,如果蚕农们在扫码之后可以得到技术培训的机会,那应该也会喜欢上报纸的这种传播形式。
4结论
作为科技与社会互动的重要中介,科技传播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报纸必须担负起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公民素养的任务,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报纸对科技内容的传播就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纸需要借助新技术走上多媒体融合之路。
而二维码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技术,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鉴于其技术标准的重要性,我国在“十五”重大课题《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还专门设立了“二维条码新码制开发与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从政策和制度上支持二维码的研究。[8]同时,我国手机用户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 2012 年 11 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 11.04 亿户,其中 3G 用户数 2.2 亿户。用户也已经不仅仅介于 25 岁到 45 岁之间和知识水平高或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扩展到 15 岁到65 岁之间,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活跃的社会元素。”[9]可见,随着技术的完善、4G网络的开通和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应用于报纸的条件正在不断成熟。
当然,二维码运用的实际情况要比所设想的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我们要更加冷静全面的看待二维码技术,在完善现有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真正让报纸找到科技传播的优化路径。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实践和时间证明。
参考文献
[1]王学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N].科学时报,2010-11-26.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伯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06.
[3]刘建明,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7.
[4]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徐国辉,陈婕娴.手机二维码技术原理及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3,1:18-19
[6]陈国权.报纸二维码:只顾丰富、忽略精简报业新媒体反思之十三[OL].人民网,2012-5-21
[7]郭岩.广告摄影中的视觉吸引力.http://www.doc88.com/p-6793970661966.html,2009-11-07.
[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
[9]吴秋林.浅谈移动通信媒体的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1(4):14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4: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