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重庆时报》社评的特点
范文 江海伦
【摘 要】本文以《重庆时报》2013年7到9月的社评为样本,解读其社评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质疑批判是社评的基本责任,二是公平正义是社评的中心主线,三是创造公共价值是社评的追求。通过对都市报评论特性的研究,以期为都市报等纸媒谋求个性发展,提高竞争力有所启发。
【关键词】《重庆时报》 批评监督 公平正义 公共价值
一、 都市报的“社论”
《上游评论》栏目,是《重庆时报》的核心版块,创办于2008年1月。其价值立场笃定于“独立、理性、建设、负责”。《上游时评》内容丰富,包含社评、推荐、来论、视点、观察、微议、图说、数读、专栏、争鸣、当行道、第三只眼、新闻日记13个栏目。2013年开始,在周日增设了“七日谈”,梳理一周重点新闻。其中,社评为评论版的核心,位于报纸第二版的左上角,同时每期选取以上两到三个栏目与社评进行组合,版面设计活泼。
社评大多为《重庆时报》的本报评论员文章,由该报的资深评论员时言平、李妍、单士兵撰写,此外还有少数特约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与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文章,是中型的评论文章。①“发表的郑重程度仅次于社论……以‘本报评论员或‘本报特约评论员署名的评论,名义上是代表个人,实际上反映了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仍有较高的权威性。”②
从我国目前的报刊来看,风格严肃、政治色彩强烈的社论逐渐减少,风格活泼、意见鲜明的“个论”、“专栏”和“来论”逐渐增多,这表明在新媒体引发的“观点时代”下,人们也渴望听到报纸的声音,于是代表报刊编辑部意见的评论员文章俨然成为了都市报的“社论”。
评论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有灵魂的东西,才有生命力。③《上游时评》的社评就是《重庆时报》的灵魂。
二、《重庆时报》的社评特点分析
1、批评监督是社评的基本责任
作为“重庆发行量第一,阅读率第一,读者质量第一、广告实收第一、公信力第一的重庆第一都市报”④,《重庆时报》的社评需要正确引导舆论,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这体现在其评论上一方面扬清、扶正,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激浊、驱邪,批评和揭示社会矛盾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以2013年7、8、9月为一个季度,得到《重庆时报》的社评文章58篇,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将社评分为三大类型:批判建议性文章、赞扬性文章、中立性文章,数量分别为49篇(约总数占84%)、3篇(占总数的5%)、6篇(约总数占的11%)。不难看出,针砭时弊是《重庆时报》社评的一大特点。
笔者对49篇批评性文章进行分析发现,关于政府建设的文章共有18篇,占38%;其次是司法与道德方面的文章共有11篇,占23%;占总量21%的文化与教育文章共有10篇;针对弱势群体的社评有4篇,约占8%;住房、就业各2篇评论,各占4%。最后城乡改革和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各1篇,占2%。
针对批评建议性文章,笔者发现其选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建设,特别是公信力建设。这主要讨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体内容包括,批判个别官员腐败(如《“不落腰包的腐败”比官员贪腐更可怕》、《“恶心事”并非张曙光个人的事儿》),批评个别地方政府的腐败如《不敢挂牌的豪华办公楼越遮越丑》,督促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如《“三公”经费透明方能发挥监督作用》、《信息透明,暴风雨中的风险才更低》)。其中“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绝不容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习总书记提出的反腐原话时常被引用在社评行文中,增加了批评的权威性,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振了信心。
二是司法与道德。这类文章主要涉及司法的公平正义,针对某个已判司法案件,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案件背后的权责与道德问题。例如《应厘清“防守自保”背后的权责问题》、《“多车碾人后车赔”是怎样的判例》。
三是文化教育。包括广义的教育(即社会文化生活,对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如《“人性返航”值得公共抒情吗》)和狭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长教育以及师生关系的问题,即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探讨,如《学生“弹劾”老师不宜“闹事”论处》)。
四是弱势群体。由于7、8月份先后发生“高龄环卫工中暑身亡事件”和“临时工因非编制遭遇不公待遇事件”,劳动者的权利如何保障,劳工体制有什么缺陷,成为社评质疑与批评的重点。
其他内容,如住房公平、就业与市场竞争、城乡改革引起的矛盾、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公共领域热点话题,《重庆时报》的社评都给予了关注,体现了《重庆时报》的社会责任感。
2、公平正义是社评的主线
中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开篇第一章就强调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公平正义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诸多矛盾的交集点,成为广大群众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把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追求公平正义体现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⑤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处于改革、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不公现象凸显,作为具有公信力的都市报,也是联系政府与群众的桥梁,《重庆时报》将“公平正义”作为社评的主线。
根据笔者对这58篇社评的统计,出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词语共有115个,与“公平正义”有相同、相近意思的词语,如“平等”、“公正”、“公义”等 也大量出现在文章中。如《唐慧胜诉:一次法治精神的胜利》一文中出现8次“正义”,2次“社会正义”,另外有“正义回归”、“胸怀正义”、“维护正义”以及“诉求正义”。而《“花钱买编制”这笔账该怎么算》一文针对就业问题,对政府公务员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提到3次“公平竞争”,2次“公平正义”。
此外,有的社评文章虽然没有出现“公平正义”的词语,但是整篇文章内容围绕“公平正义”展开,如《产科医生贩婴践踏社会底线》一文,就产科医生贩卖新生婴儿司法案件,探讨背后的道德正义。《洪灾“生死两重天”背后的权责》一文,就抚顺市遭遇有史以来最强暴雨洪灾后,只有一桥之隔的两个村落的财产损失情况大相径庭的现象,对损失惨重的村落的基层干部进行批驳,认为是一种渎职行为,不顾老百姓的利益,涉及知情权的公平问题。
从《重庆时报》社评“批评监督”的对象范围来看,不论是政府公信力、司法道德,还是教育、就业、住房所涉及的矛盾问题,其实都是在讨论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看待公平正义,如何守护公平正义。可见,公平正义是贯穿整个社评的主线。
3、创造公共价值是社评的追求
最早提出“公共价值”这一概念的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资深教授马克·穆尔(Mark H Moore),他认为公共价值是公共部门的工作对社会的有用性。而公共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寻求、确定和创造公共价值,他们不仅要为达成授权目标而工作,还应当回答“怎么做才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⑥虽然媒体不是公共管理者,但不等于它不能寻求和创造公共价值。《重庆时报》将“公共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
社评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评监督,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判断。首先,它从事实中寻求价值,即政府和人民在关注什么;然后对事实做出判断,包括事实真相的判断,来龙去脉的原因判断,谁善谁恶的道德判断,最后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做出价值判断,创造公共价值。
例如《“同工同酬”改革岂能畏难而退》一文,作者首先对“同工同酬不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这一事实进行判断,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原因判断,是“利益集团的阻击结果”,最后提出价值判断,保障劳动者平等享有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应该有它的独立性和庄严性,它回答了“怎么做才有价值”。这里的公共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尊严,劳动者的平等权益。社评对不公现象的分析,是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是一个寻求、确定和创造公共价值的过程。
结语
英美报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评论留客。”报纸以深度见长,一份报纸除了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外,还能呈现一些具有深度思想的观点,无疑是衡量报纸价值的体现,从而“留住客人”。而社论如果能从一般性质的批判监督,上升到公共价值的创造,才是报纸灵魂的体现。对于都市报的“社论”,《重庆时报》的社评以不求宏大叙事,但求公共价值,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也有利于纸媒更好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①②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61、45
③林耀平,《评论:为报纸注入灵魂》[J].《新闻战线》,2006(8)
④《重庆时报》,http://www.cqti-mes.cn/
⑤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M].人民出版社,2013:4
⑥[美]马克·穆尔:《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此外,有的社评文章虽然没有出现“公平正义”的词语,但是整篇文章内容围绕“公平正义”展开,如《产科医生贩婴践踏社会底线》一文,就产科医生贩卖新生婴儿司法案件,探讨背后的道德正义。《洪灾“生死两重天”背后的权责》一文,就抚顺市遭遇有史以来最强暴雨洪灾后,只有一桥之隔的两个村落的财产损失情况大相径庭的现象,对损失惨重的村落的基层干部进行批驳,认为是一种渎职行为,不顾老百姓的利益,涉及知情权的公平问题。
从《重庆时报》社评“批评监督”的对象范围来看,不论是政府公信力、司法道德,还是教育、就业、住房所涉及的矛盾问题,其实都是在讨论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看待公平正义,如何守护公平正义。可见,公平正义是贯穿整个社评的主线。
3、创造公共价值是社评的追求
最早提出“公共价值”这一概念的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资深教授马克·穆尔(Mark H Moore),他认为公共价值是公共部门的工作对社会的有用性。而公共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寻求、确定和创造公共价值,他们不仅要为达成授权目标而工作,还应当回答“怎么做才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⑥虽然媒体不是公共管理者,但不等于它不能寻求和创造公共价值。《重庆时报》将“公共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
社评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评监督,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判断。首先,它从事实中寻求价值,即政府和人民在关注什么;然后对事实做出判断,包括事实真相的判断,来龙去脉的原因判断,谁善谁恶的道德判断,最后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做出价值判断,创造公共价值。
例如《“同工同酬”改革岂能畏难而退》一文,作者首先对“同工同酬不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这一事实进行判断,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原因判断,是“利益集团的阻击结果”,最后提出价值判断,保障劳动者平等享有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应该有它的独立性和庄严性,它回答了“怎么做才有价值”。这里的公共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尊严,劳动者的平等权益。社评对不公现象的分析,是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是一个寻求、确定和创造公共价值的过程。
结语
英美报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评论留客。”报纸以深度见长,一份报纸除了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外,还能呈现一些具有深度思想的观点,无疑是衡量报纸价值的体现,从而“留住客人”。而社论如果能从一般性质的批判监督,上升到公共价值的创造,才是报纸灵魂的体现。对于都市报的“社论”,《重庆时报》的社评以不求宏大叙事,但求公共价值,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也有利于纸媒更好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①②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61、45
③林耀平,《评论:为报纸注入灵魂》[J].《新闻战线》,2006(8)
④《重庆时报》,http://www.cqti-mes.cn/
⑤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M].人民出版社,2013:4
⑥[美]马克·穆尔:《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此外,有的社评文章虽然没有出现“公平正义”的词语,但是整篇文章内容围绕“公平正义”展开,如《产科医生贩婴践踏社会底线》一文,就产科医生贩卖新生婴儿司法案件,探讨背后的道德正义。《洪灾“生死两重天”背后的权责》一文,就抚顺市遭遇有史以来最强暴雨洪灾后,只有一桥之隔的两个村落的财产损失情况大相径庭的现象,对损失惨重的村落的基层干部进行批驳,认为是一种渎职行为,不顾老百姓的利益,涉及知情权的公平问题。
从《重庆时报》社评“批评监督”的对象范围来看,不论是政府公信力、司法道德,还是教育、就业、住房所涉及的矛盾问题,其实都是在讨论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看待公平正义,如何守护公平正义。可见,公平正义是贯穿整个社评的主线。
3、创造公共价值是社评的追求
最早提出“公共价值”这一概念的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资深教授马克·穆尔(Mark H Moore),他认为公共价值是公共部门的工作对社会的有用性。而公共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寻求、确定和创造公共价值,他们不仅要为达成授权目标而工作,还应当回答“怎么做才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⑥虽然媒体不是公共管理者,但不等于它不能寻求和创造公共价值。《重庆时报》将“公共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
社评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评监督,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判断。首先,它从事实中寻求价值,即政府和人民在关注什么;然后对事实做出判断,包括事实真相的判断,来龙去脉的原因判断,谁善谁恶的道德判断,最后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做出价值判断,创造公共价值。
例如《“同工同酬”改革岂能畏难而退》一文,作者首先对“同工同酬不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这一事实进行判断,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原因判断,是“利益集团的阻击结果”,最后提出价值判断,保障劳动者平等享有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应该有它的独立性和庄严性,它回答了“怎么做才有价值”。这里的公共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尊严,劳动者的平等权益。社评对不公现象的分析,是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是一个寻求、确定和创造公共价值的过程。
结语
英美报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评论留客。”报纸以深度见长,一份报纸除了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外,还能呈现一些具有深度思想的观点,无疑是衡量报纸价值的体现,从而“留住客人”。而社论如果能从一般性质的批判监督,上升到公共价值的创造,才是报纸灵魂的体现。对于都市报的“社论”,《重庆时报》的社评以不求宏大叙事,但求公共价值,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也有利于纸媒更好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①②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61、45
③林耀平,《评论:为报纸注入灵魂》[J].《新闻战线》,2006(8)
④《重庆时报》,http://www.cqti-mes.cn/
⑤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M].人民出版社,2013:4
⑥[美]马克·穆尔:《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