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的变迁观察 |
范文 | 龚险峰 摘 ?要 每年3月,我国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中国网络媒体记者走进“两会”现场只不过数年时间,但中国网络媒体的“两会”报道形态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报道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报道内容从数量、容量到辐射面都呈扩张趋势。本文选取人民网作为观察样本,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视角和信息量分析的视角,纵向分析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的形态与内容的变迁,通过对网络专题的版面构成要素进行元分析,在细分剖解、分层分级统计、合并同类项、梳理线索的基础上,发现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演变的趋向与变化。 关键词 元分析;统计;演变趋向;纵向 中图分类号G2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86-04 1 类分比较 若要对人民网两会专题进行纵向观察,首先需要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视角对两会专题的构 成元素进行细分剖解、类分比较和统计分析。两会专题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变化。 专题形式主要包括呈现方式、版面设计等。专题内容主要分析其栏目设置、以栏目为载体的信息量(包括数量与容量)。 专题形式从呈现方式可分为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四种;从版面设计可分为背景色彩、栏目特色、分栏方式三个元素(其中栏目特色又可细化为栏目类型、栏目数量两个指标)。从专题内容来观察,本文通过信息量分析两会报道内容的变化特点,从历年两会专题栏目内容的次序、权重、正负面、评论、网民互动五个维度来分析内容变化。 1.1形式变迁 十年来,人民网的两会专题设计一直秉承权威、全面、客观的报道理念,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以正面宣传为主,紧紧围绕两会议题,以丰富、趣味、贴近受众的栏目,以大气、沉稳的整体风格立体展示“两会”全貌。 1)专题呈现方式多元化、立体化。 2000年,人民日报网络版以人民日报为依托,借助“报网互动”对“两会”进行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全方位的多媒体实时报道,还首次推出自编自采的视频访谈节目。实现了两会专题的立体化呈现。 2) 版面设计逐渐简明化、逻辑化。 通过对人民网十年来版面设计进行内容编码,按照背景色彩、栏目特色、分栏方式三个一级指标和栏目类型(栏目丰富度)、栏目数量两个二级指标进行逐年统计,能直观反应出版面设计逐渐简明化的趋向。①具体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设计呈现出简洁、明朗化的趋势,从专题页面色彩搭配上越来越追求视觉效果人性化的设计。从2003年色彩单一、无分栏、纯文字列表到2013年的浅灰色、栏目留白明显、数量固定、采用组合拆分型分栏方式,体现出在两会信息量增加与人性化设计之间保持平衡的专题设计理念。 从表1可见,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的栏目数量经历了一个递减、再增加,但总数量减少的过程。栏目数量逐渐趋于常态化。另外,分栏模式从一开始的无分栏模式经历了2006年的纷繁复杂分栏法到之后慢慢简化到2012年的组合拆分型。同时新闻文字、图片、视频等要素的应用也是随着栏目设置和色彩运用等要素经历了一个从单色纯文字到多元素堆砌到留白基础上的层次分明。这都体现了版面设计简明化、人性化的趋向。 另外,从栏目构成来看,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在栏目设置上越来越重视逻辑结构,早期分散性和重复性的栏目开始进行整合与简化重组,逐渐实现清晰完整、逻辑明确的专题结构。这反应人民网在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上策划意识越来越强。 1.2内容变化 人民网十年两会报道的内容丰富,容量大。本文拟选取信息量分析的视角,通过十年来两会专题内容变化的统计分析,以求“管中窥豹”。 1.2.1 次序:报道视角由官方视角转向平民视角 本文将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栏目内容的编排次序,特别是导航条和核心区域的栏目编排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内容的变化。以2003年专题为例,其导航条编排了“直通两会”、“议程”、“新闻发布会”等40个栏目。在视觉落点的核心区域编排了“直通两会”、“议程”等栏目。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视角来说,导航条和首页核心区域对引导受众注意力具有特殊作用,往往会将重要内容放在导航条和首页核心区域以吸引眼球。 图1 将2003年—2013年十年,人民网在两会专题的导航条和核心区域的栏目按照内容属性进行类目建构和排序统计。内容属性可分为新闻、评论、互动、特色四大类。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栏目编排次序由新闻为主逐渐转向互动、特色,这些特色内容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报道两会动态,了解社情民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报道视角由官方报道转向平民报道。从2011年开始,人民网首次在导航条中加入“微博报两会”专栏,并通过“深阅读、微播报、察舆情、说地方”加以突出。报道的亲和力有所增强。 1.2.2 权重:培育品牌栏目的意识凸显 将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的不同内容(按内容属性细分)进行权重分析,通过统计不同栏目的数量,观察两会专题内容的权重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栏目内容权重变化图 从图2可看出,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栏目内容的权重演变。新闻类栏目的权重下降,评论、互动、特色三类栏目的数量有所增加,三类栏目数量趋于均衡,比重接近。其中特色类栏目的权重明显上升。同时,从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栏目的数量变化来看,总体数量历经了先减少,再增加,总体趋于稳定的过程。由此可以判断,人民网在两会专题栏目的策划上凸显培育品牌的意识。 纵观人民网十年栏目内容的变化趋势,发现变化集中在特色栏目的培育上。2008年,人民网首次推出一种新的播报方式——“小白闪报”。①同时,“手机开两会”、“博在两会”、“网眼看会”、“两会有我”、“小白闪报”等特色栏目成为本届“两会”报道的亮点。2009年,人民网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专题设置了包括“我有问题问总理”、“网民议事厅”、“小白闪报”、“强国E论坛”、“有话网上说”等特色栏目在内的11个栏目,此外与“人民特刊”超链接。2010年,人民网在继续推出“强国E论坛”、“网民议事厅”、“小白闪报”等品牌栏目的基础上,新增特色栏目有“G族看两会”、“微博报两会”、“特别策划”等栏目,而“微博报道”成为人民网在本届两会上的一大亮点。 1.2.3 正负面:正面宣传为主,不回避负面问题,草根意识上升 将人民网2003年—2013年十年两会报道内容的正负面做粗略统计观察,分别从高层动态、代表委员议案提案、基层声音三个层次分层观察。以2003年人民网两会专题为例,1)高层动态:十件重大消息,正面报道、客观报道七件,负面报道(提出问题)三件。2)代表委员建言:十件重大消息,正面报道、客观报道共七件,负面报道三件。3)基层声音:正面、客观报道八件,负面报道两件。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胡锦涛主席的讲话 [03月18日21:51] 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吴邦国委员长的讲话 [03月18日21:46] 吴邦国会见香港、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 [03月18日19:02] 温家宝:我脑子装了许多数字 身上担子有千钧重 [03月18日12:12] 温家宝:农村税费改革,最重要的是要精简人员 [03月18日11:59] 温家宝:伊问题应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尽量避免战争 [03月18日11:53] 温家宝:我相信中俄关系会稳定发展 [03月18日11:50] 温家宝: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 [03月18日11:43] 温家宝:希望日本政府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03月18日11:38] 温家宝:新一届政府将从四方面加强反腐斗争 [03月18日11:32] 代表委员建言 林强代表建议给“活到老、学到老”立法 [03月21日09:12] 广东省直工委书记罗东凯:行风政风党风紧密相关 [03月19日04:11] 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尽快发展民营林业 [03月19日04:07] 吴秦代表:“五管齐下”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03月18日13:42] 秦池江代表:国家预算要为科技研发设立单独科目 [03月18日13:30] 人大代表谈“国家文化影响力” [03月18日13:28]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发言摘编⑤ [03月18日06:11] 韩先聪:建议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03月17日22:11] 王如松代表:城市建设要尊重科学 [03月17日14:43] 王厚宏:教育应向“普及”倾斜 [03月17日13:44] 基层声音 何学清:要变“苦甲天下”为物富人丰 [03月18日21:42] 黄立功:构筑青藏高原能源基地 [03月18日06:10] 曹朝阳: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突破 [03月18日06:09] 孙辅智:科学制定规划促小康 [03月18日05:59] 基层代表委员心声 [03月18日05:42] 代表委员畅所欲言 [03月18日05:15] 会场内外共建言 参政议政热情高 [03月18日05:13] 王跃飞: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03月18日03:01] 李刚: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 [03月18日02:59] 姜健:抓一抓农业市场主体的建设 [03月17日18:18] 本文将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内容,从“正负面”维度进行分层统计,可直观反映出正负面报道变化的趋势和共性。如图3所示。 图3 人民网2003—2013年两会专题负面报道变迁图 上图中图例中的线条由上到下分别代表高层、代表委员、基层在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报道中负面报道所占的比重。从图3可见,十年来,负面报道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说明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的报道内容以正面宣传为主,不回避负面报道,草根意识上升。这与人民网作为官方网站,弘扬社会主旋律,权威、全面、客观的报道风格相吻合。 1.2.4 ?评论:以人民日报社论为中心点,逐年增加评论的辐射面、深度与容量 评论历来是网络两会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惯性思维,由“点对面”、“点对众”的传播模式演变为“面对面”网状传播的结构。人民网十年两会报道遵循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历经早期作为人民日报网络版,将人民日报社论搬到网上,不断延伸和丰富评论的辐射面、深度与容量,最终形成以人民日报社论为中心点,集社评、网评、外评为一体的扇形界面。本文将两会专题页面推出的评论栏目从评论元素上作细分与归纳,通过统计分析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评论的历史变化。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在评论上由2003年的社评、外电评价、网友寄语、媒体视点,逐年拓展了评论的视角,丰富了评论的形式,不断强化评论的深度与广度。出现的变化是:从2006年开始,不再推出外评栏目,而是延伸出各种外语专题。2009年,再次推出“外媒说两会”栏目。此后,又取消了外评栏目。另外一条线索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应用,以博客、掘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评论两会的栏目陆续出现,体现了人民网在两会专题上的策划意识。2013年的最大亮点是“孟非说两会”、“王旭明侃两会”,这是一种集播报、评论、互动与一体的新的评论节目样态。 年 ?份 ? ? ? ? ? ? ?栏目名称 2003年 社评、外电评论、网友寄语、媒体视点 2004年 社评、外电评价、网友寄语、媒体视点 2005年 重要评论、媒体视点、外电评价、论坛 2006年 嘉宾网谈、国是纵论、报告解读、媒体视点 2007年 解读十一五、嘉宾网谈、媒体视点、博客 2008年 社论、嘉宾网谈、强国论坛、媒体视点、网民议政、文件解读 2009年 嘉宾网谈、两会天天谈、外媒说两会、网眼看会、博客、掘客、有话网上说 2010年 人民日报社论、网民议事厅、强国E两会、有话网上说 2011年 人民日报社论、两会时评、网友辣评、强国E两会、网民议事厅、G族看两会 2012年 社论、报告解读、特稿、网民议政、时评、网谈、强国社区、G族看两会 2013年 评论、特稿、人民网评、热议论、新政论坛、孟非说两会、王旭明侃两会、一说到底、有话网上说、网友来论、G族看两会 2014年 评论、特稿、人民网评、热议论、新政论坛、孟非说两会、王旭明侃两会、一说到底、有话网上说、网友来论、G族看两会、手机报两会 表3 人民网2004—2014年两会专题评论栏目变化表 1.2.5 网民互动:互动形式日益丰富,互动频率、量都显著增加 将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涉及网民互动的栏目,从互动形式上做归类整理,大致分为网民在线参与、线下调查和移动互联三类。其中在线参与的形式有论坛、博客、播客、掘客、微博等以互联网为终端的各种互动形式。线下调查是人民网依靠其背后的人民日报庞大的采编队伍及人民网自身的记者,展开两会调查。移动互联主要是依靠手机移动终端进行互动,主要形式有手机短信、微博手机上网等。将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中通过网络在线参与互动的栏目按照发布信息的条数进行统计,可纵向分析十年变化,如图4所示。 图4 人民网2003—2013年两会专题网民互动信息变迁图 从图4可以看出,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在网民互动板块,变化最大的是两会调查留言。从实际数据来看,网友寄语十年来没有太大变化,都在200条左右。论坛、博客、微博互动经历了一个持续增加的过程,而两会调查留言变化最大,从2003年的237条发展到2013年的1248670条,几乎呈几何数级增长。 2 结论 人民网十年“两会”报道从形态与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来,人民网的两会专题设计一直秉承权威、全面、客观的报道理念,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以正面宣传为主,紧紧围绕两会议题,不断推陈出新,真正形成了“全媒体”报道两会的形态。报道内容上则从最初的单纯报道新闻,发展到新闻、评论、互动、特色(专题)等四大类,凸显了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巨大传播能量,体现了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美】温伯格著,赵俐等译.正在爆发的营销革命——社会化网络营销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邓新民.自媒体: 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2(2). [3]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著.微博: 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 [5]张佰明.嵌套性: 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0(6). [6]付玉辉.互联网自媒体传播:边界与极致[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6. [7]叶耿标.基于自媒体传播平台的传播伦理研究[M].2013. [8]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均译:《关于电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王珏.媒介融合下的自媒体传播模式及其溢出效应[J].新闻研究导刊,2013(10). [12]闵大洪.音频内容传播的新终端、新途径[J].中国广播,2012(5). [13]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3). [14]【美】克里斯·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M].中信出版社,2006. [15]赵子忠.新媒体与国际传播力[J].新闻世界,2011(5).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闵大洪.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中国网络媒体20年发展回顾[J].新闻与写作,2014(3). 年 ?份 ? ? ? ? ? ? ?栏目名称 2003年 社评、外电评论、网友寄语、媒体视点 2004年 社评、外电评价、网友寄语、媒体视点 2005年 重要评论、媒体视点、外电评价、论坛 2006年 嘉宾网谈、国是纵论、报告解读、媒体视点 2007年 解读十一五、嘉宾网谈、媒体视点、博客 2008年 社论、嘉宾网谈、强国论坛、媒体视点、网民议政、文件解读 2009年 嘉宾网谈、两会天天谈、外媒说两会、网眼看会、博客、掘客、有话网上说 2010年 人民日报社论、网民议事厅、强国E两会、有话网上说 2011年 人民日报社论、两会时评、网友辣评、强国E两会、网民议事厅、G族看两会 2012年 社论、报告解读、特稿、网民议政、时评、网谈、强国社区、G族看两会 2013年 评论、特稿、人民网评、热议论、新政论坛、孟非说两会、王旭明侃两会、一说到底、有话网上说、网友来论、G族看两会 2014年 评论、特稿、人民网评、热议论、新政论坛、孟非说两会、王旭明侃两会、一说到底、有话网上说、网友来论、G族看两会、手机报两会 表3 人民网2004—2014年两会专题评论栏目变化表 1.2.5 网民互动:互动形式日益丰富,互动频率、量都显著增加 将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涉及网民互动的栏目,从互动形式上做归类整理,大致分为网民在线参与、线下调查和移动互联三类。其中在线参与的形式有论坛、博客、播客、掘客、微博等以互联网为终端的各种互动形式。线下调查是人民网依靠其背后的人民日报庞大的采编队伍及人民网自身的记者,展开两会调查。移动互联主要是依靠手机移动终端进行互动,主要形式有手机短信、微博手机上网等。将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中通过网络在线参与互动的栏目按照发布信息的条数进行统计,可纵向分析十年变化,如图4所示。 图4 人民网2003—2013年两会专题网民互动信息变迁图 从图4可以看出,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在网民互动板块,变化最大的是两会调查留言。从实际数据来看,网友寄语十年来没有太大变化,都在200条左右。论坛、博客、微博互动经历了一个持续增加的过程,而两会调查留言变化最大,从2003年的237条发展到2013年的1248670条,几乎呈几何数级增长。 2 结论 人民网十年“两会”报道从形态与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来,人民网的两会专题设计一直秉承权威、全面、客观的报道理念,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以正面宣传为主,紧紧围绕两会议题,不断推陈出新,真正形成了“全媒体”报道两会的形态。报道内容上则从最初的单纯报道新闻,发展到新闻、评论、互动、特色(专题)等四大类,凸显了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巨大传播能量,体现了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美】温伯格著,赵俐等译.正在爆发的营销革命——社会化网络营销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邓新民.自媒体: 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2(2). [3]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著.微博: 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 [5]张佰明.嵌套性: 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0(6). [6]付玉辉.互联网自媒体传播:边界与极致[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6. [7]叶耿标.基于自媒体传播平台的传播伦理研究[M].2013. [8]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均译:《关于电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王珏.媒介融合下的自媒体传播模式及其溢出效应[J].新闻研究导刊,2013(10). [12]闵大洪.音频内容传播的新终端、新途径[J].中国广播,2012(5). [13]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3). [14]【美】克里斯·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M].中信出版社,2006. [15]赵子忠.新媒体与国际传播力[J].新闻世界,2011(5).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闵大洪.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中国网络媒体20年发展回顾[J].新闻与写作,2014(3). 年 ?份 ? ? ? ? ? ? ?栏目名称 2003年 社评、外电评论、网友寄语、媒体视点 2004年 社评、外电评价、网友寄语、媒体视点 2005年 重要评论、媒体视点、外电评价、论坛 2006年 嘉宾网谈、国是纵论、报告解读、媒体视点 2007年 解读十一五、嘉宾网谈、媒体视点、博客 2008年 社论、嘉宾网谈、强国论坛、媒体视点、网民议政、文件解读 2009年 嘉宾网谈、两会天天谈、外媒说两会、网眼看会、博客、掘客、有话网上说 2010年 人民日报社论、网民议事厅、强国E两会、有话网上说 2011年 人民日报社论、两会时评、网友辣评、强国E两会、网民议事厅、G族看两会 2012年 社论、报告解读、特稿、网民议政、时评、网谈、强国社区、G族看两会 2013年 评论、特稿、人民网评、热议论、新政论坛、孟非说两会、王旭明侃两会、一说到底、有话网上说、网友来论、G族看两会 2014年 评论、特稿、人民网评、热议论、新政论坛、孟非说两会、王旭明侃两会、一说到底、有话网上说、网友来论、G族看两会、手机报两会 表3 人民网2004—2014年两会专题评论栏目变化表 1.2.5 网民互动:互动形式日益丰富,互动频率、量都显著增加 将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涉及网民互动的栏目,从互动形式上做归类整理,大致分为网民在线参与、线下调查和移动互联三类。其中在线参与的形式有论坛、博客、播客、掘客、微博等以互联网为终端的各种互动形式。线下调查是人民网依靠其背后的人民日报庞大的采编队伍及人民网自身的记者,展开两会调查。移动互联主要是依靠手机移动终端进行互动,主要形式有手机短信、微博手机上网等。将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中通过网络在线参与互动的栏目按照发布信息的条数进行统计,可纵向分析十年变化,如图4所示。 图4 人民网2003—2013年两会专题网民互动信息变迁图 从图4可以看出,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在网民互动板块,变化最大的是两会调查留言。从实际数据来看,网友寄语十年来没有太大变化,都在200条左右。论坛、博客、微博互动经历了一个持续增加的过程,而两会调查留言变化最大,从2003年的237条发展到2013年的1248670条,几乎呈几何数级增长。 2 结论 人民网十年“两会”报道从形态与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来,人民网的两会专题设计一直秉承权威、全面、客观的报道理念,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以正面宣传为主,紧紧围绕两会议题,不断推陈出新,真正形成了“全媒体”报道两会的形态。报道内容上则从最初的单纯报道新闻,发展到新闻、评论、互动、特色(专题)等四大类,凸显了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巨大传播能量,体现了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美】温伯格著,赵俐等译.正在爆发的营销革命——社会化网络营销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邓新民.自媒体: 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2(2). [3]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著.微博: 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 [5]张佰明.嵌套性: 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0(6). [6]付玉辉.互联网自媒体传播:边界与极致[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6. [7]叶耿标.基于自媒体传播平台的传播伦理研究[M].2013. [8]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均译:《关于电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王珏.媒介融合下的自媒体传播模式及其溢出效应[J].新闻研究导刊,2013(10). [12]闵大洪.音频内容传播的新终端、新途径[J].中国广播,2012(5). [13]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3). [14]【美】克里斯·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M].中信出版社,2006. [15]赵子忠.新媒体与国际传播力[J].新闻世界,2011(5).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闵大洪.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中国网络媒体20年发展回顾[J].新闻与写作,2014(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