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闻批评与监督原则(节选一)
范文 郑保卫
新闻传媒作为舆论手段是一种社会利器,它能够捍卫真理和正义,鞭笞腐败和邪恶,对权力组织和整个社会起到批评和监督作用。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国家和人民的舆论机关,在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和威力。
本文在探讨批评与监督原则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意义、特征和作为新闻舆论监督主要手段的新闻批评的特点及其工作方针和原则,论述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的关系,以便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和把握正确开展新闻批评,实行舆论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一、批评与监督原则的形成、内涵及意义
1.批评与监督原则的形成
批评与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种基本功能,也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这是由新闻传媒的社会地位、角色及其性质、功能所决定的。
在西方国家,随着新闻自由理论的产生,人们对新闻传媒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责任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评价,出现了诸如“第四阶级”、“第四等级”、“第四种权力”、“第四种力量”和“政府的第四部门”等种种喻示性说法,新闻工作者则被称为“无冕之王”。这些提法都强调了新闻传媒在社会批评和舆论监督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在我国,对报刊的这种批评与监督功能和作用也有类似的认识和解释。梁启超就把“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并列作为报纸的两大功能之一。而徐宝璜也指出了报纸可以“代表国民而监督政府”,也可以“代表国民向政府有所建议或要求”。
从实践看,不管其动机、背景和效果如何,西方新闻传媒在承担批评与监督职责,开展新闻批评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新闻界的“揭露黑幕运动”(又称“揭丑运动”、“扒粪运动”),在西方新闻史上更是成为一个重大事件。
1902年底,美国人麦克卢尔在其杂志上发表了三组重要的批评文章,拉开了“揭丑运动”的序幕。三组文章中,一组是揭露约翰·D·洛克菲勒和美孚石油公司的不正当商业竞争行为的;一组是抨击市政府和州政府的腐败的;另一组是涉及童工和黑人劳工问题的。与此同时,普利策在《世界报》上鼓吹和推行的“社会改革”,也以调查和揭露重大社会问题为重要内容。
“揭露黑幕运动”的结果,使得某些官员及社会腐败现象得到某些揭露和抨击,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新闻传媒的舆论力量,而且从此形成了西方一些国家主流媒体进行社会批评与监督的行为原则和报道传统。
西方新闻界所讲的批评与监督,是建立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大前提下的,不但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条件,而且还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和具体的行为要求,其中有许多同我们今天的认识和理解有着根本性区别。但从新闻传媒的社会属性、功能与职责和新闻自由的角度看,有些内容是带有共同性的。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从报刊的社会属性与功能的角度论述过报纸的批评和监督功能和作用。
1849年2月,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审判案的辩护发言中就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显然,马克思认为,报刊应当成为社会的耳目和社会的捍卫者,担负监视和维护社会,批判和揭露当权者的使命。
后来马克思还直接使用过“第三种权力”的提法。1850年,他在分析法国当时的阶级阵线时指出,法国存在着三种权力:国家元首、国民议会和报刊。他是在批评法国颁布的新出版法,关于报刊“每一篇文章都要有作者署名”的规定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概念的。他指出:“当报刊是匿名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在马克思看来,报刊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工具,在作者匿名的条件下能够成为一种的“独立”的舆论力量,这是一种不同于政府和议会的特殊的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起到一定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从新闻传媒批评与监督原则提出的背景及形成的过程看,这一原则可以说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共同原则,它适用于一切新闻媒介。当然,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利益背景下的媒体,对其内涵的理解会有差别,在执行这一原则时的具体做法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本节重点探讨的是社会主义的新闻舆论监督和批评问题。
2.批评与监督原则的含义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通常它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来实现。
由于公众所运用的舆论手段的形式不同,故而舆论监督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如游行、集会、示威、组织社团、印刷出版、新闻传播等等都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方式。而批评、建议、检举、揭发、控告、申诉等也都可以作为舆论监督的形式。
在舆论监督中,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机构有报刊社、出版社、通讯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
新闻舆论监督从监督主体来看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在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何种情况的监督,实质上都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所进行的监督。
所谓对社会的监督,包括对某一社会组织和某些社会成员的监督。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指对执掌国家权力的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它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在揭露腐败现象,加强民主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民主政治。这种政治制度的实质就是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拥有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
按照宪法的规定,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从而为广大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提供充分的保障。
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主要形式,一是通过自己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及其组织机构,二是亲身参与。而在亲身参与中,运用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2)有利于防治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权力一旦失去监督,便会孳生腐败现象,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以来,从20世纪50年代的刘青山、张子善,到90年代的胡长清、成克杰,以及后来的李嘉廷、程维高等,党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事例便是很好的例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可以防治党内腐败,使党保持健全的肌体,同时,也可以克服工作中的官僚主义,进而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于加强民主监督,防治党内腐败既有理论上的认识,也有行动上的措施。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不久,为了吸引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实行舆论监督,中共中央于1950年4月专门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决定》对开展新闻批评,加强舆论监督的目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作了详细的阐述,并规定了一些具体的办法,以保证新闻批评能够顺利进行。
从党的十三大开始,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提出要加强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健全和强化监督机制,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力惩腐败,接受监督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下。”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并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办法。报告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并提出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强调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近些年来,新闻媒介不断加强舆论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对党内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纯洁了党的队伍,增强了党的战斗力,维护了党的威信。
(3)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热情,提高群众议政、参政的能力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拥有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新闻媒介只有帮助他们充分行使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权利,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当家做主的热情,而这种权利的经常、有效地使用,又可以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促进他们政治素质的提升,推动国家民主政治的进程。如果人民群众不具备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条件,无法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对党和政府工作人员中的腐败现象及时、有效的监督,那么,不但不利于党和政府克服缺点和失误,防治腐败现象,而且还会挫伤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影响他们有效地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因此,党和政府,以及新闻媒介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有效的帮助。一些新闻媒介开辟《人民论坛》、《群言堂》等栏目,大量刊登群众来信、来稿,让群众就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大大激发了他们当家做主的热情,提高了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
(4)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进行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
人类社会处处都充满着矛盾,这里面有敌我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对敌我矛盾,新闻媒介要通过舆论手段坚决地予以揭露、批判和斗争。对人民内部矛盾,也可以运用舆论手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借以化解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
新闻媒介还可以其特有的舆论手段成为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媒介批评认识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错误,自己教育自己,使自己的错误得到纠正,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提高。
(5)有利于弘扬正气,倡导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舆论监督主要运用的是批评手段。但批评本身不是目的,说到底,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弘扬正气,倡导先进,通过对坏人坏事的批评使大家从反面事例中汲取教训,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从而自觉地抵制错误,向先进者学习。这样,就可以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监督手段,对于促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政府的反腐倡廉、群众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对于扶持社会正义,鞭笞人间丑恶;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都具有重要意义。新闻媒介及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崇高责任,排除一切困难和阻力,把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做好。
二、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范围、特征
1.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对象十分广泛,它是面对全社会的一种全方位的监督。一切权力组织、社会团体、各种社会成员都在其监督范围之内。
(1)权力组织
这是指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执掌国家权力的政府各部门和拥有立法权的人大机构及担负司法任务的公、检、法、司机关的监督。总之。一切权力组织以及代表这些权力组织行使各种权力者都应在新闻舆论监督的视野之内。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这里所强调的正是此类监督。
(2)社会团体
这是指对各种群众社团组织的监督,包括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各种民间的经济、文化、艺术、学术等社会团体。
(3)各种社会成员
这是指对各种社会成员的监督。
在上述监督对象中,重点是第一种,即对权力组织的监督,特别是对各级党政机关的监督。因为它们的行为举止会对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2.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
舆论监督的范围同舆论监督的对象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又存在区别。舆论监督对象是解决“监督谁”的问题,而舆论监督范围是解决“监督什么”的问题。
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1)决策出台过程
党和政府制定某项政策,作出某项决策的过程是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监督是将某项政策或决策出台的过程公告于众,欢迎群众对其议论、评说,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利于政策和决策的公开、民主和科学,有助于防止某些领导机关或领导者凭个人意志主观决策而造成失误。
例如,关于三峡工程问题,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决策过程就始终在新闻媒介的关注和监督下进行。新闻媒介广泛搜集和发表有关专家、学者和各界群众对这一工程上马利与弊的看法和建设性意见,使得全国人大和政府在决策时能充分地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从而趋利避害,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在经过几年的反复讨论和论证之后,当这一决策最后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正式出台时,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2)决策执行过程
党和政府的某项政策和决策出台以后,各地、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政策和决策最终贯彻、落实的结果。执行得好,有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执行得不好,会影响党和政府的权威,失去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因此,新闻媒介通过舆论手段及时地对各地、各部门在执行这一政策和决策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提出批评,实行监督,就显得十分重要。
再以三峡工程为例,中央作出决策之后,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到工程启动情况、进展情况、移民情况等,这些都应当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反映、报道,并且吸引和组织群众利用媒体发表意见,实行监督。这样可以保证工程建设始终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下有序、有效地进行,取得好的效果。
(3)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行为
一项政策和决策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同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决策者和管理者能否虚心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讲究科学,按规律办事,将直接影响到既定政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另外,决策者和管理者能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也会影响到政策和决策的执行效果。因此,对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实行舆论监督是保证政策和决策顺利执行的重要条件。
新千年之初,新闻媒体对重庆市所辖地区个别人利用职权侵吞三峡工程移民款问题所作的揭露,就为库区干部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以此为鉴,严格按政策和法律办事,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以保证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4)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群众关注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消极现象也在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之内。新闻媒介要注意选择那些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具有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加以揭露和批评,防止它们对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和对群众造成利益侵害。
例如,抗击“非典”期间,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讲卫生的现象,新闻媒介通过舆论手段进行批评,指出其危害,就是一种及时的、很有针对性的批评,对于改变群众中不讲卫生的陋习,从根本上防止疫病发生和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5)一般社会成员的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是面向全社会的,因此,一般社会成员的行为也要受到监督。新闻媒介可以选择一些在群众中反映多,危害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和事进行揭露和批评,发挥监督作用,以匡正风气,鞭笞丑恶,抑制不良现象。在我们的媒体上,那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讲公德,侵害社会及他人利益的行为不端者,就经常受到批评,这对于扶正祛邪,扬善抑恶,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3.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
新闻舆论监督与其它监督形式相比,由于其借助新闻媒介和运用舆论形式,因而具有传播及时、公开、持续等特征。
(1)传播及时
新闻传播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它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用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借助新闻媒介实施的舆论监督可以利用新闻传播的这一优势,迅速地将准备实行监督的某一事件(问题)报道出去,并及时反映和组织相关的舆论,以引起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促使这一事件(问题)尽快地得到处理和解决,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传播公开
新闻传播具有公开性,这决定了新闻舆论监督也具有公开性。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舆论监督可以使被监督者的不良行为公开曝光,显露于大庭广众之下,置于群众的议论评说之中,由此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震慑力,促使其不得不承认错误并迅速改正错误。有些运用其它监督形式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靠着新闻舆论监督的这种公开性可以较容易地得到解决。因此,必须注意增强舆论监督的透明度,要及时将被监督者的言行及公众的议论公之于众,这样就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舆论话题和舆论压力,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错误的纠正。
(3)传播持续
新闻机构承担着连续地、不间断地传播新闻的任务,它通过每日每时发布的新闻和发表的评论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社会与公众。持续传播是新闻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借助新闻媒介实施的舆论监督凭借新闻传播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可以经常地、连续不断地和逐步深入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些问题,一次批评解决不了,可以多次地反复批评,不断提供新的事实,进行新的评述,逐步深入,加大力度,扩大影响,直到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因此,新闻舆论监督是可以随时采用和连续使用的一种监督手段。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三、新闻批评的含义、特点及舆论威力
新闻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包括公众借助新闻媒介就党和政府的某项政策、决策、某些工作提出咨询、建议和意见,也包括对某一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这些看法、建议和意见可以是批评性的,也可以是非批评性的。但从狭义上讲,新闻舆论监督则主要是指新闻批评。换言之,新闻批评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
1.新闻批评的含义
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以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
新闻批评是新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闻批评可以检讨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可以批评我们队伍中的消极落后现象,可以揭露社会上的阴暗面和腐败现象。因此,运用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要开展好新闻批评,必须弄清新闻批评的含义,认识新闻批评的意义,掌握新闻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的传统作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十分重视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革命和其它革命的一个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自己批评自己并靠批评自己壮大起来。
恩格斯把批评看做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⑦他认为,一个能给自己奉送自我批评的党正说明这个党具有“内在力量”。⑧
列宁提出,能否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衡量一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⑨他明确指出:“犯错误对一个先进阶级的战斗的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虚伪地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和纠正错误。”{10}他主张在报纸上设立“黑榜”,用以揭露工作中的渎职行为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斯大林认为,共产党人需要自我批评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他说,没有自我批评,“我们的党就无法前进,就无法割开我们的脓疮,就无法消灭我们的缺点”。他呼吁:“让党,让布尔什维克,让我国一切诚实的工人和劳动群众来揭发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我们建设中的缺点;让我们指出消灭这些缺点的途径,使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建设不会有保守、停滞和腐败现象,使我们的全部工作、我们的整个事业日益改进,从胜利走向胜利。”{11}
毛泽东极为重视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主张要像每天洗脸、扫地一样,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列为日常工作。他还十分注意运用报纸开展批评,提出“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并且为报纸批评提出了“开、好、管”的“三字方针”。
革命导师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促进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发展,纠正工作失误和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一项重要原则,并且把报纸等新闻媒介作为实行这一原则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这就为新闻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思想指南。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正是根据这些思想原则,始终坚持运用新闻批评的武器,并把开展新闻批评和实行舆论监督作为自己的工作传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提高认识和水平,努力做好新闻批评工作。
2.新闻批评的特点
新闻批评具有及时性、公开性、群众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关于及时性和公开性在上面论述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时已涉及,这里重点阐释新闻批评的群众性和权威性。
(1)广泛的群众性
新闻传播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新闻批评主要是通过组织和运用社会公众的舆论对被批评者进行批评监督,因此,新闻批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被批评者的错误言行一经新闻媒体曝光,便会引发群众的关注和议论,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可以制约和规范被批评者,促使其认识和改正错误。
新闻批评包括自上而下的批评,即由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下级部门和群众所作的批评;自下而上的批评,即由下级部门和群众对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作的批评。通常情况下,后一种批评占的比重很大,这集中体现了新闻批评的群众性特点。
从实践中看,相对来说,在新闻批评中,来自群众的自下而上的批评困难较多,阻力较大。因此,新闻单位要特别重视来自群众的自下而上的批评,要注意选择那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导致群众议论纷纷的典型事件组织批评报道,并尽量直接采用来自群众本身的批评信件和稿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领导机关及领导干部的决策和工作进行批评和监督的积极性,重视有关这方面的批评意见,并尽可能作出及时的反映和处理。要善于借助人民群众的舆论支持,争取新闻批评取得好的社会效果。
为此,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细心体察他们的生活,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充分反映他们的疾苦,努力表达他们的意愿,及时把他们的批评、建议反映出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新闻批评的群众性。
(2)特殊的权威性
新闻批评的权威性主要来自新闻机构作为党和政府机关报(刊、台)这一地位和身份的权威性。在我国,新闻媒介不属于个人,不是独立的言论机关,而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的一切工作,包括新闻批评在内,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进行的。许多批评稿件通常都要同有关党政部门沟通,征询意见,有的还直接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因而,这种新闻批评往往能够代表和体现某一级党委和政府的意见,自然具有权威性。
同时,新闻批评往往通过组织广大群众对所批评的人物和事物发表意见,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对被批评者施加舆论压力。这种批评已经属于一种社会和公众的批评,因而也就具有了权威性。
而新闻机构对批评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通常都经过十分审慎地调查、核实,以保证材料的真实、准确,这就使得新闻批评真实、可信,在群众中享有威信,容易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新闻批评之所以具有权威性的原因之一。
新闻单位应当十分珍惜和维护新闻批评的这种权威性,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新闻批评工作,保证批评报道的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3.巨大的舆论威力
新闻批评借助于新闻媒介便于及时地表达、组织和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它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
新闻批评可以将被批评的人和事公诸于众,并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对被批评者形成一种代表党心、民意的政治压力。特别是一些党和政府的机关报(刊、台)本身具有权威性,它所形成的这种压力会更大,更明显。
有些人搞不正之风,天不怕,地不怕,受处分也满不在乎,可是,他就怕新闻机关说话。有人甚至说,“宁愿坐上两年牢,也别给我广播、登报。”怕广播,怕登报,归根到底是怕舆论,怕群众,怕党纪国法。因为凡干坏事的人,总是偷偷摸摸,一广播,一登报,一上电视,把他的错误端到光天化日之下,天下周知,舆论蜂起,众目睽睽,世人评说,想藏藏不住了,有人想保也困难了。新闻批评所形成的这种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威力,是其它方式的批评所无法替代的。
新闻批评正是这样依靠舆论的力量对被批评者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促成问题的解决。常常是一些事情一经媒体批评,社会舆论蜂起,群众议论纷纷,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立即介入,迅速采取措施作出处理,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一些久拖未决的问题在媒介干预下能得以迅速解决;一些无法五天、横行霸道的“土霸王”、“地头蛇”的嚣张气焰在舆论压力下能得到有效抑制;一些位高权重,颐指气使的权势人物在新闻批评下能低头认错,收敛自己的违法乱纪行为,这些都是新闻批评威力的显示。
2000年5月30日晚,正值国际儿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非法使用童工,国法不容》为题,揭露了浙江省临海市东塍镇一些个体私营业主雇用10-12岁童工,并让这些孩子超工时、超负荷劳动的事件。
节目播出20分钟后,临海市的领导就开始着手处理此事。当晚,台州市(临海市的上级主管市)的领导也立即过问此事。省委和省政府也极为关注,要求当地政府立即查清事件。第二天,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此事,并派省政府秘书长率工作组立即前往临海市检查、处理此事。
在省、市领导机关的干预和具体指导下,临海市迅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排查,摸清了个体私营企业非法使用童工的情况,并立即同广西等童工来源地的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安排将童工安全送回家乡。
6月1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依法查处,妥善安置》为题,报道了此事的处理结果。短短十多天时间,在新闻媒介的干预下,各级党政机关认真配合,积极工作,拐骗童工的犯罪嫌疑人和非法使用童工的个体私营业主受到拘捕,被骗童工顺利返回家乡,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显示了新闻批评的强大威力。
正因为新闻批评具有这样大的威力和影响,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新闻批评,把开展新闻批评看做是新闻事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具体的指导,希望新闻媒介能开展好新闻批评,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近年来,中央多位领导同志都曾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视察,表达了党和政府对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一种期待、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介及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的工作,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批评的舆论影响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它并不具备行政和法律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力。因此,要达到新闻批评的好效果,新闻单位要注意同行政、执法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的协作与配合,要注意把舆论监督同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以及群众监督的其它形式结合起来,依靠法律及全社会的力量来发挥新闻批评的舆论影响力,同时,要努力把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引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四、新闻批评的方式、类型和方法
1.新闻批评的方式
新闻批评具有多种方式。
(1)点名批评
有些人犯有严重错误而又坚持不改,群众反映大,社会影响坏,其言行具有典型性,而指出其错误既有利于教育其本人,又有利于警示他人,还有助于平抑民心,对这样的人,可以采取点名批评的方式。
点名批评是一种严肃的公开批评,它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对被批评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批评方式。恰当地运用这一方式对于明确批评目标,增强批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战略上讲要敢于大胆地开展点名批评,不能因顾及被批评者的面子而只作不痛不痒的泛泛批评。当然,在具体处理点名问题时应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点谁的名,什么时候点,什么情况下点,都要作认真、全面、郑重的考虑,切切不能轻率行事。要防止由于不恰当、不适时的点名批评,伤害了同志或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要真正做到批评一个人,教育和挽救一批人。点名批评切忌不负责任地小题大做,乱批一通,更不能成为个人泄私愤、图报复的一种手段,偏离正确的方向。
(2)不点名批评
在新闻批评中,有许多批评可以只对事不对人,对被批评对象作不点名的批评。有些事情,只要点出某些事实来,人们就可以自觉对号,从中汲取教训,有意识地调整言行,纠正缺点和错误。对这样的人或事,可以采取不点名的方式。
新闻批评主要是通过揭露错误事实,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并从中总结出必要的教训。因此,必须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一切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错误得到纠正,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新闻批评的立足点应是帮助犯错误的同志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重新成为一个好同志,同时也是教育其他同志引以为诫,少走弯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批评可以对事不对人,重在摆事实,讲道理,总结教训,教育大家。
(3)他人批评
在新闻批评中,若以批评者的身份划分,主要分为他人批评和自我批评两种,其中大量的是他人批评。
他人批评主要是指来自社会与公众的批评。对那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人们通过新闻舆论手段,批评其人其事,这都属于他人批评。他人批评是新闻媒介发挥批评和监督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些人明明有缺点、错误,但却听不进组织、领导和别人的批评意见。人们借助新闻媒介对他提出批评反倒能触他警醒,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那些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抵制批评和压制批评的行为,更应当借助这种批评方式使其醒悟和认错。
当然,他人批评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效果。要以善意的,同志式的态度,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要防止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任意批评。
(4)自我批评
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自我批评也是新闻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人犯了错误,在组织和别人的帮助下有了认识并愿意改正,可以利用新闻媒介作自我批评。这样,既可以当众承认错误,得到人们的谅解,也有助于化解矛盾,促成内部的团结。同时,对别人也具有教育意义。因此,通常在新闻批评中,总是把他人批评和自我批评结合起来,在他人批评的基础上,引导和组织被批评者开展自我批评,这样可以促使新闻批评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既帮助了批评者,又教育了大家,而且也显示了新闻媒介的力量和影响。
2.新闻批评的类型
新闻批评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一般性批评报道
这是指那些针对一般性问题开展的批评报道。通常,一些媒体在读者(听众、观众)来信等固定栏目(节目)中,就某一群众反映强烈、关系其个人权益的人和事,或就某一不良社会现象所做的批评报道多属于此类报道。
一般性批评报道通常采取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的方法般不做集中的、深入挖掘式的报道。
(2)典型性批评报道
这是指那些运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开展的批评报道。它通常是针对社会生活中某一带有普遍性的不良倾向和问题所采用的新闻批评方式。
新闻批评不是一种任意的批评,而是一种有选择的公开批评,它要求批评内容具有针对性,批评效果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新闻媒介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广泛社会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进行批评。一般说来,应当注重批评那些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新的工作部署、完成新的工作任务中,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的一些具有方向性、原则性和代表性的缺点、错误和问题。同时,对那些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侵害群众利益等腐败现象,也应选择一些群众意见较大、危害较重、影响面广的典型事例展开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把握新闻批评的正确方向,真正做到批评一个人、一件事,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推动整个工作。
(3)连续性批评报道
这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批评对象持续进行的批评报道。这种报道往往不断运用新的事实,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反映和报道被批评对象的最新变化情况,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应,以引起社会与公众的关注,进而造成集中、突出的批评效果,促成问题的解决。
这种批评报道方式由于跟踪事态发展,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地揭示批评对象的实质,把批评报道不断引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向群众交待批评的结果,因而更容易引起社会与公众的关注,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力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分清是非,促进矛盾转化,使批评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是新闻媒介经常采用的一种批评报道方式。
(4)追踪性批评报道
这是指那些以某一人物或事物为批评目标和线索,跟踪调查,逐步深入,追溯其背景,报道其变化,最终交待其结果的一种批评报道方式。
这种批评报道方式抓住被批评对象的蛛丝马迹,步步深入,搞清楚来龙去脉,追查个水落石出,通过大量事实说话,把真相、实情和处理结果告诉受众,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中的批评报道有不少是采用这一方式展开报道的。
这种批评报道方式通常和连续报道方式配合使用。对一些群众关注的,新近发生但尚无结果的,或是处在初发阶段,其来龙去脉尚无明确答案的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进行的批评,常常采用此种报道方式。
3.新闻批评的方法
为了达到批评的效果,增强批评报道的说服力,新闻批评通常都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提供有关被批评对象的事实信息,让读者了解事情的真相,判断事物的是非,从中汲取教训。而对被批评对象也使其在事实面前认错改错,接受批评教育。因此,提供事实,报道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贯穿于批评报道始终和融通于批评报道各种方式方法中的一种报道方法。
除此之外,发表评论文章,刊播读者来信,开展专题讨论也是新闻批评常用的报道方法。
(1)发表评论文章
这是指新闻媒介针对被批评对象的某些典型事例,以媒介评论员集体或个人的名义发表评述性意见的做法。采用这种方法,旨在指明被批评者错误言行的要害和实质,分析被批评者犯错误的背景和原因,总结被批评者犯错误的教训和根源,借以加大批评力度,使被批评者从更深层次上认识错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教育其他人从中汲取教训。由于评论方式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社会与公众对批评报道的关注,能更好地发挥批评报道的警示作用。
(3)刊播读者来信
这是指新闻媒介通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读者(听众、观众)的批评性来信,由编辑部编发,以达到新闻批评目的的做法。
人民群众对某些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意见,对某些社会现象有看法,或是受到冤屈和伤害,通过来信的方式或反映情况,或表达看法,或寻求帮助,或批评错误,编辑部从中选择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来信加以刊播,借助舆论力量促使问题得到解决,错误得到纠正。这是新闻媒介常用的一种批评报道方式。粉碎“四人帮”以后,不少新闻媒介开辟了读者(听众、观众)来信专栏或专版,有的还设置了读者(听众、观众)信箱,定期或不定期地加以刊播,并请有关部门或个人对来信中反映的问题作出答复,拿出解决办法,有时还附有本报(刊、台)的调查。这种做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许多读者(听众、观众)踊跃给报社、电台、电视台写信,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心声。有的新闻单位每天能收到上千封读者来信,多时,甚至达到数千封。
坚持刊播读者来信有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加强对党政机关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监督,而且可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伸冤鸣屈,对于密切新闻媒介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扩大新闻媒介的影响,提高新闻媒介的信誉具有重要意义。
(3)开展专题讨论
这是指新闻媒介根据宣传和报道需要,从读者(或记者)来信、来稿中选择一些典型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以读者(或记者)来信或新闻报道的形式发表,然后组织公众就此展开讨论的做法。
这种报道方法由于选题具有的社会意义,容易吸引群众的关注和参与,而且随着讨沦的逐步深入,会不断扩大影响范围,起到一种普遍的社会教育作用。
开展专题讨论,选题十分重要。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一定倾向性和代表性的,而且是公众关注,社会影响大,容易引起争论,展开讨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作为讨论主题。在讨论过程中,新闻媒介要根据进展情况,作适时、恰当的引导,使得讨论的问题能逐步深入,讨论者的意见能逐步趋同,从而能够形成一种正确的观点,并使其作为主流舆论被大家接受。
五、新闻批评的方针和原则
1.新闻批评的方针
新闻批评是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揭露问题、针砭时弊方面,有着特殊的战斗性能。它像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可以惩治腐恶,起到积极的和建设性的作用,如果用得不好,则可能伤害同志,起到消极的和破坏性的作用。因此,开展新闻批评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新闻媒介要认真考虑批评的影响和效果,为此,必须确定新闻批评的正确方针,掌握新闻批评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要努力保证新闻批评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争取实现新闻批评的积极效果。
1954年,毛泽东在同胡乔木等人的一次谈话中提出了,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这一方针后来成为我国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批评的指导性方针。
“三字方针”高度概括,但内涵却非常丰富。按毛泽东自己的解释是:
开,就是要开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
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
管,就是要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关键。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不好。{12}
在毛泽东的“三字方针”中,“开”字主要讲的是对新闻批评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应当说,新闻媒介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新闻批评都有个认识和态度问题。因为,只有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才能自觉地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新闻批评。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一种积极的态度,那么,不但会顾虑重重,不愿和不敢开展新闻批评,甚至还会干扰、抵制和压制新闻批评。因此,要开展好新闻批评,关键是要解决认识和态度问题,特别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许多党政机关及其负责同志在实际工作中深切体会到了,正确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特别是坚持开展来自广大群众的自下而上的批评和监督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识到,正确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有助于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助于改善和加强党政机关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助于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教育和帮助党员、干部,改进自己的工作,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因此,他们能够自觉地坚持运用新闻媒介经常地开展新闻批评,自觉地接受新闻媒介所进行的舆论监督。
不少党政领导机关及其负责同志主动请新闻单位对自己所领导和管辖地区、部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大胆开展批评,及时进行监督。有的甚至主动向新闻单位摆问题,亮家丑,希望新闻单位能运用新闻手段,调动舆论力量帮助他们纠正缺点,解决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的党政领导机关还专门设置了“新闻舆论监督簿”,将新闻单位批评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稿件汇集起来,作为“督促自己改进工作的镜子”,并以此为依据逐项检查纠正缺点、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情况。
有的党政领导机关为了及时听取新闻批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还专门作出具体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常看报纸、电视,常听广播;各单位设专人、专岗,每天翻阅报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凡涉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类批评稿件或节目,立即抄转有关领导阅批查处,并责成被批评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认真对待,迅速作出反应和答复。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配合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进行舆论监督,一些省市的党政领导机关还成立专门的新闻舆论监督机构,统一领导和实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如海南省和云南省均成立了省“新闻舆论监督中心”,负责全省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云南省新闻舆论监督中心为加强这一工作与省报、省电台、省电视台联合设置专门的版面和栏目,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并且采取了三种办法,一是对有典型意义、有代表性而且适合公开曝光的问题,各媒体记者调查核实后及时曝光;二是对有典型意义但不宜公开曝光的问题,由新闻媒体写《内参》供领导参考;三是对个别特殊问题,由监督中心出面协调解决。这些办法使全省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形成合力,加大了力度,收到了好效果。安徽省则建立新闻曝光案件追查制度,支持和配合新闻单位搞好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
有的地方政府还制定了有关新闻舆论监督的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以规范和管理本地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如珠海市就制定了脚海新闻舆论监督办法》(试行),使得全市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另外,珠海市还专门成立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特别报道组”,配合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和进行舆论监督。有的省市还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新闻批评和媒体监督问题列入相关法律,从法律上保证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能够顺利实行。如江苏的无锡、河北的邯郸和新疆的乌鲁木齐等城市,就在关于预防职务犯罪的有关法律条例中,规定了新闻媒体有权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总的看,多数党政领导机关及其负责同志对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认识是正确的,态度是积极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但也有一些党政领导机关及某些负责干部对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还认识不足。他们过于担心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因此,总是左顾右盼,顾虑重重,怕这怕那,缺乏勇气。他们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会“影响团结”、“伤害同志”;怕揭露问题、批评缺点会“给党抹黑”、“给国家添乱”。有的则因为自己身上有短处,有疮疤,有污点而惧怕批评。抱有这样的思想和认识,自然不会主动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自觉运用舆论监督这一有效的民主形式。相反,他们却常常会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干扰和抵制,甚至压制和破坏新闻批评,给新闻批评设置重重障碍,制造种种阻力,影响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
3.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相辅相成
如何处理好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的关系问题,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有时因为过于强调新闻批评,而导致冲淡了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有时又因为片面强调正面宣传,而导致出现忽视新闻批评,只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同样也影响了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有效地贯彻落实。
其实,对这个问题,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讲得很清楚。他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他认为,“这里的关键是在于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的关系,处理好歌颂与揭露的关系。新闻既要讴歌伟大的成就,也要对消极丑恶现象进行揭露。”他还强调,“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15}
批评报道与正面宣传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正面宣传是从正面颂扬和肯定一切值得褒奖的好人、好事、好现象、好气象,批评报道是从总结反面教训中找出新的前进的道路。两者都是为了把工作搞得更好,让事业发展得更快。实际上,只说好不说差,只报喜不报忧会使人冲昏头脑,而只说差不说好,只报忧不报喜又会影响士气。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既说好又说差,既报喜又报忧,以说好、报喜为主,也要注意说差、报忧。新闻媒介要实事求是地把问题和困难告诉群众;把缺点和失误公开出来;把一切丑恶的东西揭露出来,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正视问题和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让广大干部和群众从缺点和失误中总结教训,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让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对丑恶现象的认识和批判中,更好地去创造和维护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不破不立。没有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批判,正面宣传就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实践说明,对消极的东西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新闻批评的意义,要敢于开展新闻批评。同时,要认识到,批评的目的在于鼓劲。通过开展批评,帮助干部、群众认识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鼓舞他们更好地前进。
对每个新闻机构来说,都应当始终把握住让正面报道占主导地位,批评报道只能占次要地位。批评的东西不宜太多,太集中,要注意将一些批评的热点问题分流。有时,一定时间内由于形势和工作的需要,批评报道可能相对多些,但也要注意批评重点的相对集中,不要口子开得太大,涉及问题太多,而且要十分注意把握分寸,使批评报道在与正面报道的相互配合中收到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总之,新闻宣传应把主要篇幅用于报道新人、新事、新成就、新风尚,始终给群众以信心和力量,让他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自觉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①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第91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②约翰·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第216页,中国新闻出版。
③徐宝璜,《新闻学》,第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75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117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7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324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3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⑨《列宁全集》,第4卷,第213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0}《列宁全集》,第26卷,第41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1}《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7—28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177页,新华出版扑,1983年版。
{13}《人民日报》19如年3月3日。
{14}《人民日报》1990年3月9日
{15}《人民日报》1990年3月3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无数事实说明,凡是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开展得好的地区和单位,往往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较少,各项事业的发展较顺利,领导部门同群众的关系也较密切。相反,凡是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开展得不好的地区和单位,往往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会更多些,各项事业的发展也要困难些,领导部门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也多些。
因此,一切真正对党、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党政机关及领导同志,都应当把运用新闻媒介经常性地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地依靠新闻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搞好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同时,还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帮助新闻单位把握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正确方向,正确实现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积极效果,并有效地制止一切压制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现象,保证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能够顺利开展。
党的十六大把加强舆论监督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追求的应当是一种决策民主、施政高效、官员廉洁、政治开明、法制健全、社会稳定的政治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可以说,一切忽视、抵制甚至破坏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做法都是对党所确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的背离。因此,一切党政机关及其负责同志都应当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出发,出以公心,自觉地接受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取得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高质量和好效果。
在现阶段,由于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化,促成了滋生腐败的各种因素的增加。一些人,特别是少数拥有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某些权力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在党的十六大会议期间,十五届中纪委副书记刘丽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仍处在腐败现象的“易发时期”,她概括和总结了当前腐败案件的特点,告诫领导干部要用好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她指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报效祖国,造福百姓;用不好,不仅误国误民,给党和人民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且个人也将身败名裂。”这说明反腐斗争的严重性、艰巨性和必要性。新闻传媒在运用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反对腐败现象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在“三字方针”中,“好”字讲的是新闻批评要讲究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的问题。这是保证新闻批评能顺利开展并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条件。这一内容,将在下一部分中作专门论述。
在“三字方针”中,“管”字讲的是新闻批评的领导和管理问题。毛泽东认为,为了保证新闻批评开展好,取得好效果。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新闻批评工作管起来,领导好,这是新闻批评成败的“根本的关键”。
正如各项事业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一样,在我国,要搞好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工作也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一般情况下,新闻批评须征求党委意见,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批评事先要主动请示,争取党委的支持,并坚持在党委的领导和帮助下进行。各级党委机关要认真分析研究新闻单位提出的批评报道的内容,给予具体的工作指示并积极支持新闻单位搞好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特别是在新闻批评碰到阻力和困难的时候,各级党委要坚决支持新闻媒介,把新闻批评进行到底。对一些压制批评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严肃的批评,督促他们接受批评,检查和改正错误。
同时,各级党委及其负责同志本身也要增加对新闻批评的承受能力,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批评不捂,不压,不护短,不遮丑,不设置障碍,不制造麻烦,不老虎屁股摸不得,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帮助新闻单位顺利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
2.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要正确地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工作,应当注意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要出于公心,要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批评,一般是指对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以及人民内部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的批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帮助同志,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出于公心,要抱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批评报道。在开展新闻批评的时候,必须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划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界限,切切不可将人民内部矛盾扩大成敌我矛盾,采取无情打击的做法,伤害自己的同志,而应以善意的、同志式的态度,作恰如其分的批评。
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失误,要本着总结经验教训,解决存在问题,以利改进工作的目的作诚恳的、实事求是的批评,而不应当站在党和政府的对立丽,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横加指责,或以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计后果,作任意的批评,给党和政府的工作造成麻烦。
总之,在组织批汁报道的过程小,要时时想着党和人民的利益,要以团结和稳定的大局为重,要帮忙,不要添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闻批评的真正目的,收到新闻批评的理想效果。
(2)要客观公正,所用事实材料须准确无误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批评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一则批评报道倘若失实,不但会给被批评者带来名誉损失,还会损坏新闻单位的声誉,使新闻事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因此,新闻批评一定要实事求是。批评报道所用的事实必须完全真实、准确,要经得起事实和时间的检验。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要认真核对,要有真实凭据,防止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一定不要使用未经核实的材料。在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判断上,要注意符合实际,符合逻辑,要以理服人。报道时所采取的立场也须做到客观公正,报道者要尽量减少主观色彩。
这就要求新闻单位在开展批评前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听取意见,认真核实材料,力求批评稿件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事,乃至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凿无误。写作用语也务求妥当、贴切、准确,绝不能搞主观“想象”、“推断”,更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搞弄虚作假。一般情况下,批评稿件要尽可能征求有关部门和被批评者本人的意见,要允许被批评者说明情况和提出申辩,防止由于事实不确和批评过头留下后遗症,给工作带来麻烦。如果发现批评报道失实,应及时作出更正,属于重大的失实报道,要作认真的自我批评,以挽回影响。
(3)要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依据,不能感情用事
新闻批评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批评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对被批评者的社会评价。如果出现差错,会损坏被批评者的名誉,侵害被批评者的合法权益,使其精神上和物质上遭受侵害和损失。因此,新闻批评一定要严格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依据。
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学好法,用好法,弄通弄懂宪法、民法、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公民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居住权、财产权、未成年人受保护权等各种权利的有关规定,不要无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随意侵犯公民的这些权利。近些年来出现的大量新闻官司中,有不少是因为新闻报道(主要是批评报道)侵犯了公民(被批评者)的这类权利而引发的。
还有一些批评报道因为违反了党和政府的某些政策(如民族、宗教等)而造成批评失误或失当,影响了批评的效果,有的还引发厂一些不该发生的矛盾和事端,给党和政府的工作造成了麻烦。
综合上述情况说明,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组织批评报道叫,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遵守各项政策和宣传纪律,要使自己的批评报道在法律上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符合政策和纪律的要求。
在进行新闻批评时,新闻工作者还要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不要掺杂个人感情,不要凭个人的好恶恩怨,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无视法律,不顾政策,不讲原则,不计效果,任意地组织批评报道,造成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纪律的后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从根本上保证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能够顺利进行,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国家应当通过新闻立法(制定和颁布《新闻法》、《舆论监督法》等法律)来规范和管理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工作,使其能借助法律来改变无序和困难的状况,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运行轨道。
(4)要善始善终,努力促成问题的合理解决
新闻批评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也不是为了展示和渲染消极、落后的东西,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而是为了指出缺点,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帮助同志。因此,一定要注意讲究实际效果。通过新闻批评,要使群众看到批评的缺点是可以克服的,从而树立起前进的信心。这就要求批评报道要有个回报和交待,要善始善终,努力促成问题的合理解决。特别是对来自群众的批评稿件更应当有确实的交待。一般情况下,批评之后,要争取被批评者作出检查,作出公开的自我批评,并说明他们改正被批评的那些错误的情况。
批评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给出结果,说明新闻批评有力量、有效果,同时也说明新闻机关本身有威信。新闻单位不应把批评稿件见报或播出作为完成批评报道计划的最后标志,而应在稿件发表后继续同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反应,向读者(听众、观众)作连续报道,并努力促成问题的合理解决。如果被批评者对批评还缺乏认识,可以通过连续报道进一步作具体的批评帮助和转化工作,可以依靠新闻舆论的力量促进这种转化;如已认识错误,则可促使他们落实纠正错误的措施和改进工作的方法。这样既可巩固批评的成果,又能达到教育干部、群众的目的。
(5)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提高批评水平
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在开展新闻批评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正如李瑞环同志所指出的:“新闻记者不是党和政府的负责干部,一般说不大会囿于某个单位、团体的具体立场,看问题比较超脱一点;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比较容易听到真实情况;他们大都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文化素养,能比较敏感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他们所处的工作岗位,有条件方便地、无所顾忌地向领导机关直至最高决策层反映问题。”他强调,“必须充分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必须充分重视发挥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作用。”{13}
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赋予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神圣权利,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这就为新闻批评的有效展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应当珍惜这种权利,珍惜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这些积极评价,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要树立坚持真理,维护正义,为民请命,惩治邪恶与腐败的信心和勇气,排除困难,克服阻力,更加积极、大胆、出色地搞好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同时,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新闻批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旦批评报道出现偏差和失误,应当主动更正,及时修正错误,求得社会与公众的谅解,并且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提高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艺术和水平,把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搞得越来越好。
六、坚持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的和谐统一
1.正面宣传的含义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是李瑞环同志1989年11月25日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后来这次讲话以此为总题目公开发表。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历来强调要坚持正面报道,要弘扬主旋律,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方针。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特有的品质和鲜明的特色。它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历史传统和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结论。
所谓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
正面宣传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括宣传的内容,也包括宣传者采取的态度,还包括宣传者采用的方式、方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宣传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正面宣传,李瑞环同志作了这样的解释:“我们所说的‘正面,所说的‘为主,就是要着力去宣传报道鼓舞和启迪人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斗争的东西。总之,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都应当努力加以报道。”{14}
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把一切反映社会主流,反映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具有积极社会效果,能给社会与公众以激励、鼓舞和推动的报道和评论视为正面宣传。而新闻媒介如果能坚持以报道这些内容为主,使其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成为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并且注意在新闻宣传工作中采取积极的态度,追求积极的效果,那么,就可以说是体现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具体说,正面宣传的含义有三层。
第一层,是指报道内容应是积极的。
这是指新闻宣传要以反映和报道成就、经验为主,要以反映和报道真、善、美的东西为主。总之,要以反映和报道一切积极、健康、向上和有益的东西为主,要以肯定成绩,弘扬正气,歌颂光明和进步为主。
在我们的媒体上,大量的建设成就报道、工作经验报道、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报道都属于正面宣传的内容。还有一些思辨性、探索性的深层次报道,既歌颂积极的事物,光明的事物,又指出这一事物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给人以启迪,增强人们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信心,这类报道也属于正面宣传的内容。
第二层,是指报道倾向应是肯定的。
这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所表现出的立场、态度和倾向应当是积极的和肯定的。
如果新闻工作者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事物,那么,即使是一些积极的、光明的、正面的事物,在他的眼中也会变色、变样、变质。他会从消极的方面去看积极的事物,用阴暗的心理去揣度和报道光明的事物。因此,要坚持正面宣传,除了报道内容要积极外,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倾向也很重要。一个积极的、正直的、负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要坚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用高度的政治热情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分析事物,看待事物,报道事物,要积极地去反映和报道那些“能够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东西,而不能去散布混淆是非、涣散民心的消极、有害的东西。
第三层,是指宣传效应是正向的。
这是指新闻宣传的最终效果和产生的社会效应是积极的和正向的。
我们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用动机来规范效果,拿效果去检验动机。如果你的动机再好,但效果却完全违背初衷,产生了消极的结果,那么,人们对你的行为就很难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
在新闻宣传中要想收到好的效果,产生积极的、正向的宣传效应,除了要有积极的报道内容和肯定的报道倾向之外,还须注意掌握和运用正确、有效的宣传报道方式和方法。要防止因为宣传报道方式和方法不当,而影响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在新闻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新闻工作者原本出于一片好心,选择的报道内容也是积极的、正面的,但最终结果却引起社会舆沦的谴责。这里面的教训就要从宣传报道的方式和方法上去找原因了。
正面宣传的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其中报道内容是内在的、基础的、决定性的,报道倾向是制约性因素,而宣传效应则是检验报道内容和报道倾向的尺度和标准,是最终的结果。
2.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正面宣传”和“以正面宣传为主”是两个概念,两个命题。前者主要讲的是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以及宣传报道的质量与效果。后者主要是讲报道方针、报道策略以及报道数量与分量的把握。
以正面宣传为主,概而言之,是指在传播内容中,肯定主流和弘扬正气的正面报道要占主导地位。这里既有质的把握,也有量的权衡。
质的把握是说,新闻传播的内容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正向的、有益的。而不应该是消极的、颓废的、负向的、有害的。这就是说,在传播内容的质量上要严格把关,要保证让那些能鼓舞、激励和推动人们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东西成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内容,并且要占据整个报道的主导地位。
量的权衡是说,新闻传播中正面宣传的内容在数量和分量上要处于优势,要占主体地位。这就是说,新闻媒介在整个新闻宣传中,从宏观和微观上都要注意保证正面宣传报道的内容要有足够的数量和分量,要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至于具体数量的把握,有人建议,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的比例可以“八二开”,也有入主张“七三开”。其实,这里的关键在于要从宏观上把握,要始终让正面宣传的内容居于主导地位。至于在微观上,某一时期,某一媒体,某一版面,某一内容的报道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到底各占多大的比例,应当作具体的分析,灵活的处理。不宜简单地、机械地划出统一的、固定的比例。
强调新闻宣传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其依据在于:对社会健康主流和人民创造业绩的如实反映和充分肯定,可以弘扬正气,激励先进,提供经验,使广大群众看到光明,增强信心,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说到底,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求新闻传播要为国家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进步吹进军号,唱主旋律。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多做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稳定的事,多做帮忙的事;不做不利于团结、不利于稳定的事,不做添乱的事。只有这样,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才无负于自己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