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对策
范文 李芬芬
【摘要】自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和“抹香香”事件后,“反转新闻”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各式各样的剧情在一篇篇新闻报道中真实上演,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堪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而且,这样的“桥段”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信息与技术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反转新闻何以频现?本文以这两个新闻事件为例,探究反转新闻的成因以及对策。
【关键词】反转新闻;天价鱼;抹香香;报道规范
一、“反转新闻”有损媒体公信力
自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和河南“抹香香”事件后,“反转新闻”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天价鱼”事件在短短的48小时内出现三次反转。最初,当事人陈岩晒出微博后舆论偏向消费者,一致认为又是一个“黑心商家”。随后,店家称顾客已在菜单上签字确认,并有调查组发布初次调查结果,一夜之间舆论陡转。第二天,陈先生发微博质疑店家说辞,最终调查结果公布,商家确实是“黑店”,民众又一边倒重新“站队”。不管是新近出现的“张国立呼吁加强网剧监管”、“泰国自助大虾”、“抹香香”,还是较早的“成都被打女司机”、“学生扶老人被讹”、“为救小孩被恶犬咬伤”等,类似的新闻反转现象,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简言之,反转新闻就是由新闻事件及其相关报道所引发的舆论,不断随着报道的继续而出现逆转的现象。舆论的转换往往只在瞬间,往往又来回转换,犹如过山车,反复跌宕,一波三折。作为联结事件与舆论的媒体,往往成了关注的焦点,并给受众留下报道不一贯、反复转换的不良印象。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对新闻记者的评价不高,是由于在这方面,人们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的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往往十分可怕的后果总是念念不忘。”[1]媒体关于“天价鱼”事件的报道及其后果就是如此。有网友认为:真真假假对对错错就都由媒体去导向了,事实是也变成不是,违逆了普通民众的心理期盼事实;还有网友认为媒体生生把“天价鱼”播成了小品《打工奇遇》的现实版。[2]
新闻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会被遗忘,但对报道事件的媒体来说反转这一不良记录,却极有可能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记住的不是某家媒体或某个记者,而是整个传媒界。个例中媒体的不规范报道被放大,买单的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正如“天价鱼”损害的是哈尔滨的城市形象,“青岛大虾”砸掉的是“好客山东”的招牌。可见,尽管反转新闻折射的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但就媒体而言,受到重创的则是其公信力。道理很简单,没有谁会相信一个变来变去的媒体。而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媒体报道出现反转?媒体又如何规范新闻报道,减少直至避免反转新闻呢?本文试以“天价鱼”和“抹香香”事件为例,就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
我们必须承认事件本身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或者事件真相的暴露有个过程,媒体的报道、还原真相相应也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出现反转现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该如何报道?这涉及到报道规范的问题。就这个层面上而言,仔细分析新闻反转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消息来源单一而又疏于核实;二是缺乏冷静、独立和理性,一味迎合受众心理。
自2016年2月12日陈岩发出微博在网上引发热议,舆论已开始发酵,渐呈鼎沸之势,但这期间仅《南方都市报》14日的报道称已有调查组介入调查并在官微中@黑龙江晨报。15日,除当地媒体外仅见中新网和《新京报》前往哈尔滨调查。事件引起热议后,大多数媒体才开始采访餐馆一方,之前几乎都是援引陈岩的微博作为唯一消息来源。这涉及一个当今比较普遍的问题,即过度依赖自媒体作为单一的消息来源,不去求证或调查便急于报道和评述,一旦消息来源本身有所变化,新闻报道只好被动地随之反转。纸媒出版的滞后性加剧了这一现象。也许新媒体已在澄清、辟谣,而已印好的报纸却无法改变,一正一反,颇具反讽意味。
在速度与公信力的博弈中,媒体为什么选择抢速度而舍弃平衡、求证、核实等基本报道规范和要求呢?这可能与当下的传媒生态有关。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多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困难,举步维艰,求异、求快、求怪成了新闻生产的“新标准”。新媒体自身当然也面临着互相竞争,在技术手段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只有去拼抢报道速度或“出怪招”。媒体业普遍心态浮躁,集中表现为不愿意去调查核实,甚至文字和编排上都会出现低级差错。如2015年12月1日,“奥马巴”竟然出现在《东南快报》、《今日早报》、《烟台晚报》等多家报纸的标题中。差错源于新华社的消息来源,而这些报纸连起码的校对都没有,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版了,令人啼笑皆非,浮躁心态可见一斑。
至于反转新闻往哪里转,取决于消息源和媒体报道倾向。在几乎都可以做到报道迅速的同等条件下,又如何赚取眼球?今天的媒体实践给出的答案是:迎合社会心理,“烹饪”出符合其口味的新闻大餐。“抹香香”事件的不断反转就有这个原因。那位官员帮忙查档案的事实被媒体有意隐去而不报道,刻意渲染其“抹香香”的画面。相较于查档案这一常规性事实,一个大老爷们对着镜头抹香香的非常规事实当然更富戏剧性,更刺激。如此,一个完全符合民众关于“车祸现场官员大笑”记忆的报道框架呼之欲出,“问题官员”不作为恰是民众心理所需要的,也具备了引发舆论的卖点。《啥事不清楚,只会“抹香香”》、《“抹香香”抹黑了谁》、《“抹香香领导”请离开》等评论随之而来。部分媒体正是抓住这一现象,借助“仇官”心理制造噱头。不只这点,“民办教师蒙冤”、“教书34年总工资不过万”等,无不抓住了“痛点”,戳中了“泪点”,最大程度上迎合了受众心理需要,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当“查档案”、“超生”、“顶替”等事实暴露出来后,新闻即刻反转,媒体处心积虑搭建的新闻框架顷刻灰飞烟灭,公信力荡然无存。
在此过程中,记者人为想象了一种合理性,带着预设去采访,然后根据这种“合理性”选择事实,裁剪事实,按照既定框架呈现事实,目的就在于迎合受众情绪和心理,以制造卖点。很显然,这种做法忽略了新闻报道以事实为依据的基本规范,更抛弃了新闻人应有的独立、理性、客观和公正的品格。
三、规范报道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在新形势下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毫无疑问,只有报道规范才能有公信力,才能有引导力。“天价鱼”事件中《新京报》的报道就很好地诠释了报道规范。截至2016年3月21日,《新京报》共发出20篇与事件有关的报道,如18日的《“天价鱼”饭店发票被指真伪不明,省地税局介入调查》,21日的《真相大白!哈尔滨天价鱼饭店将养殖鳇鱼当野生卖,被罚50万》等。另有多篇评论,如2月15日的《“哈尔滨天价鱼”,明码标价不代表无欺诈》,16日的《店家单方证据,无法还原“天价鱼”真相》。值得一提的是,《新京报》在事件之初就派记者前往哈尔滨调查核实。总体而言,其新闻报道有自己的消息源,谨慎、平衡,为事件的后续进展留有余地。在第一次反转中,大多数媒体都单方面报道店家明码标价并未违规,而《新京报》却提出质疑:店家单方证据无法还原“天价鱼”真相。其评论能在舆论狂欢中保持冷静,发出理性的声音。
在当今消息乱花迷眼、鱼目混珠,舆论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传播形势下,更加呼唤那些有坚守、有品格、有公信力的媒体。媒体要在事件发生后转换观念,多方求证以还原事实,第一时间去调查核实,而不是事后澄清,坐失引导舆论的契机。
“反转新闻”现象频现反映出媒体在市场化导向下的浮躁心态,也表明需要创设新机制,确保规范落到实处,如事后问责和纠错机制。如果任凭“反转新闻”发生而不去思考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应对,其可能会成为那根压死骆驼的稻草。
注释:
[1]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I:学术与政治[M].钱永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6.
[2]新浪微博#哈尔滨天价鱼#热门话题[EB/OL],http://weibo.com/p/10080894e9598635edea876a4340b06 da7f3c4?,2016-2-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