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客从何处来》的“微传播”研究 |
范文 | 王宇涵 摘 要 《客从何处来》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国内首档寻根类纪录片,唤醒了我们浮躁时代下内心深处骨子里属于中国人的那种“寻根”渴望与可以穿梭时空的家族情感。《客从何处来》在开播之前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终因其内涵、精髓、文化传播而屡获好评,本文通过研究电视系列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及其相关话题,根据“微”式传播领域的传播现象总结出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 关键词 《客从何处来》;微传播;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85-01 电视系列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播出恰似润物细无声的绵雨走进人们的视线,并没有进行大量的前期宣传,因其具有浓厚的历史与人文特色,对家族的信仰等因素,在短短两个月内取得叫好叫座的成绩,先后荣获2014年金熊猫国际纪录片接评委会特别奖、第20届中国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节目制作组利用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客户端推送与节目相关的“寻根”内容,并通过微博发起“轻·家史视频征集活动”,并在央视网、腾讯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上同步提供视频资料。以口碑传播的方式获得了广大受众的关注与推荐,在各种新媒体的推动下形成一种文化风波。同时,借助“微媒介”进行“微传播”,利用“微力量”获得大影响。 《客从何处来》的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目为13万,在央视纪录片的官方微博的粉丝数目排行榜中位于前列。在没有前期的大规模宣传的前提下,创造这样的记录印证了现阶段的受众更追求内容上的深度。在微博上搜索《客从何处来》的话题,其中#客从何处来#共有9038.2万人阅读过,#寻根之旅#共有2587.7万人阅读,讨论数为1.5万次。受众根据发起的话题进行个人意见的表述,这个话题恰好提供了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平台。对于这种互联网媒体的使用,从受众角度看,一方面能够唤起观众对自己身世之根的“探寻欲”,另一方面也能满足观众对于明星身世的“猎奇欲”。从制作方角度看,这种传播策略一方面提升了该纪录片的社会知晓度,一方面能够获知观众对于该纪录片的态度与评价,为节目的再制作提供意见参考。 《客从何处来》的官方微博名为“CCTV客从何处来”,电视媒体借力于微博、微信,共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具有反馈平台。作为新媒体、微媒介的典型代表——微博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和便利平台,形成“140字+图片或链接”的传播方式与相关话题的平台讨论。传播是双向的,而电视更多的实现了传输信息,而较互联网传播而言缺少相对直接的反馈环节。观众将意见反馈于节目制作组,也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远距离互动。《客》作为央视打造的一档电视系列纪录片,具有新鲜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大部分受众对纪录片内容的兴趣程度、纪录片展现的形式与受众接受程度匹配度、纪录片中人物的设定是否为大众所接 受等。 二是具有直接选择性。观众选择“微媒介”——微博、微信,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安排与兴趣爱好选择观看内容、时间。这扩展了收看终端的范围,提供了观众收看电视内容的新窗口。《客》第一季共邀请五位嘉宾,有历史学家易中天、央视主持人阿丘、影视巨星陈冲、全方位艺人曾宝仪、收藏家马未都,受邀嘉宾在相应的领域具有社会地位,同时以人格魅力吸引着受众。然而,在《客》中,他们褪去光鲜亮丽的“服饰”,就是我们身边的 “普通人”。 三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以“微”为特点,每一条推送内容短小精悍,将主旨表达清晰,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与此同时,在“微传播”中,可将信息进行转发,扩大了消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影响力。 传统文化作为文明的承载者,表现了民族在历史上的思想观念、道德形态的总体特征。对于中国而言,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但是传统文化具有难定义、难定性、外延大等特点,这也就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出现宽而泛的问题,这是民族的悲痛,这也是文化的落空点。纵然传统文化有优有劣,但是作为历史的成果,终有其独特的性质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无论其时都适应现代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中的力量而存在。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思维触碰、解读、深化在内心,在《客从何处来》中,家文化、家族血脉的传承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点,我们透过这个点发现现代人对于“家”的定义过于浅薄。但是怎样才能具体的定义家文化呢?我们不难发现,家文化的精神内涵渗透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却难以定义、全面总结出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客从何处来》带着我们认识、了解家文化,用“微传播”的力量提醒着我们重视“家文化”的内涵,对家文化的一种认同,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领悟和传承。《客》立足于跨时代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穿梭,迸发着怦然心动的魅力。在微博、微信等“微传播”领域讲述不同的故事,叙说着明星的家族血脉遗产,也在警醒每一个人对自己身世的追寻的意义。对于今天,昨天已然成为历史,而对于我们的子孙,我们与他们构成了家,而我们给他们留下的,就是我们此时的一种习惯——对“家”的重视,对“家文化”的珍惜。 参考文献 [1]杨蓉.客从何处来_节目价值分析_传承家族信仰. [2]徐彬.影视艺术微传播研究. [3]储小平.中国_家文化_泛化的机制与文化资本.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