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韩春雨事件”引发的科技新闻报道思考
范文 摘 要 过去半年中,“韩春雨事件”成了国内科技新闻的一大热点。韩春雨从“崛起”到“陨落”,媒体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新兴自媒体。这一事件一方面显示出在社交媒体时代自媒体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先天性优势,形成了自媒体倒逼传统媒体的态势;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国内媒体在报道科技新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包括自媒体在新闻传播操作专业性方面的先天性劣势。科技新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技术的专业性探讨与新闻的专业性操作缺一不可,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多方采访调查,应该秉持价值中立的客观立场。科技新闻报道同样需要讲好故事,但比讲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科学传播规律,那就是它的科学性,包括专业、准确、严谨,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此同时,学业有专长,术业有专攻。现代科学的专业化细分程度不断加深,专家只是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权威的发言权,不存在所谓的万能专家。科技报道要找同行的真专家进行评论,绝对不能专家不“专”。
关键词 韩春雨;科技新闻;价值中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27-03
从“三流大学”的无名之辈,到大红大紫的“中国下一个诺奖获得者”,再到被暗示为“学术骗子”,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因发明“重磅”基因编辑技术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一个“科学明星”是如何突然崛起,又如何突然“陨落”的?科技新闻工作者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反思?有哪些教训值得汲取,又有哪些必须引以为戒?
1 社交媒体时代的专业精神
1.1 韩春雨的“崛起”
“谁是韩春雨?”2016年5月上旬,国内知名的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以一篇特稿拉开了热捧韩春雨的序幕。这篇稿件讲述了韩春雨十年磨一剑,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诺奖水平科技成果的故事。小人物的“逆袭”是如此的成功,加上“知识分子”主编、国内知名学者饶毅的背书,韩春雨在国内社交媒体上一夜之间被刷屏。
虽然“知识分子”当时诞生不过大半年,但已经发表了大批有智识、有批判、有情怀、有趣味的文章,其专业而严谨的选材与操作手法为同行树立榜样。当 “知识分子”慧眼独具地推出韩春雨之时,这名青年研究人员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论文已经在英国《自然 生物技术》上发表了整整一周。这篇文章并未获得杂志推荐,传统媒体显然也没有认识到其价值,没有任何一篇相关新闻报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媒体在科技成果价值判断力上跟“知识分子”这样的专业类自媒体存在差距。
1.2 自媒体倒逼传统媒体
在社交媒体时代,一大批自媒体脱颖而出,它们凭着相关领域的专业或独家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影响力巨大,“知识分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实事求是地说,在这些专业知识领域,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先天性无法与自媒体相提并论。也正因此,许多热点新闻事件,常常出现自媒体倒逼传统媒体的现象。
但优点往往也可能变成缺点。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这些专业性的自媒体与被报道者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利益冲突,通常有着自己的坚持与态度,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抽身其外,保持客观与平衡。因此,在新闻操作方面,自媒体的专业性、先天性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提并论。
1.3 科技新闻同样需要平衡
“知识分子”的韩春雨人物特稿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少了一点科学意义方面探讨的内容,少了一点它一贯自称的质疑精神。文章采访的第三方专家都大赞特赞韩春雨研究环境的简陋以及他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没有第三方专家点评技术的限制、不足或者潜在问题,这对一个新技术来说是不正常的。
换言之,对一个刚开发出来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技术,就大写特写“一鸣惊人”的故事,而没有讲平衡、谈不足,犯了科学报道的忌讳。当然,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后来NgAgo基因编辑曝出无法重复的问题,这些不足并不“致命”,因为我们国内许多人物特稿已习惯了这种塑造高大上人物的操作手法。
1.4 两个专业性缺一不可
做科学传播的人都知道,论文很重要,但发论文从来不等于得到承认,那还得看其他科学家能否重复你的研究,以及你成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如何。在这方面,殷鉴不远。2014年,科学界最大的丑闻就是日本31岁的“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造假。她当年1月在《自然》上发表两篇突破性 论文,震动整个干细胞学界。但不到一周,她就被质疑篡改论文图像,此后有关调查证实她造假,小保方晴子的导师因此自杀。
再向前10年,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錫在《科学》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也被发现造假,这名韩国“民族英雄”因此身败名裂。科学容不得半点沙子,负责任的科学报道也是如此,技术的专业性探讨与新闻的专业性操作,二者缺一不可。
2 面对争议事件的价值中立
2.1 科技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
在“知识分子”打响第一枪后,韩春雨本身的故事性,加上有望拿诺奖的噱头,让国内媒体一拥而上,却几乎都当成社会新闻而不是科技新闻来操作。这些跟风报道不关注韩春雨研究的科学意义,而是在把一项全新的、尚待验证完善的技术视为板上钉钉的默认事实的前提下,重点发掘韩春雨故事的戏剧性,一些人甚至把韩春雨的成果上升到国家荣誉的高度。一时间,韩春雨跃升为中国科技进步的代表性人物。
作为一名科技记者,笔者认为这样程式化的报道是有问题的,因此在应邀为《新华每日电讯》撰写的评论中,引用采访的多名美国教授的话认为:“韩春雨不仅在中国少见,在美国也同样少见,可能很难在美国的科研体系中生存下去。”坦率地说,笔者并没有预料到韩春雨的成果会出现可重复性问题,引发剧情反转的第二波报道高潮。
科研成果的可重复性问题日益受到科学界关注。《自然》杂志今年调查了1 500多名研究人员,结果发现其中超过一半认为存在严重的可重复性危机。当然,无法重复不等于造假,许多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复杂,未知因素影响实验结果,造成实验不能重复,这样的情况罕见但是有可能发生。
2.2 科技报道应慎做裁判员
面对争议性事件时,科技报道与其他报道一样,应该始终恪守价值中立,拿事实说话。裁判员、舆论警察,这都不是科技新闻工作者应该扮演的角色。韩春雨究竟有没有问题,应该等待科学界的调查结果。比如,新华社曾在8月初播发了题为《新闻调查:韩春雨论文遭质疑各方如何评说》的稿件,采访了《自然·生物技术》杂志、韩春雨本人、饶毅和第三方专家等,客观指出这一争议还有待实验和时间检验。
但我们所见到的是,有些媒体根本没有多方深入的采访,简单搜罗社交媒体上几乎全是负面的所谓专家反应就匆匆发稿,还有一些所谓评论员无视调查仍在进行中,就提前在道德上宣判韩春雨“死刑”。一夜之间,韩春雨就变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这种“戏剧性”很吸睛,但不实事求是,对韩春雨也不公平。而作为始作俑者的“知识分子”,却很奇怪地沉默着,也许作为新兴自媒体应对争议还不够成熟。
2.3 价值中立至关重要
就在韩春雨被批得体无完肤之时,《自然·生物技术》母刊《自然》杂志出手,报道了这一事件的争议,其最大亮点是有3名受访的匿名中国研究人员认为NgAgo有效。但为什么没有一家国内媒体采访到这一信息?也许科学家对国内媒体还不够信任。
一名中国基因编辑研究者以 《Nature教我们的媒体重新学习做新闻》为题撰写读后感,说《自然》报道“并没有试图平息NgAgo引发的争议,只是客观地摆出了一些事实及各方当事人的说法,报道者严格秉持了对具体争议的价值中立,也正因为如此反而轻松地恪守了新闻报道的基本操守”。
这篇读后感接着批评国内媒体“预设了立场,而且直接体现在文稿之中。有一些报道,也许也知道不应该预设立场,但是还是忍不住夹带私货,故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技巧,左躲右闪地暗中使劲儿,搞得自己挺累。媒体忘记了自己是第三方,夹杂着立场和情感混战进来,搞得好像没有第三方一样”。
3 科技新闻报道的传播规律
3.1 遵循科学传播规律
“韩春雨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是国内许多科学报道存在的共同问题。讲好故事,确实可有效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科技新闻报道同样需要讲好故事,但比讲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科学传播规律,那就是它的科学性,包括专业、准确、严谨,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失去了科学性的科技新闻报道,就失去了灵魂,那它对社会大众就没有价值,反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混淆视听,误导公众。
比如,对科学发现的报道,通常要遵循“no paper,no news(没论文,没新闻)”的原则。真正的科学家是不会自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重大發现的,而是会首先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成果。论文的发表,意味着经过了同行评议,意味着初步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再比如,为什么“民间科学家”不值得提倡?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上,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想攻克世界难题,可能性基本为零。
韩春雨10年没有重要论文,不在学术圈子之内,但他自己也说 ,始终通过互联网跟踪自己领域内的世界最新发展,NgAgo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科学新闻报道要有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追求眼球效应。事实上,跟科学家打过交道的记者都可以发现,他们说话充满了“可能”“也许”等不确定性的词语,总是留有三分余地,从不下断语。
3.2 多请同行专家批判讨论
“国际首创”“最先进”“突破性进展”这些词语不是不能使用,但得多方求证。像NgAgo这样的颠覆性的重大创新技术,报道时多打几个问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您可以把相关问题多发给一些专家,尤其是国际上权威专家,总会有人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值得指出的是,现代科学的专业化细分程度不断加深,专家只是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权威的发言权,不存在所谓的万能专家。
“知识分子”另一主编、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宇最近在微博上谈到为什么拒绝为媒体评论一些社会现象:“对于我没有做过研究的社会现象,我的看法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看法,没有学术价值,没有公开的必要。我欣慰的,是我的专业训练让我知道我的个人观点不重要。可悲的是,许多自以为聪明的‘学者并不知道他们的个人观点是没有价值的——只是他们的个人观点而已。”
学业有专长,术业有专攻。科技报道要找同行的真专家进行评论,绝对不能专家不“专”。就像饶毅所说:“科学是在经过批判、讨论,以及更多的实验后,才能确定对错。”
作为驻美科技记者,笔者一直跟踪关注“韩春雨事件”,希望了解美国媒体如何报道,却发现至今感兴趣者寥寥,主流媒体里只有《纽约时报》在报道基因编辑新技术时,于文末举例时提到中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项这样的技术。
跟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名科学传播人员探讨,觉得一是没有美国因素在内,论文不是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也没有美国科学家参加研究;二是事件还在发酵,没有合适点介入。一旦水落石出,尤其是如果被证实像黄禹锡或小保方晴子那样学术造假,也许会迅速跟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科学界,有关政府部门也应介入加以督促调查,而不是让时间来证明韩春雨的对与错。
参考文献
[1]陈晓雪,王承志,程莉.韩春雨: “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EB/OL].知识分子,[2016-05-09].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865434.
[2]林小春.如果韩春雨在美国搞科研会怎样[N].新华每日电讯,2016-06-03(14).
[3]Monya Baker.1,500 scientists lift the lid on reproducibility[EB/OL].Nature,[2016-05-25]. http://www.nature.com/news/1-500-scientists-liftthe-lid-on-reproducibility-1.19970.
[4]黄堃,张家伟,郭爽.新闻调查:韩春雨论文遭质疑各方如何评说[EB/OL].新华网,[2016-08-02].http://news. xinhuanet.com/tech/2016-08/02/c_1119323623.htm.
[5]David Cyranoski.Replications,ridicule and a recluse:the controversy over NgAgogene-editing intensifies[EB/OL].Nature News,[2016-08-06]. http://www.nature.com/news/replications-ridiculeand-a-recluse-the-controversy-over-ngago-geneediting-intensifies-1.20387.
[6]BioArt.Nature教我们的媒体重新学习做新闻[EB/OL]. BioArt,[2016-08-09].http://t.cn/RVU0ntH.
[7]郭伟.韩春雨:创新何惧“板凳冷”[N].河北日报,2016-05-16(1).
[8]饶毅.中国为什么需要“科学知识分子”[EB/OL].知识分子,[2016-11-25].http://cul.qq.com/ a/20151125/043305.htm.
[9]Carl Zimmer.Scientists Find Form of Crispr Gene Editing With New Capabilities[N].New York Times,2016-06-03.http://www.nytimes.com/2016/06/04/ science/rna-c2c2-gene-editing-dna-crispr.html.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