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媒体背景下老年社交圈层化研究 |
范文 | 邓楠 摘 要 果山公园是四川省川东北地区的一个休闲场所,公园内有一个由老年人自主发起的一个公园集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信息交流与辩论的话题。在全媒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分众理论与圈层结构理论,文章拟以媒体使用、文化差异与社交方式为标准,通过媒体选择的变化探寻老年社交圈层的影响因素,对老年人社交圈层进行分析,为老年群体如何自身进行“积极老龄化”提出简单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 全媒体;老年人;社交圈层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6-0190-03 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数据,全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15 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国际社会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现实背景下,由于不会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技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传播,在退休或清闲后,老年人的社交圈层被进一步压缩,社会参与空间也逐步缩小,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弱化。成功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以及积极老龄化的提出就是相关理论观点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战略安排中的具体体现。 圈层结构理论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般理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跨国传播是邵培仁先生根据传播范围的大小所划分的五类传播现象。我们说,传播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圈层)内进行,没有毫无边界的传播存在。同样,传递信息必须依靠某种介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老年群体的传播方式同样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果山公园则是一定历史时期下出现的特殊的圈层内的人际传播现象。 1 老年人群社會参与过程的媒体迭代 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尽可能的缩小自身与社会的距离,进行积极的老龄化。据前期调查显示,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家人间的交流和自己原有和新建的社交圈。其中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的老年人最多,而接触互联网的老年人也在缓慢增长。根据最新的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网民占比约5%,相较于2016年的老年网民数量增长了约0.9%,说明老年人网络接触的群体在逐渐增多。 由于信息交换的需要,最初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所获取的信息难以再维持其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网络所带来的海量信息能够较好的满足其信息需求,通过网络所汇聚的各种信息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因此聚集在果山公园的老年人群的网络使用率远高于全国的普遍使用率。 在针对主要接触网络的老年人的调查中发现,少部分人使用微信与远在他乡的儿女取得联系,多数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很少有人互联网上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广播电视尽管仍在“意见表达者”与“意见持有者”占据着主要的信息来源,但由“意见领袖”主导的“网络媒体革命”正在逐渐成型。 2 社交圈层化的理论基础 2.1 分众理论 分众理论,最初由J·C·梅里尔和R·L·洛文斯坦两位美国学者在《媒介、讯息与人的新视角》一书中所提及。个性多样化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旺盛,专业媒体的功能不断细分,受众群也根据不同的特点被分割为多个“圈层”。因为所处圈子的差异,圈层中的受众与文化的属性各不相同,所以造就了各个圈子较大的差异。 以近期IG夺冠与蓝洁瑛去世事件为例,其所产生的影响对数量庞大的受众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多数中老年受众不知道IG是谁,而年轻群体不知道蓝洁瑛是谁。这种现象则是“圈层”和自我的文化选择所带来的差异。“圈层受众”有着自己的认知、需求,并非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来看,考察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结构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和制约是十分必要的。在果山公园的前期调查中,不同的老年群体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获知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老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观、心理和认知结构则会受到来自传播源的影响。作为一般的社会大众,其对信息的需求有着相近性和类似性,但又由于自身属性的不同,从而使得老年人群在对同一事件持有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分化,从而导致了社交圈层的产生。在圈内与圈外,由于个人属性的不同,同质与异质的交融,在不同的圈层的过程中,受众规模也会随之增大或缩减,而其中所形成的的圈内传播,最终会影响到圈外的个人传播行为。 2.2 圈层结构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最初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这一理论最初应用于城市发展建设,在研究中发现,圈层结构理论同样存在与人际传播之中,在果山公园的老年人群及其媒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从外部组织结构上看,来自不同文化圈层,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媒介选择的老年人聚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规律,即在最开始的一两个圈层内的受众在越来越多时,由于所接受教育或思想的不同,圈层会逐渐进行分化,在基于社会认知与自我体验不同的情况下而产生多个社交文化圈,圈内所谈论的话题会有所改变,或在话题不变的情况下,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会有所变化。圈层分化的主因往往是在圈层的接纳度已不能统一较多意见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发生,或是圈层内的受众对此话题不感兴趣。 对于经常接受某一思想的人来说,想要接受另一种思想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圈层形成后并非固定,而是在不停的流动的,除“意见领袖”的角色外,其他在不同圈层中扮演受众角色的老年人不断地游走在各个圈之间,寻找一个对自己胃口的临时社交圈,也就是在圈层的分化过程中产生的“圈层受众”,他们有自己的认知、需求,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尤其在4~8人所组成的小型圈层中,这一部分受众所处的社会关系结构及这一圈层内受众的特点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来避免因为自身的加入导致圈层的溃散。 圈层融合的进程较之于圈层分化的进程要慢得多。融合主要发生在两个话题度高度相似的社交圈内,例如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其中一个圈子所涉及话题为改革开放前的国家领导人,另一圈子的话题为改革开放后的领导人,在圈层所处的空间距离较近的情况下,两个圈子会因为某个观点或意见进行辩论,最终在较为强势(赞成人员较多)的一方所统一意见,最终开启下一话题。在不断地争论中,圈层的融合也在缓慢的进行。最终的融合并不会回到原点,而是成为3~4个较大的圈层之后重新开始分解融合的循环,直至聚会结束。 从内部文化结构上看,参照个人发言时间及发言频率,将临时的话题圈层分为了3个部分:作为中心存在的“意见领袖”,分中心的“意见表达者”和 “意见持有者”所占据的边缘圈层。在这一划分中,“边缘受众”并非盲目跟从“意见领袖”,而是有自己的思考,但表达欲望不强成为单纯听取意见的老年群体。而在大型圈层中,由于多种意见难以统一的原因,中心的存在感相较于中小型圈层要弱,且往往起话题发起者的作用,身份在“意见领袖”与“意见表达着”之间摇摆。在起意见领袖作用的老年人的活跃度最高,信息获取渠道是最多的,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接触程度较高,“意见领袖”与“意见领袖”之间存在更多的互动。“意见表达者”与“意见持有者”也更乐意与身处相同层次的人进行信息传递,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交互相对较弱,但起到了链接不同圈层的老年人的作用。 2.3 亚文化群理论 亚文化群又称副文化群、次文化群,老年群体尽管庞大,但在社会环境中相对处于弱势。他们有着独属于自身年代的价值观和媒介偏好,在社会中仍旧起着重要作用。 活动理论指出,老年人应尽可能地保持中年时期的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并尝试用新的社会角色取代因退休或丧偶而失去的舊角色,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联合国的“积极老龄化”与这一论述有着相似的含义,即强调老年人应通过社会参与来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积极面对晚年生活。在果山公园的观察研究中显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的老年人更热衷于社交活动,而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且具有强烈表达欲望的老年人则成为了大小社交圈层的“圈层中心”。 人在进入老年期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弱化,进行社会参与所必须的精力与资本也在逐渐减少,外部环境又难以给老年群体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进行信息沟通,在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导致老年人退出社会生活。“积极老龄化”则是针对这一现状所提出的一个可行之策,但具体如何实施,仍有待政府机构拿出具体的执行标准。 果山公园老年聚会则是在此视角下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具有固定性、平等性、自发性等特点,是身处南充的部分老年群体自发形成的一个社交圈层。在这一圈层中,老年人的活跃度和社会参与度要明显高于公园外部的老年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保障、参与和健康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称为积极老龄化。我国也在着力进行“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建设工作,但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相关的设施不到位,这一目标难以在短期内得以实现,在现状下,只能采取老年群体自身为主,国家为辅的手段。 一方面,相关的行政单位应开辟专供老年人学习的场所,包括互联网的接触,各界资讯的获取等,让老年人不至于在步入老年阶段后与社会脱节;增设老年人心理和思想健康的咨询师,关注老年人的内在世界。另一方面,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多种手段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使老年人能够自发的进行学习,让老年人在晚年创造自己的价值。 2.4 传播仪式观 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作为一种仪式、一种人类活动的性质,强调人们在传播中的平等参与地位,强调意见的交流共享而非所谓真理的灌输与接收。在老年人退居家中时,原有的平等关系被打破,老人成为了被赡养的对象,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使得老年群体的发言权自然有所弱化,故交流仅限于身体健康,而不能做到思想上的沟通。因此,多数老年人相比家人和网络,更加乐意与自己身边同样身为老年群体的人进行交流。故而社交圈虽有交互现象的存在,但三个圈层都有交叉的情况较少,两两间的交叉较多,多为亲族圈层和自身社交圈层、互联网圈层和亲族圈层的交叉。 在个人背景对社交方式的影响上,经济水平与文化水平的因素占据了较大部分,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才有时间学习新事物,接触网络的机会也大幅增加,而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接触互联网上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其他媒介接触影响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同样是为何在果山公园社交圈层内部存在如此多异质内容的原因。 3 结论 无论是大范围内的老年群体社交圈层化还是小范围内容的信息交流与人际传播,都是在“积极老龄化”这一前提下开展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老年人并不希望被排斥在新社会外,想要融入社会,证明自身的价值。目前政府作为提供老年服务的主体,要更加关注老年群体这一社会边缘圈层的状况,颁布切实有效的惠老政策,帮助老年人更好的实现“再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白晓婷.分众理论下的”圈层受众”理论及其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 [2]赵立兵杨宝珠,《传播学视域下的“圈子”——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王莉莉.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1,17(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