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观察式纪录片《三日为期》的创作价值分析 |
范文 | 洪桢婧 【摘 要】 《三日为期》是优酷了不起频道的一档全国首档互联网观察式纪录片。首季共12集,每集控制在26分钟左右,每周更新一集,已于2018年5月在优酷更新完结。在此之前优酷的了不起频道就已经推出了“了不起”系列之《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民居》等。在当下娱乐综艺氛围浓重的传播趋势下,这个系列的作品都意外收获了极大的关注与传播热议。很多人会说《三日为期》与日本NHK摄制的一档纪录片《纪实72小时》十分类似,这一点主要是从纪录片的包装形式上作比较探讨。从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到审美期待这个层面出发,《三日为期》的本土化、新奇性、故事性都为这部纪录片创作增色添彩。 【关键词】三日为期 本土化 故事性 纪录片创作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前期创作是一个调查过程,后期编辑则是深入研究并形成调研结果的过程。但纪录片创作非一般的调查研究,不以得出某种结论为目的。 《三日为期》这部片子一经播出,立刻引发强烈的关注,在豆瓣收获了8.9的高分,虽然没有超过在哔哩哔哩弹幕网上蹿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曾创下的9.4分的好成绩。但是这部纪录片它不以任何结论性目的为创作出发点,力图站在客观观察的视角,以遵守固定地点的观察者视角记录三天三夜间的人生百态。 一、社会价值:聚焦边缘,可望产生社会热点效应 纪录片创作对前期选题所产生的价值有着极致的迷恋。本来就属于影视创作冷门的这一文化样态在诞生之初就奠定了它的社会特性,即以记录者视角对社会现象、问题展开探讨,对历史人文的价值主动挖掘。 纪录片被誉为是人类“生存之镜”,从客观层面来说,90年代曾在中国纪录片领域引起过一阵纪实主义表达方式与聚焦普通人、关注边缘人的创作浪潮。纪录片走下神坛平民化后使影像的表达开始参与社会进程。《三日为期》的走红不仅是对90年代那一次纪录片创作浪潮的回应,更是又一次以新的创作姿态与真诚的态度引发大家在浮躁的影视环境下对于纪录片的重新聚焦与关注。 一共12集的内容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谓横经纵纬。纵向上,看似记录的是当下的生活,但每一个地点都是见证时代的窗口。有历史悠久的北京安化樓,有为无数海港家庭提供生活来源的白井渔场码头。在“江渝,不关门”一吃就是十年的“棒棒”,进藏线川菜馆的老板老陈20年来都是中国越野界的“网红”。在历史的纬度上,他们伴随了整个社会进程。而横向上,他们又大都是一些不主流的存在。新兴的搏击俱乐部吸引了大量都市白领阶层加入。要永远定格的街机游戏厅里还有心中永远长不大的大男孩儿们。专门为都市精英剩男剩女们准备的8分钟交友俱乐部。鸿运照相馆迎来送往的横店群众演员——横漂们。 从前,我们都习惯于自己的生活圈,没有这部纪录片全面的呈现,不了解也不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共情。作为边缘化存在的这群人不会走入时代的中心,不会在社会的聚焦点上占据多少话语权。迪恩·奥尼希在《爱与生存》的开端写道:“我们的生存依赖于爱、亲密行为和人际关系的疗愈力量。”社会上总会有一些被边缘化的人群,他们的生存的本质会带来隔离感,让他们脱离社会联系,带来孤独和寂寞感。从社会学生产价值的角度出发,关注并理解他们能够最大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正是有了这部纪录片的观察表达以及它的特别关注,我们开始与他们产生共情,而诸多话题经过互联网传播这一有效途径获得信息资源的再度整合从而引发热议,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产生社会热点效应。 二、人文关怀:以小见大,生活百态 80年代中国纪录片曾以《雕塑家刘焕章》为代表,也可说是作为一个分水岭,开始了“关注人的表达”。从之前一味地为政治发声,做传声筒的这一单一创作样态到了开始以一个有趣的人为观察对象,慢慢地渗透并记录真正的人生百态。这一风潮也一直延续至今。 《三日为期》每集聚焦一个选题。素有死亡公路之称的进藏路线“丙察察”线旁的四川菜馆十多年来为每位“勇士”提供中转,也有杭州为年轻创客们打造的梦想试验田——“拎包客”创客驿站。有为了生存生计奔波的白井渔场码头,渔婆中所谓的“女人间的战争”,抑或是重庆深夜食堂里的人间冷暖,生活百态。从前年代感极强的“大集体筒子楼”——安化楼,一个即将被大家遗忘的角落却饱含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纯粹。 纪录片篇幅控制在三天的时间维度里,同时取材地点固定。因此,只能以一个很小的切面来折射时代的多样性。微小,是在创作体量上最直观的表现。26分钟,一家小店,一个餐馆,一间客栈,一个码头,一幢大楼……浓缩了行色匆匆的人们的信仰、命运和抉择。 以“安化楼”这一集为例,这幢当年北京城区最早落成的首幢高楼层公寓是公社化集体生活的一个缩影。这里生活的人们大多数在今天都已进入暮年,但是从前搬进安化楼生活的记忆在纪录片的采访环节还是能够喷薄而出。这里有抗战老兵,有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老人,有外来务工开小卖部带孩子读书的母亲,有和妻子相濡以沫生活的孤儿程文明。就是他们的生活,这一个个的小故事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就是这些普世人情,这些伦理亲情,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口述记忆串联起可贵的我们对于既往岁月的怀念,或许每一个小故事的背后都有你我的独家记忆。这里所汇聚的人生百态、烟火人情就是我们仍旧对生活抱有期望的脚注。 三、审美期待:年轻化倾向,鲜亮底色 一部纪录片能够给你带来观影上的舒适愉悦感,这是它审美上的极大成功。上一部被号称开创了纪录片创作新分水岭的还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那部片子里的格物之美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像呈现到今天还被津津乐道。《三日为期》在追求客观记录的同时加入了一些类似电影创作的灵动的处理,在片中表现自然风光、城市景色的时候,都选择艳丽的色彩以及高亮度的画面风格,使影片浸润在艺术感极强的观赏体验里。这其实也是纪录片创作中常常面临的问题,特别是这类电视纪录片,就是一部部活生生的影像文化志,那么追求视觉与听觉的深度扫描则是满足审美期待的重要一环。 同时《三日为期》选用了俞灏明的配音作为旁白,他的声音演绎亲和度很高。而贯穿整个系列的主题音乐则是来自曾轶可的《午夜旅馆》,两位带流量的青年明星的加入让这部片子首先就具备了突出的年轻化倾向。曾轶可的《午夜旅馆》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早先就积累了不错的关注度,由于歌词的创作中注入了当下生活困局中的人们在都市渴望一份理解与平静的心情,这一点和《三日为期》的整体气质尤为契合。这一类叙事倾向能够最大限度地聚焦80后、90后的当下年轻人的关注。 困局一直都在,生活是艰难的。这部系列纪录片所传递的一个主基调或许带着些许悲剧审美的倾向,但是真正的底色却是在艰难之后,能够站在一个高度上笑看世间苦难,仍旧砥砺前行的心愿。所以我们感受到的这部片子的底色仍旧鲜亮。 四、结语 在现在市场上大批量的纪录片创作面临瓶颈,主题单一,甚至是被很多受众诟病的情况下,在難以激发大众观赏兴趣的当下,纪录片创作究竟要如何突围呢?作为全国首档互联网观察式纪录片,依托网络门户的强大流量优势,采取周播的这一国外传媒惯用模式。同样,在该纪录片中还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创新亮点,就是加强与受众的传播互动。除了征集了全网2000多位观众寄来的春节影像资料,集合做成了一部高水准的“春节特辑”外,同时纪录片还在北京等地进行了线下的交流活动——审片会等这样的文化沙龙。使线上线下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传播影响。 综合对《三日为期》的创作价值分析,不难发现创作前期找准受众群体,精选传播题材,扩大交流视野,讲好本土故事;后期宣传加强互动传播,利用好自身网路平台等都是这部纪录片在自身创作寻求突围的同时带给更多中国纪录片同行创作的启发与思路。(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瑞芳 致敬传统文化 传播匠人精神——浅谈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 数字传媒研究. [2]朱景和 《纪录片创作》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邓高峰 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 今传媒. [4]黄会林等著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迪恩·奥尼西 《爱与生存》 M 新华出版社. [6]黄会林等著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周世林 舌尖上的中国: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兼析《舌尖上的中国》传播的成功之道《新闻与写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