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传道释疑解惑,党报时事新闻的制高点 |
范文 | 张义 【摘 要】在新媒体崛起的形势下,报纸的时事新闻越发不具竞争力,尤其地方党报,在资源有限、版面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扬长避短?本文认为唯有变“多而全”为“少而特”才能突出特色,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或能出奇制胜。具体应在深耕解读类报道、还原网络热点真相、引领评论主流上站稳脚跟,取得突破。 【关键词】媒体融合 地方党报 时事新闻 对报纸来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转型是必由之路。与新媒体相比,报纸的“多而全”已不再具有竞争力,而“时效性”、“互动性”则是其明显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单纯以信息传播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时事新闻报道而言,尤其如此。 如果说本地新闻尚有“地利”,那么对时事新闻来说,可谓“天时、地利”皆无,面对新媒体,纸媒可刊发的内容无论速度、广度还是角度,都全面落于下风,地方党报尤甚。 如何在多种媒体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本文认为,地方党报唯有变“多而全”为“少而特”才能扬长避短,唯有突出特色,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或能出奇制胜。 有鉴于此,在新媒体时代,地方党报做好时事新闻报道或可从以下几方面求得突破。 一、“传道”——抓大放小,深耕解读类报道 此“道”,非指“大道理”的“道”,而是具体的国家政策、举措、法规,“传”也不仅仅是传播,更有指导的含义。网络媒体虽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主流纸媒在深度报道上仍然是网媒望尘莫及的,尤其是党报党刊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并未被颠覆。同样是解读,特别是重大会议、重要政策和重大事件,党报如何发声历来更为各行业和读者所关注。而此类解读类文章往往因为篇幅较长,字数较多,其他媒体囿于“快餐”文化特性或信息表达局限性,往往不予采用或仅仅选用。党报做好这一块,与其他媒体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比如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新华社在主消息之外一般都会发一篇或数篇解读,比如2015年11月11日针对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新华社除主消息外,针对主要内容连发三篇解读——《以民众消费升级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稳定粮食生产 增加种粮收入——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的稳粮增收新信号》、《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聚焦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决定》,其中所透露出的信息要比消息更清晰,语言也更通俗活泼。 还有一些涉及国计民生、财政金融等重要政策的出台,新华社也同样会配合发布深度解读或高端访谈,对于有需求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文章只会恨其短,不会嫌其长;只会嫌其少,不会烦其多。因此地方党报与其同其他媒体一样追求“面面俱到”,不漏新闻,不如不计其余,专注一点,做大做好做透解读类报道,充分满足有效需求,提高有限版面的阅读效率。另外,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日益壮大,时政财经民生类的报道越来越会受到关注,鉴于国情下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读者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未来党报或在人民群众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这类报道也是党报职责所在。 二、“释疑”——及时、积极、主动回应网络热点,还原事实真相 新媒体在帮助人们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副作用”。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商业网站、公关公司通过竞价排名、恶意炒作等方式制造了大量有偿新闻以混淆视听;另一方面,廉价的“网络赋权”虽然客观上使人人获得了“发声”的权利,但也助长了网络水军、网络推手虚张声势、绑架舆论,为实现其特殊目的服务。轰动一时的“秦火火”、“立二拆四”案就是典型例子。 面对谣言、诽谤、虚假新闻泛滥的网络环境,正本清源是党报的责任,还原真相亦是人民的期盼。对此,《人民日报》专门开设了“求证”专栏,新华社也推出了“网闻求证”、“新华网事”等栏目,专门对网络传言辨伪识真,拨乱反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些地方党报也做了尝试,《新华日报》在“还原真相”栏目刊发了《一条国外谣言是如何“进口”的》、《“洋榜单”给100个市政府排名?》等,有些稿件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首肯。 如果说像“秦火火”、“立二拆四”案由于案件重大,调查取证难度大,无法及时回应的话,还有一类 “民生类”的网络热点同样为读者所关注。比如《人民日报》 “求证”专栏陆续刊发的《吃了致癌物 未必得癌症》、《饮用水传闻 基本不靠谱》等,采访调查难度相对较小,基本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回应百姓关切。 总之,地方党报应注意利用好信息资源,及时、积极、主动回应网络热点,一方面,还原真相本身就是对读者最好的服务,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树立党报权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根据网络信息设定报道内容,根据网络舆情调整报道角度,也有利于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话语权,使党报的舆论引导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 三、“解惑”——站稳立场,做强时评,引领舆论主流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一家媒体成不成功,评论是制高点。有网友戏言“三流媒体做新闻,二流媒体做话题,一流媒体做观点”,虽有所偏颇却也道出部分事实,毕竟谁控制了思想,谁就主导了影响力。 做强时评,党报具有天然优势。首先“立场”毋庸置疑。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立场便是评论的灵魂。在利益多元的时代,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但是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只有党报。其次是具有公益属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经营压力,党报压力相对较小,更有条件专注社会效益,真正为人民发声。 好的时评胜过千百条枪,毛泽东同志战争年代发表的不少时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脍炙人口。地方党报在时事新闻报道中应多注意时评的作用,一来在众声喧哗的舆论漩涡中读者需要“拨云见日”的点拨,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既是党报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也是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法宝;二来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丛林里,人民需要“主心骨”、“顶梁柱”的指引,这既是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现实反映,也是党报的当然使命。 做强时评,党报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主要是过去古板、生硬的传播方式给百姓留下的“假大长空”的误解。事实上这些年来,党媒文风已有相当改进。以新华社的“新华时评”、“生活杂谈”为例,多有切中时弊之作,其中不乏佳品,但由于报纸版面所限而多被割爱。 时下,很多报纸都注意发出自己的独家声音,这固然可贺,但是独家的声音重要还是好的声音重要?很多报纸都有专门的时评版面,这表明了对时评的重视态度,但是传播效果是集中在一个版面好还是分散在新闻版面中效果好?这也是当前报纸时评所要思考的一道选择题。 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一道桥梁,党报自当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顺应媒体发展趋势,迎接新挑战。媒体融合的步子要加快,传统阵地也要巩固。在喧嚣躁动的新媒体时代,地方党报的时事新闻必须走差异化的道路,才能独树一帜;必须占领新闻制高点,方能不被边缘化。在思考中深刻,在专业上发力,重拾“长篇”回归“大论”也是创新。 毕竟,终端只是理性的工具,而非工具的理性。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 【参考文献】 [1]聂双.《报业转型:既要“做大”也要“做小”》《中国报业》2014年第12期 [2]曹然.《做好舆论引导的四条基本途径——兼谈媒体整合时代如何做好党报党刊》《新闻世界》2015年第1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