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创新与坚守
范文

    杨晓璐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健康养生的意识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养生类节目涌现于荧屏之上,成为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电视养生节目开始转变节目形态,对节目进行改版创新,使节目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节目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在一些节目取得良好收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需要引起制作者的重视并加以改进,坚守住养生类节目的初衷,这样养生类节目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电视养生节目 创新 ?转型

    养生类节目形态的创新

    节目访谈形式的转变。以往的电视养生类节目更多的是单一对话,对话访谈在主持人和专家中进行,受众参与到对话中的方式往往是形式化的现场提问或是电话联系。这种問答式的访谈由主持人担任主导角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受众与医生的双方互动。为了实现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让节目更有可看性,一些节目从访谈形式向群体对话转变,主持人、专家、患者、观众群进行四位一体的互动,在这种对话空间中每个角色的分量更加均衡,没有人是主导地位。此时的主持人更多的是担任串联引导功能,专家依旧是答疑解惑,观众群和患者则代替主持人提问题,让观众更有参与感。而之前的《最强大夫》更是大胆创新,实行全科会诊,组建最强大夫团,医生团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一个病症进行剖析,不同科室观点进行碰撞,力图形成开放式的医院会诊模式。

    实验演示形式的多样性。由于健康养生知识较为复杂、枯燥,为了更好传播健康养生知识,健康养生类节目往往会进行实验演示。传统的电视养生类节目主要是以简单的动态图像模型来进行实验演示,这种无参与感的实验方式较为呆板,时间久了观众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有的养生类节目为了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一些以往只有在医院才能见到的大型仪器搬到演播台上,让人们在现场做些简单的健康检查来体验医疗过程,增强现场参与感;制作仿真道具,通过在实验中道具的使用让人们对健康知识有更加具象的认识;运用动漫技术、对比剪辑技术进行动画实验,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利用新媒体进行游戏互动增加趣味性等。这些实验演示的多样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养生节目的专业性,而且使节目内容更加充实、饱满,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收获了养生知识。

    主持人阵容的创新。传统养生类节目的主持人大多没有专业医疗背景知识,很多是非医疗专业出身,在专家讲解医疗知识的过程中主持人有时为了让观众听得更加清楚明白会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但是大多在补充讲解的过程中表现较为生硬。为了使节目更加生动流畅,一些养生节目在主持人的选择上也别出心裁,增加具有专业医疗背景知识的医生来担当主持人。比如在《最强大夫》中除了原本的主持人之外,还邀请两名来自北京著名医院的医生共同主持节目。《我是大医生》更是把以权威、专业著称的“医生梦之队”作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充分展现出中国医务工作者的风采,并为全国观众带去最权威、最实用的健康服务知识。这种主持人的组合形式,不仅能使原本的主持人更好地发挥其本身的节目串联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节目的专业性,使原本讲解的医疗知识更具可信性、可看性。

    突破单一传播平台。目前很多电视节目开始力图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电视媒体范畴,健康养生类节目也不例外。为了增加受众的粘性,扩大栏目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广的受众群,很多健康养生类节目开通了微博、微信,来提前预告节目内容或收集观众意见从而调整节目内容。这种跨媒体、多元化的传播矩阵突破了电视单向传播的局限,并且可以反哺日常节目。比如《最强大夫》最开始的“最强门诊”,就是通过观众在《最强大夫》的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留言提问,专家大夫会在节目现场选取问题为观众答疑解惑。而《养生堂》则把课堂设置到节目之外,在微信平台上推出视频直播讲课,在节目现场进行完医疗知识讲解后会抽取观众问题和观众进行实时互动,没有抽取到的观众还可以通过平台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节目组会在直播结束后对观众的问题进行回复,这样大大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

    养生类节目转型带来的问题及建议

    在养生类节目转型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收视率,节目制作人各费心思,一些节目因为其独特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我们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潜在的问题,及时对节目进行调整使节目真正地被观众认可。

    受众定位模糊。一些节目为了扩大受众群体,会对节目的内容进行数量化的叠加,但节目资源过于丰富、节目主题多重设置,会导致无法聚焦某一具体领域,从而会造成观众的分流,反而适得其反。如《最强大夫》凭借着18位风格迥异的时尚医生被观众所熟记,但同时这种形式也引起了很大的非议。现场抽取的问题是随机的,涉及的主题和内容较多,每期的节目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就无法吸引固定的收视群体。节目制作人在制作节目的最初应当明确受众定位,这样在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再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健康养生知识。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节目窄播,而不是将市场上全部受众作为自己的市场,在每期节目设定适合受众的主题,将话题及叙事内容定位得更加精准,形成自身节目独特的风格,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促进健康养生知识的高效传播。

    过于模式化缺乏灵活性。当一些养生节目中的某个“模式”火了之后,其他养生节目便开始竞相模仿。虽然是为了强化节目的娱乐性、可看性甚至是叙事功能,但由于其没有和自身的节目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反而可能产生与整个栏目风格不协调的生硬状态,让原本的创新形式在节目中丧失了其原有的活力,变成了生硬的表演,使得节目出现形式零散、主题意义分散等倾向。在一些节目中,医生主持的话题参与度全靠某一环节的硬性分工来达成,主持人出镜不出言的情况更为普遍,而观众群在提问环节提出的问题也只是为了配合专家的讲解,过于刻意,并不是真正地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些节目为了增加娱乐性,不结合主题将情景演绎和小品硬穿插在节目之中,演绎的成分过重。针对这些现象,未来的电视健康养生节目在进行人物设定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每类人物角色在节目内容的专业功能是否真正发挥出来,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话题串联或插科打诨,同时应当避免为娱乐而脱离内容的节目元素出现。

    过于复杂化缺乏实用性。正如前面所说,很多养生类节目为了丰富节目的内容,会在节目开始设置场景和悬念来引出本期节目内容或在节目中间穿插较多娱乐性和佐证性的内容。目前大部分养生类节目的时长在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而真正关于养生知识的内容却占比较少,因此节目会显得有些拖沓。有的节目会在专门制作的道具上进行手术模拟实验,让观众看到手术救治的过程。然而,仪器的操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对于毫无相关基础的普通观众来说极为复杂和陌生,一般情况下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看懂医生的操作,并且这一方面的展示对人们在今后预防疾病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还有一些节目中的分散场景过多,铺垫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并且削弱了节目的整体性。对于节目环节的设置,应当减少节目中拖沓的部分,对于过于繁琐的部分应当大胆舍弃、化繁为简,使节目节奏更加紧凑精致,把更具实用性的内容呈现出来。

    传播平台没能充分利用。虽然多数养生类节目都开通了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但多是节目预告,电视节目资源与互联网同类信息无法进行关键词检索共享。电视节目没能切实结合新媒体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优势,因此即使是金牌节目《养生堂》的微博互动量也很少。目前使用微博、微信的大多以中青年人群为主,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将健康养生知识传播得更加广泛,针对他们碎片化的浏览习惯可以把播出后的节目视频分整段(整期节目)和片段(节目的精髓内容)两种形式,根据他们的搜索习惯重新附上提炼的跟症状、高危相关的要点关键词,以便用户今后能够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逆向搜索,获取对某一受众群体精准而有价值的节目信息。比如,当用户在养生堂的微信或微博公众账号中输入“心脏病”时,往期与“心脏病”有关的视频都会呈现出来,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做到“精准医疗”。

    结语

    人们欣喜地看到了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变化与发展,但也能清晰地看到其在转型中存在的弊端。由于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和以往电视节目所担负的责任不同,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应“唯收视率”和“泛娱乐化”,科学性、实用性才应该是养生类节目坚守的创作原则。当形式大于内容时,节目便会失去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在丰富节目表现形式的同时不影响节目内容的合理表达,是電视养生类节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对当下养生节目中潜在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更有效率地对节目进行改革,电视养生类节目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 孜:《“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医疗健康栏目传播模式》,《南方电视刊》,2017(3)。

    2.朱星辰:《全媒体时代电视医疗健康节目的类型研究》,《中国电视》,2017(11)。

    3.张永明:《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三重追求》,《中国电视》,2015(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