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思考 |
范文 | 姚明站 周炎 摘要:現如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沟通方式更加充分、多元,课堂教学反馈更加高效、快捷,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生评价和差异性发展,为教师定制个性化教学和学生进行个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我校新能源汽车工程校本课程实施中,学校大胆革新教学理念,并进行了大胆尝试。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模式;尝试与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05 一、背景 1. 新能源汽车工程课程基地建设 2015年,为了配合我校申报新能源汽车工程基地建设,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理科分册和文科分册。在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时,因没有学业成绩的压力,学校就明确提出,要革新教学理念,通过学习研讨探索,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大胆尝试。 2. 移动浪潮的来袭 现如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沟通方式更加充分、多元,课堂教学反馈更加高效、快捷,电子书包所提供的教与学的海量资源,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生评价和差异性发展,为教师定制个性化教学和学生进行个性学习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技术必将深刻地改变教育,对教学模式的革新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为开发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断努力探索。我校2015年对教学硬件进行了更新,每个班级都配备了触控一体机,启用了两个微格教室,2016年又建成了新能源汽车专用教室、相关课堂资源包以及学生操作体验平台等,为能够较好地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校本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1)慕课(MOOC) 慕课是以联通主义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为前提的。它的英文字母很好地阐述了慕课的含义。M即massive,大规模的意思,指它的学生不止传统规模的几十几百而是几万甚至几十万;OO指open,online,顾名思义,也就是说慕课是开放的(只要感兴趣的,不分年龄国籍,只要注册都可以学),在线的学习模式;C指的是course,课程的意思。大部分慕课都是免费的。 当前,慕课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自下而上席卷全球;教学短视频精制化;教学应用日渐增多;应用领域由大学向中小学拓展;商业运作模式多元化。可以预见,慕课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构建新的网络课程文化;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课程设计;建构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建构系统化的深层次学习分析;促成大规模互动与参与;为公益事业注入成熟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团队合作、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政府投资等多方协作才能完成任务。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慕课还不太多,如江苏省慕课教学平台(有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还在建设中,目前基本还是空壳;再如华师大牵头成立的“C20慕课联盟”比较成功,有大量的微视频可供学习。 (2)微课 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是微课的独特魅力。微课一般设定在10分钟以内[1]。 但因微课的内容不能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且仅为人机对话,缺少师生、生生交流,实验更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等无法回避的缺点,所以我认为微课可作为在线教育,可与现有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彼此补充,更好地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也可尝试利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等。 (3)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翻转课堂为近几年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关注较多的教学模式之一。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改变教学中师生角色,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进行颠倒安排,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中,构建以学习活动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的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是一种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转换的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活动中各要素发生了如下表1所示的转变。 (4)小组合作探究汇报课 基于互联网智能终端条件下,学生电子书包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更加丰富,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并可将合作讨论的成果利用平台(QQ群、微信群等)实时共享展示,更加适合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汇报课简要流程如图1所示。 (5)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 该课堂教学模式是由青岛第二中学的闫云龙老师提出的,它是一种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包括三个环节: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与合作学习环节;基于云平台的教师云端协作备课环节;基于课堂交互系统的讨论互动环节[2]。这是一种更为前卫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技术要求高,目前还不成熟。 在实施校本课程新能源汽车工程课堂教学时,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如制作微课、小组合作探究汇报课、进行“翻转课堂”、基于手持技术(朗威数字化信息系统)的科学探究课、基于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的在线学习等课堂教学模式。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案例 在实施校本课程化学分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时,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 教学中将氧化还原反应特征和实质、电池发展史、电流与电子流向、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问题前置制作成微课进行翻转课堂,其教学流程见图2。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在课前就完成知识的传授,而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协作互助完成知识的内化,从而形成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和学习活动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有三条主线交叉进行:学生自学主线、教师指导主线以及师生互动主线。 课前,学生通过微课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了解电池的发展史及其原理(也可登录华师慕课联盟观看慕课),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解决前科学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利用智能终端,通过QQ群(微信群)社交平台等,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实时地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到每一位同学面前,其他学生可以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相互间产生思维碰撞。当遇到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可适时点拨,并进行归类。根据课前共性问题,设计针对性问题,从而做到“以学定教”。充分发挥互联网、智能终端的作用(手机、ipad等),学生占有与教师同等的资源,教师已经不是神坛上的教师,教师的地位来自于师生真实的交流和教学相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能力。 “翻转”后的课堂的核心词是“问题、探究、互动”,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教学、兴趣激发、引导帮助、鼓励评价等多种方式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在课前知识自主建构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合作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下实现课堂的“深度”学习。如制作水果电池时,学生发现并尝试了不同水果、电极材料、电极距离等对电压的影响,并通过电压传感器进行了精确测量,经讨论和查阅资料形成了结论(课后学生又进行了“深度”探究,并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其他同学学习);有学生提出,原电池既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铜锌硫酸原电池中有氢气放出,能量有损失;有的学生发现,一个水果电池电压过低,想到利用将多个电池串联或并联的方法得以满足,实现了跨学科学习等诸多很有价值的探究学习话题。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随着学校专门实验室的配备,手持技术必将成为科学课教与学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手持技术的使用,克服了传统实验诸多不足,使实验简易化、放大化、节约化、精确化,用电脑显示数据图像形象化,使定性实验定量化,在教学上带来更强的震撼效果。同时手持技术操作简便,学生可以自己动手采集数据,更符合科学探究、自主探究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三、思考 1. 面临着教师、学生、家长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阻碍,特别是家长急功近利,紧盯成绩,对互联网智能终端条件下的教学改革不理解,不支持,教师对新的技术手段、教学方式不热心、不主动,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移动终端,防止沉迷于游戏等,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2. 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了课堂,也重新定义了学习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课型的不同对是否使用翻转课堂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另外,教师微课水平以及微课的切入点拿捏不准也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混乱,同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生自律能力也参差不齐,很难达到教师预期的前置学习目的。 3. 翻转课堂必会占用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目前我们每周开设1节校本课程课,自学以周末为主,但仍不能保证学习的深度;老师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还不能全身心投入;校本课程没有成绩压力,如果这是高考科目老师还敢不敢“翻转课堂”呢?其次,由于技术保障支持不够,在线学习只能以选择判断为主,缺少综合型;微课制作仍以PPT录屏为主,形式还不够丰富,而网上免费的慕课或其它視频资源还不够丰富,可选择的不多,若视频效果较差,制作粗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更别说提高教学效果了。 4. 翻转课堂是一个“舶来品”,在国内是否会水土不服,与目前的选拔制度能对接吗?能适应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机制吗?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应如何评价呢?翻转课堂对任何学生都适合吗?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如何监督他们在课外有效学习?[4] 5. 江苏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是以教师在线观摩研讨学习,以教师教研为宗旨的。再如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目的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一师一优课”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学习也提供了可能。而学生面对升学压力,有大量的课业作业要完成,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看,如果人才选拔制度不改革,恐怕很难在学生身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没有任何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育教学当中的所有问题,只有根据需要,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优势,方能在信息技术影响教学的革命时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琴瑟和鸣[5]。 参考文献 [1] 庄武美.“微课”的魅力及制作初探[J].中学数学月刊,2014(12):7-9 [2] 闫云龙.基于互联网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化学教学,2016(5):35-38 [3] 崔晓芬,马宏佳,冯雪琦.运用手持技术探究醋酸电离平衡移动[J].化学教学,2011(8):20 [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3018dd01015o7m.html [5] 江合佩.高中化学“翻转课堂”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化学教学,2016(1):23-2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