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采访对象心理角度谈采访技巧
范文 丁达
【摘 要】本文从采访对象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如何抓住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而提升自身的采访技巧,提出要对采访对象进行科学分类、知己知彼,要争取采访对象的信任、积极运用非语言符号信息等方式掌控采访对象的心理,切忌急功近利、强硬采访和懈怠心理。
【关键字】采访对象 心理 采访技巧 首因效应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中进行的。而采访对象心理是在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围绕着新闻事实所进行的互动中产生的,它受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思想、性格、语言、周边氛围、非语言符号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是新闻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在采访中注重采访对象心理的重要作用
记者日常采访中所要面对的采访对象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存在着各种差异。这导致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其中采访对象的心理抗拒是最常见的一种,而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而只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来引导采访对象,使其对记者的工作诉求产生认同感,进而主动、积极地配合记者完成采访。因此,注重采访对象心理对成功完成采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采访顺利进行。采访对象往往会因为个人性格或生活经历等原因,对采访工作存在一些顾虑甚至直接拒绝采访,对受访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对症下药,才能顺利打开采访僵局,最终达到采访的目的。如采访对象对采访有误解、顾虑,记者应当主动向采访对象解释清楚,消除采访障碍;又如采访对象性格上的原因,害羞或者内向,记者可先从对方比较熟悉的日常话题聊起,待对方心理上比较放松后再逐步引入正题,也可以考虑邀请其朋友一同参与访问,借助他人的作用来弥补、缩短与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有利于获得丰富的采访内容。首先,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注重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可改变采访对象的态度;其次,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配备多种采访方法,才能打开人的心扉,达到采访的目的;再次,通过语言、非语言符号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强化、情绪激励等,可使他达到某种心境,讲述许多他所知晓的事实、观点和见解,从而使采访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通过研究采访对象心理提升采访技巧的路径
1. 运用“一致性吸引率”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际交往中有一条规则叫“一致性吸引率”,是指双方有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如果双方能意识到这一点,则容易互相吸引,产生一种亲密感。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迅速拉近和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因此,在每次采访前,记者都要做到有备而访。因为一是记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有底气,更有信心的去面对一场未知的交流。二是让记者有依据地去揣摩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 运用气质类型理论,对采访对象科学分类。性格外向,气质属多血质和胆汁质的采访对象一般容易接近,在访问中他们热情、大方,有问必答,毫不拘束,乐意满足记者的要求,但容易跑偏,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方向和进度的把控;而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质和抑郁质的采访对象在访问中则表现为情绪紧张、态度拘谨,说话吞吞吐吐,有时甚至面红耳赤,回答问题也可能缺乏条理,或者语无伦次,记者在采访时则可将采访速度放缓,以先拉拉家常,谈一些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轻松的话题,清除其紧张心理[1]。
3.运用首因效应,争取采访对象的信任。首因效应又称为最初效应,指的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印象。采访对象可能会根据自己对记者的第一印象而选择是否接受采访,或与记者进行深层次交流。记者良好的相貌衣着、言谈举止可以使采访对象产生好感和信任之情,会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活动。而且要有谦虚、平等的第一姿态,更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对于领导、科学家这样的采访对象,则要做到有自信,不露怯。
4.运用心理控制技巧,掌控被访者的心理。常用心理控制技巧包括:一是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为来访者着想,以他们为参照标准去体会其内心感受,领悟其思想、观念、态度和情感,从而达到对来访者境况的准确地理解。二是欲擒故纵,“擒”即设法控制对方,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预先策划进行,比如当采访对象谈话奔放时,可采取“擒”法;反之,当采访对象惜言如金时,可采取“纵”法,利用巧妙提问,激发采访对象的兴奋点。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唤起采访对象最佳心理状态。采访氛围是认识主体眼里的世界,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是采访环境和认识主体内在因素的统一。这种统一往往以某种气氛、氛围的形式体现出来。
5.运用眼神、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信息。眼神、表情、手势等被称作肢体语言,它有时能传达出比有声语言更为丰富的信息,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认真倾听的姿势,关注的神情,善意的微笑等,传达给对方的是肯定性的信息,对方得到这种反馈就会更有兴致往下说、往深谈。
三、对采访对象心理因素控制的禁忌
1. 忌急功近利。社会交往是一个由浅入深、从表及里的层层推进过程。记者采访时,特别是做人物专访时,切忌急功近利,希望一蹴而就,能很快挖到有价值有趣味的材料。如果采用层层渗透、潜移默化的采访方法,看似复杂,但“对付”那些“棘手”的采访对象,却是最为行之有效的。
2. 忌霸王硬上弓。一般说来,情绪低沉、忧郁、不安、紧张之时,人们不愿意交谈。切忌“霸王硬上弓”式的蛮横口吻,不要强行逼问,而应因势利导,平和稳定其不安情绪,慢慢地切入其心理,解除采访对象的心理戒备。做到喜时,乘兴追问;怒时,促其冷静;悲时,给以安慰;疲时,适可而止;拒谈时,暂不强求[2]。
3. 忌敷衍心理。造成采访对象敷衍心理的原因在于“思维定势”。定势是个体对一定的情势做出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和确定的心理倾向,它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影响着个体的后继行为。同一个人连续一个月,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做出同样的回答,心理上早以没有了新鲜感,在采访时肯定也是没有激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样的采访无法吸引被访者,也无法吸引观众了。因此,记者所提的问题要有新意,引起对方的兴趣,使对方更好地对所提问题做出回答。
采访对象的心理在采访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决定采访是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采访活动中要掌握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这需要我们广大记者不断地学习,并在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更多的技巧,这样写出的新闻报道才能更贴近实际,更生动感人。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王小燕.李广月.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控制[J].艺术百家,2004,3:132-135;[2]李妍.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与应用,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