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微信朋友圈生态下的“虚拟剧场”透视
范文 李瑞琦

【摘要】现如今微信已经成为继QQ和微博之后炙手可热的社会化媒体。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项重要功能,可以使用户通过自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成新媒体时代一种特殊的“图文景观”,实现“强联为主,弱联为辅”的社交目的。如果把朋友圈看做“虚拟剧场”,用户就是精心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本文通过运用戈夫曼的“拟剧论”阐释朋友圈的一些要素和现象,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朋友圈信息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朋友圈图文景观的编辑策略。
【关键词】朋友圈;虚拟剧场;图文景观;编辑策略
一、微信朋友圈的生态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发展现状
微信作为当代最火爆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其朋友圈功能自2012年4月上线,到目前为止,每天的信息量达30亿,超过八成的用户是朋友圈的高粘性使用者。微信用户中使用朋友圈的用户占比在六成以上,几乎每次使用微信时都会同步访问朋友圈的用户占到61.4%,不使用朋友圈的用户仅占1.3%,刷朋友圈已经成为网民社交强需求。
(二)微信朋友圈傳播特点[1]
1、即时传播速度快
微信朋友圈是一种融媒体背景下的互动交流平台,使用渠道多样,手机、电脑、ipad等终端都可以登录。还与移动QQ、QQ邮箱、手机通讯录等相关联,具有信息集中化的平台优势,因此用户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发送至朋友圈进行传播,只要好友微信在线,就能即时看到用户分享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内容,传播速度非常快。
2、传播空间的虚拟性
朋友圈好友信息的分享虽然能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却不能完全置身其中,并且有的信息还带有一定的虚化和美化成分,这都是传播空间虚拟性的表现。
3、传播对象的私密性
朋友圈中的内容只有互为好友的人才能看到,通过朋友圈分组还可以来决定信息公开面对的对象、信息暴露的范围程度等,用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因此用户更愿意在朋友圈分享信息。
4、传播内容的多元化
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微信作为注重用户体验的社交平台,所能承载的用户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为提高用户使用的便捷性需求,用户在朋友圈可以进行多种信息的分享,比如图片、诗作美文,音乐,攻略,时事新闻,游戏网页等等。
二、“虚拟剧场”要素解构
戈夫曼的“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对日常生活进行类比,所研究的就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树立在别人的心目中的印象。[2]
(一)剧组与观众
戈夫曼认为,剧场表演必须有演员和观众两个要素,按照演员预设的剧本表演,表演者可以是演员或者剧组。如用户A在朋友圈发了关于用户B的信息,用户B留言或点赞,此时的用户B不仅是观众,也是演员,用户A和用户B就成为了一个剧组,通过互相回应强化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其他观众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呈现出了“剧班共谋”的现象。
(二)自我表演与“印象管理”
朋友圈所表达的信息,都是用户以“我”为中心的自我呈现,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塑造一个理想的形象进行表演,所谓“印象管理”,是指演员为在观众心中塑造理想形象的表演并借以限定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策略,反映在微信中指的是用户进行内容发送的策略,“印象管理”包含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四种,与微信朋友圈用户自我呈现策略一致。
(三)观众反馈与“点赞文化”
朋友圈的本质是“熟人圈”,实现“强联为主,弱联为辅”的社交目的,用户好友间互为“观众”对“演员”的表演进行反馈。所谓的反馈不仅仅是因为对其发送的内容感兴趣,由于用户可以通过反馈的机会与好友进行“深链接”,巩固感情,对于交情不深的用户同样也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方式来进行维系,那就是点赞。[3]
朋友圈点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据《2016年微信数据用户报告》显示,点赞已经成为朋友圈的最热互动,在朋友圈互动过程中,点赞占比最高,接近六成。如今点赞已经成为了许多用户的惯性行为,是以多、快、好、省且没有投入成本的方式与好友建立链接的方法,因此点赞已经成为朋友圈中一种泛化的互动形式。
三、微信朋友圈图文景观内容定量分析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及选择原因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从山西大学2016级大学生中随机抽取的二十名大学生,研究样本是以上二十位大学生从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2月11日的朋友圈内容,此时间段包含寒假前一周到元宵节,具有代表性。
选取以上二十名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本研究为小样本调查,随机抽取的同学具有代表性;第二,青年人是使用微信的主要社会力量,二十位研究对象性格各不相同,使用朋友圈的频率和发送内容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以上研究对象可以体现出微信使用交流的多样性;第三,此二十人互为好友,其中既有同学院的成员,又有非学院内的好友。研究中两方面可以优势互补,既可以获得一手资料,也可以更客观的进行分析。
2、研究方法
在收集研究对象对应的信息时主要运用的是文本收集、参与型观察的方法,在进行文本分析时使用内容分析法。本文收集了二十位同学42天所发布的朋友圈内容,共计158条。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图文景观的内容形式
用户在朋友圈所发布的内容,按照信息内容、信息发布的形式来分析,有图片、情绪、新闻、知识等9种。通过对除链接和短视频以外的127条图文信息进行研究,得出表1。
从表1内容可以得出,用户的点赞量和评论量主要集中在图片、表达情绪的文字上面,并且二者关注度所占的比例也非常高,因此,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与好友或用户之间产生“强链接”,但不只是发布以上内容就可以实现高关注度,图片和文字的编排也要讲究策略。
2、文字编辑凝练亲和
(1)主题吸睛不俗套
用户在阅读朋友圈“碎片信息”时很少会花精力去咀嚼和思考,如果文字没有吸引眼球的主题就容易失去关注度。通过对样本容量的分析,因主题致胜引发关注度的朋友圈较多,有积极性、能表达乐观态度、给人以新鲜感的主题往往能够引起关注。在进行文字编排时,把亮点内容放在前面或者在结尾运用问句,加强“观众”的互动感,也可以使主题更有吸引力。
(2)网络热词引共鸣
在微信朋友圈文字编辑中使用网络热词,既贴近人们的生活,又能引发“观众”的共鸣。网络热词可以用来表达幽默戏谑的口气,也可以用它来缓解严肃或尴尬的内容。比如最近流行的“来啊!互相伤害啊!”、“老司机带带我”,这些热词都可以提升人们的关注度。
(3)语言亲和有逻辑
朋友圈是一个“熟人圈”,在这个虚拟环境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在编辑文字的时候,要使用亲和的语气,使他人容易接受,如果用词或语气刻薄,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而且还会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是不可取的。
所谓的逻辑,也就是指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明显语病,表达的意思是否确切。如果前言不搭后語,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词句,也会有损自身的形象,“观众”甚至会认为发布者没有文化素养,对其朋友圈内容不再感兴趣。
(4)用词简练易懂
编辑时所用的词要简练,最好能直观表达内容,这样才可以适应“观众”的阅读速度和要求,如果过度使用一些复杂词句,句意也总是曲高和寡,内容让人捉摸不透,就会造成疏离感,不易引起共鸣和互动。
(5)排版格式适宜
朋友圈文字的换行功能为文字呈现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如果文字不多,可以直接编辑,如果要表达的文字较多,通过换行,文字编辑的视觉效果更加舒适,所表达的意义更清晰直观。还可以通过添加表情或运用标点对内容进行强化编辑,编辑好格式不仅带给受众视觉上的舒适感,还增加了其可读性,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3、图片视频运用强化视觉功能
(1)突出图片的意涵
图片可以优化朋友圈版面的视觉功能,许多用户深谙这一点,因此在发布图片时常制造以“多”取胜的效果,虽然表面看上去数量众多,但是如果图片主题大致相同缺乏变化,缺乏内涵,没有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势必会引起观看者的审美疲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漫画也是朋友圈图片发布占比相对较大的内容,它具有引申义,可表达或讽刺、或幽默、或象征、或映射的涵义,还可以提升“观众”的认同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与配文建立相关性
图片与配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出现文字空洞无逻辑,图片也毫无亮点可言,或者出现图文不符的情况,就会给人不知所云的感受,无法引起观看者的视觉停留,显然发布的内容是不成功的。
(3)注重图片质量
图片虽然能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但不同审美需求的“观众”对图片质量是有不同要求的,图片的清晰度、构图、色彩、内容等方面都是影响图片质量的因素。根据对样本内容的分析得出,图片质量越高,越容易得到观看者的关注,获得的点赞量和评论量也会越多。
(4)排版舒适有亮点
朋友圈最多可以放九张图,图片数量不同排版格式也会有所变化,一、二、三、四、六、九张图的排版格式带给人的视觉感受较为舒适,有圆满的感觉,五张、七张图的排版由于会有一张照片的空缺位置,给人的直观感受并不完整,所以不建议发五或七张图。
一组图片之间有联系有特色才能给人观赏欲,在发图时,有规律有亮点的组图能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体验,运用一些组图模式,带有舒适感的体验能够得到更多关注。
四、结论与思考
(一)私密化自我呈现,以“我”为把关人
用户在朋友圈这个“熟人圈”中发布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对他人心中理想的自我形象进行塑造,是以“我”为中心的,分享与自身相关的图片、心情、观点或自己对别人的评价等。用户发布朋友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价值观的诉求以及迎合“观众”的喜好,在发布之前用户就对信息反馈有了预估和期待值,期待被赞扬和关注,因此发布的内容是经过思虑和编排的。
(二)碎片化“窄传播”实现共谋性“深链接”
朋友圈属于私密性的社交圈,分享内容和时段以及用户的使用模式都有“碎片化”特征。人们习惯性将自己的“碎片时间”利用在朋友圈上,而朋友圈中的内容也是各个用户“碎片时间”利用的集中呈现。朋友圈具有即时性速度快的特点,内容发布基本都是简短的文字和图片,这同样也是“碎片化”分享的行为,正是这种分享行为,可以使人们不受时空限制去发布信息,好友也可以随时随地跟进用户状态,进行熟人之间的“窄传播”。
用户可以在朋友圈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与好友建立沟通,还可以实现“共谋性”交流,通过互相发布与彼此相关的信息或留言在观众心中留下情谊深厚等印象,实现“深链接”。
(三)自编图文信息为主流
首先,朋友圈发布的内容自编图文信息占多数,用户通过图文编辑策略呈现自我,同时期待得到好友反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看与被看的欲望,尤其是经过精心编辑的图文内容,增强了用户的视觉快感。
其次,朋友圈中的图文景观将我们眼中的世界以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是将世界图像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
最后,微信作为注重用户体验的新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介体验形式,在朋友圈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网页链接等丰富内容,带给我们多重感官视觉体验。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微信技术的发展更新和微信对于当前社会的不断渗透,人们对于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朋友圈作为受众应用最广泛的社交平台的强势功能,作为用户我们不仅能够呈现自我,还能够维持与周边人的情感关系,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感官体验和感受。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朋友圈景观使它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体更具平台优势,我们在利用朋友圈的同时要学会利用图文景观的编辑策略,这对构建一个良好的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注释:
[1]杨丽娜.大数据时代微信朋友圈的生态发展刍议[J].新闻世界,2015(6).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刘一鸥,陈肖静.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文化表达的逆向思考[J].当代传播,2015(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