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符号、文本、符号圈:马拉松运动中的城市文化认同建构 |
范文 | 李弋 近几年来,中国马拉松运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普遍的观点认为,各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的一个必然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各国、日本、韩国……陆续兴起了马拉松运动。事实上,马拉松运动历史悠久,只是直到上世纪与城市结合起来,演变为城市马拉松,才使马拉松这一体育项目融入城市文化之中,开启了其加速发展的历程。当下,中国的城市马拉松正处于井喷状态。本论文分析马拉松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符号对接与传播意义,意在探讨如何在当代中国保持马拉松在城市文化中的符号功能和意义发挥,并使城市对外传播更有方向感。 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审视文化,一切文化皆符号。正如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的文化符号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的本质在于符号,或简单讲,文化等同于符号,等同于人类的表征系统。因而,对于文化的研究,就是对于符号或人类使用的各种表征体系的研究。①城市马拉松在国际上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它所蕴含的内在文化与城市精神融为一体,为马拉松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巨大的融合空间和锤炼路径,它们在传播过程中互为表里,使城市马拉松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一点即燃,形成了当代城市独特的马拉松运动文化符号现象。 一、符号:马拉松的文化符号意义 学术界对“符号”的定义至今仍十分模糊,因為符号不等于事物本身,符号与客体是大于等于的关系,没有意义就没有符号,没有符号也就无所谓意义。中秋节在中国意味着团圆,兰花被视为高洁典雅的象征,情人节送玫瑰则代表爱情……任何一个符号的意义是通过这个符号在符号体系中的位置和它相对不断变化着的位置改变而实现的,其中也包括符号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城市马拉松的符号正是在城市与马拉松交融发展的环境中不断获得新的功能:马拉松常常代表着坚毅、健康、时尚、国际化,举办城市作为载体也变得“坚毅、健康、时尚、国际化”起来,倘若年年举办,便在向全世界年复一年地宣告自己的“坚毅、健康、时尚、国际化”。这一功能之所以得以延续,是因为马拉松这项运动具有“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包容共享、积极向上”等符号意义。马拉松的符号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健康符号:跑步能由内而外提升人体健康指数,在塑造健美肌肉的同时,提升心血管功能;参与马拉松赛事,可以在检验平日跑步成果的同时,享受跑友盛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城市马拉松倡导的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得相互陌生的社会个体在马拉松精神的感召下成为挑战共同目标的友人……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马拉松都代表着健康、积极、向上的符号。 时尚符号:一方面,健身是一种时尚;另一方面,马拉松是一件舶来品,是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它带有国际化、全球化的味道。无论举办地还是参加者都将马拉松看成与时代同步的事件。同时,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寻求跑步放松、健身休闲、自我发展等活动。跑马拉松无疑在向世人宣告自己已经进入了休闲放松的生活状态。 励志符号:马拉松是独立个人以身体探索意志的斗争。“为自己而跑,不是为金牌而跑;与过去的自己比,而不是与周围的跑者比”,这几乎是所有跑者的宣言。马拉松运动项目的特点彰显了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精神。有人在朋友圈写道:跑步就是那么惊人,再混沌的状态,都有那么一丝“坚持下去”的执念,让我无法停下来…… 仪式符号:许多参跑者把马拉松当做宗教般追求,“朝圣”“有意义的旅行”……是他们常用的字眼。根据村上春树的观点,爱上跑步的人总想去参加一场马拉松,参加了一场马拉松的人,总想再去参加一场。②另一方面,主办方也有意营造仪式感,东京马拉松专门设置了许愿墙,让参赛者写下跑步的终极梦想。完成比赛、上头条、跑出意想不到的好成绩、获得跑友情、跑完6个大满贯……跑者从仪式上让跑马变成一辈子的修行目标。 马拉松代表一种跑步文化,甚至对于很多跑步者来说是一种人生信仰,它的集合是一堆正能量符号。大众通过参与马拉松获得荣誉感、成就感、自我满足感。此时,马拉松绝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蕴含着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符号。 二、文本:传播马拉松文化的媒介 从俄罗斯符号学家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角度出发,文本可以分为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语言文本是所有文本的基础,它源于自然语又超越自然语,当自然语的研究范畴达到一定的领域之后,随之会扩展到一切文化通用的符号语,于是文化文本便应运而生。从文化文本的角度来看马拉松,马拉松运动不单单只是一项体育活动,跑步过程中充斥着与身体疲乏、心理放弃的各种战斗,是对身体和精神的锤炼与发展。依照洛特曼的文化文本类别的区分,马拉松文化文本大致分为两类:风俗礼仪文本和媒介文本。 风俗礼仪文本指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行为通过对某一事件的情景进行象征性的具体再现,使人获得对此类事件的心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马拉松的风俗礼仪文本包括人和城市。 作为风俗礼仪文本的人,包括志愿者、赞助商、跑者、组织者、观众,其中跑者参与跑步源于对身体的关注:健康、健美、放松心情。跑者文化还包括跑友之间的相处:朋友介绍,或跑团活动认识了新跑友便相约一起跑。一个人跑时很享受独处的思考时间,与人同跑时也喜欢在一起运动的感觉。 东京马拉松2007年第一次举办时,由于良好的赛事组织、热情的观众和极具代表性的赛道,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应:“组织最好的马拉松,细节工作和观众情绪都是最棒的。”这样的传播使东京马拉松产生后续迭代效应。2008年东京马拉松再次举办时,更多的人参加和观看比赛。2012年,77772人完赛。跑者、志愿者、围观者是马拉松文化的三层元素,只要条件成熟,外层元素可能向里层转化,围观者会变成志愿者,甚至跑者。 作为风俗礼仪文本的城市,在马拉松热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角度说,城市马拉松赛是马拉松运动的变异与发展,它不同于世界各大田径系列赛中的马拉松赛。“一场马拉松赛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体现了一座城市市民的性格。”通过赛事,城市可以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地展示自己的风景、历史、人文、特色以及现代化建设。跑完一场纽约马拉松也就认识了纽约的“一个大苹果文化”。东京马拉松沿途可以看到热情的观众,享受优秀的赛道服务和补给及赛后服务,跑完东京马拉松也就理解了日式服务。 媒介文本主要指与马拉松相关的媒介内容呈现,是人们对马拉松运动相关事实或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包括新聞、自媒体上各种相关信息。在新媒体出现以前,欧美跑者获得信息的主要地方是俱乐部,“跑者们发现俱乐部对他们交流训练和比赛信息很重要”。③这可能是跑者对媒介需求的最初状态。 媒体是表演者最好的舞台。许多职业赛事都在向表演化方向延伸。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为方便。提供马拉松信息的媒介包括APP——跑团APP、报名APP、跑步APP(如悦跑圈、咕咚、行者等)。连接跑者之间的社交媒体有微信公众号,如新浪跑步微信公众号和跑者的自媒体等。此外,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媒体都在发挥马拉松媒介文本的功能。只有顾客满意,商家才有机会。逐渐地,比赛指向身体审美与媒体狂欢价值,运动员更像是一名职业演员,在赛场上表演身体造型与动作艺术。④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为表演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多元的文本空间。 三、符号圈:马拉松文化的集合 任何一个集合都有边界和元素。符号圈的界限犹如一个“过滤器”,符合该文化圈要求的文化被划入圈内,如果边缘部分的文化不符合规范要求,则被划至界限之外或者视为不存在。马拉松文化下的子集文化很多,有马拉松衣食住行、马拉松文学、马拉松衍生品如吉祥物、衣服、纪念品等与马拉松相关的周边产业经济,这些虽然都是在马拉松运动中产生,但却脱离了马拉松这一体现形式,所以不属于马拉松文化。同样,对马拉松的隐喻——“持久站”相关的符号,也不属于马拉松文化。 马拉松文化的边缘则体现为马拉松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它既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又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同时,其发展阶段也因时期的不同而产生变化。1896年现代奥运会诞生时马拉松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但严格的参赛资格使很多人只能当观众。后来,城市马拉松将参赛选手扩充到大众层面,为大众参与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并且打破了竞技马拉松的排它性。参赛者无论男女老少、肤色、国籍、职业运动员还是业余跑者都可以参与,体现了马拉松文化在符号圈中边缘范围的变化性。 在特定区域下,马拉松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得了符号圈中的中心地位,它体现着跑步者克服身体极限,“用身体探索意志的斗争,以人类肉体力量来反抗文明的消极一面”⑤所进行的一项耗时耗力的艰苦活动。它弘扬另一种人性,维护着人类的力量和本能。⑥马拉松运动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全世界的跑友,不同人种,不同语言,聚集在这里。而连接他们的,不是宗教,不是金钱,而是一场“自虐”又畅快的马拉松修行。于是马拉松文化成为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不二代表。 四、马拉松运动与城市文化认同 以城市之名冠名马拉松比赛,既是城市文化认同的建构策略,也是城市进行国际传播的一种手段。 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职业、文化背景的外地人涌入同一所城市,他们需要一些活动来确立自己是本城人的身份。跑一场马拉松,加入一个跑步圈,对这类人来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召唤。在美国,起初纽约马拉松的参赛者们几乎全是生活在纽约及附近的人,他们把跑马拉松当成自己美国化的一个仪式。⑦因此,“体育在促进人们健康、构建健康的社会观念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⑧体育组织被看成社会控制的一个工具,因为他们传播价值观,为一个城市异质的民众提供共享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它在加强族群成员的自我认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拉松运动为城市族群成员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场所和契机。 其次,跑步没有国界,没有门槛,任何一场国际马拉松赛都面向全世界。来自不同国家的跑者,不分肤色、人种和语言,聚集在同一所城市,沿着赛道,穿过城市地标,跑者与城市互相融合构成彼此的文化。此时,马拉松运动成了一种新型的国际交往形式。体育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超越民族、宗教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若能在世界各大城市中慢跑,尽览当地城市风俗和民情,挑战自我极限,无疑是人生最享受的旅程”,这是跑者对城市国际交往的向往和期待。因此,在进行城市对外传播中,可以马拉松赛为切入点,通过政府、跑团、跑者的共同推进,为自己的市民和来自全球的跑者和围观者提供一种休闲竞技场景,创造难以忘怀的社区或城市记忆。马拉松赛在为竞技参与者提供一种公平公正的信念的同时,也能赢得国际参与者对城市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尊重;为城市赋予文化想象与神话内涵,创造共同的情感基础和团结一心的社会氛围。任何一项大型国际赛事之所以能传承多年,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神话传统和价值体系。同理,作为一项特殊社会活动的城市马拉松,举办马拉松赛事可以向市民传播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用其携带的正能量来激发市民对城市的热爱,提升市民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对外更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结语 马拉松文化的符号形式多种多样,对不同的群体象征着不同的文化意义,而传递符号的载体是马拉松文化的文本,形形色色的文本构建起马拉松文化的符号圈层,而该符号圈的动态变化又使马拉松文化不断更新、发展、传承至今,并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中得到纪念并保持鲜活。举办城市以马拉松这一国际性的仪式形式建构了参与者和城市的集体记忆,并通过马拉松所代表的符号系统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城市的自然风光、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环境气候、经济科技水平以及市民的精神气质等。 (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文化国际传播视野下马拉松与城市发展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SC17B073) 「注释」 ①卢德平:《文化符号学》,http://www.sohu.com/a/160647015_258583,2017年7月28日。 ②[日]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施小炜 译),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12页。 ③Pamela Cooper:The American Marathon,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P19. ④黄璐:《大型运动会真的太多了?》,《体育学刊》2012年第1期。 ⑤吴映谊:《论述城市马拉松运动的功能和价值内涵》,《文化用品与科技》2016年8月(上)。 ⑥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397页。 ⑦Pamela Cooper:The American Marathon,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P.28. ⑧易剑东、任慧涛:《长跑、马拉松以及体育的哲学向往——从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谈起,《体育与科学》2014年第11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