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定位与发展 |
范文 | 张翠娟 【摘 要】作为传统媒体的校报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发展及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系到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面临新的舆论生态环境,校报要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明确自身的缺陷,审视自身的优势,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环境,推进纸网媒体融合发展,发挥舆论引导权,为校园舆论生态建设作出积极努力。 【关键词】媒体格局? ?舆论引导? ?融合發展 近几年来,校园的媒体生态格局以及校园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新媒体在收视收听收看中尽显优势,影响力稳步提升。而高校的校报受发行量、发行范围、报道内容、时效性等原因限制,其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如何在新时代突破其发展的瓶颈,跟进新媒体,拓宽其新闻传播渠道,开展深刻的自我革命,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成为高校校报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校报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 1.校报要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新兴媒体发展突飞猛进,微信、微博等占据了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大量的师生群体成为忠实的观众。与此同时,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引发了师生信息需求的变化,他们更追求个性化的满足,强调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深度内涵。然而校园传统媒体——校报却因各种原因导致其提供的信息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校报作为官方媒体,要常常自省,照照镜子,检查自身的短板和不足,改进工作,提升能力。 ①受出版周期影响,时效性较差。一方面校报对稿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审核程序相对严格,另一方面报纸排版和印刷周期相对较长,这些都限制了校报的出版周期,影响时效性。校报一般都是月刊、半月刊。校报刊发出新闻资讯时,校园新媒体已经抢先发布了这些内容,图文视频并茂,更新颖独特,信息量更足,获得了师生的关注,而校报发出时师生兴趣已经转移,失去了时效性。报纸不可能像网络新媒体一样实现实时发布,相比之下,校报时效性差的弊端凸显出来。 ②受版面限制,信息量较低。相对于新媒体的无限发布空间,校报明显受到版面和版式的限制。校报在长期的运行中,已经形成基本的版式,内容主题相对固定。一般来说,高校校报通常为四开四版或者对开四版,长期的运行中已经形成固定的版式格局,一版校园要闻,二版综合新闻,三版理论或学术专版,四版文艺副刊。刊载消息、通讯、专访稿、评论文章、文艺类稿件,受版式和版面的限制,刊发的数量和字数受到严格控制,能呈现的信息量较少,深度报道和图片的篇幅也受到局限,含金量降低,很难全面反映校园多彩的教学、科研、文化生活。 ③受传播方式局限,互动性不足。报纸的信息传播过程,只是传播者送达受众的单向传播过程,而读者对于接受信息后的意见建议,无法直接简单地回馈至传播者,信息反馈受阻。而互动交流的特质是新媒体独具的,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师生参与互动环节,发表看法见解,从而增进了沟通,增加了受众的黏合度。校报自身局限导致了读者被分流,受众大量流失。 2.校报发展要突出自身的优势。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在校园新闻舆论引导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不仅具有一般报纸的传播功能,也有特殊责任,就是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 ①巩固权威地位。校报是党在高校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校报在学校党委的信任、支持和管理、指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的权威地位不可动摇。 校报能够第一时间转发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布学校相关政策、学校改革发展的相关文件,它所提供的信息资讯是校园媒体中最严谨最官方的。校报能紧跟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引领思想舆论导向,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勇于发声,掌握话语权,公信力强。校报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和时事评论等持续报道,能产生最全面最深入的报道效果,同时,稿件要经过层层把关,质量较高,影响力大。校报是纸质的存储载体,便于长时间的储存,其固定的出版周期以及板块分割、重点突出的内容编排和选择使其具有较强的历史事件记载属性及文献属性。一直以来,发挥着记录学校发展历史的重要功能,具有重要校史研究价值。 ②发挥内容优势。校报要实现与新媒体的错位发展,聚焦内容建设,聚焦深度广度报道,增强议题设置能力是关键。 加强内容建设,贴近师生,提高质量,做出有政治高度、有思想深度、有理论力度、有生活温度的好新闻报道。重视稿件质量,强调“内容为王”的理念,挖掘新闻点背后的故事,侧重新闻策划,以深刻和前瞻的见解影响学生。在把握时效的原则下,开展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和热点引导等有节奏、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讲有深度的故事。校报善于设置新闻议题和舆论话题,敢于善于进行舆论引导,能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来,该讲的讲到位。 ③建强新闻舆论工作者团队。校报的编辑和记者作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一方面校报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宣传干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问题要学懂弄通做实,对工作有预见性和分析研判的能力,才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另一方面,校报编辑记者在长期工作中专业素养得到逐步提升。他们既能将新闻全面深入地呈现给受众,又能立足学校的发展,敏锐捕捉师生学习生活的热点问题,设置议题,引导师生舆论。此外,校报在长期的采编工作中,组建出了成熟稳定的工作队伍,具有相对完善的采编流程和广泛的通讯员队伍,集信息采集和线索收集于一体。 二、校报的发展路径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是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在对自身准确评价的基础上,也要准确评估外在新闻舆论环境和媒体生态格局。既要关注自身质量,也要谋求多角度创新发展。 1.主动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新变化。校报要充分了解目前因校园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校园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深入了解传播关系正由传统的“一对多”模式转向以互动分享为主要特征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状况,主动适应受众需求和传播特征的新变化。 信息的多元化对报纸等官方主流媒体造成了流失受众的致命危机,影响力锐减。校报的受众主体为师生,相对单一,但受众的知识层次、文化素养相对较高,又表现出高质量、多样化的需求,参与意识强,思想观念多元。面对新媒体和受众,校报需要更加直面受众的个性和多样化需求,在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方式、手段上及时更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引导舆论新格局。 2.推动校报与新媒体融合。校园媒体融合的过程,也是结构重组的过程,存在谁占领主动权的问题,谁处于统领地位协调各方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校报仍然要站在占领主动权的高度,考虑如何统领媒体,协调各方,集中优势资源,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上下功夫。新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传统校园媒体不能视而不见,校报应在媒体结构重组的基础上,统筹各方媒体,在发挥整体合力上思考前进的方向和思路。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宣传效果,要对新媒体的政治方向和内容撰写方面提供指导和引导,这就为新旧媒体的融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在治理结构上,建立以校报、官网等主流媒体统领,新媒体广泛参与的媒体矩阵,激发媒体的生机和活力,管理好网上网下所有阵地,为媒体资源、信息内容、人才队伍的整合和共享融通建立组织基础。 在平台建设上,加快校报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步伐,积极打造新型内容传播平台,促进校报的传统优势向网络平台延伸。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推介校报,在学校微信和网络上设置校报链接平台,官方微博、微信转发校报文章,增强校报的覆盖面和精准投放率。 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根据媒体的特点,适应分众化需求,开展分层次、立体化的投放模式。校园官方微信等媒体投放新闻通讯或者设置互动话题,引导受众;校报进一步做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政策解读等,作出进一步回应。增进媒体之间的协调配合。所有线索、文字、圖片、音视频也可以根据媒体自身属性进行共享使用,实现二次或多次传播,使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最大化。 校报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过程,也是实现相加到相融的一体化转型过程。校报在媒体融合道路上不仅没有被新媒体击退,反而巩固了校报等传统媒体新闻舆论的主导地位,还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资源进行了延伸,建立了他们之间携手前进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孙艳敏.高校校报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挑战——以《河北 科技师院报》为例)[J].采写编,2017,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第333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