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开发的现状与路径 |
范文 | 郭小良+查秀婷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是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规定了模式。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在当代中国新闻传播语境下,仍然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对其的深度开发、学理探究是对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当代价值的开发,也是历史资料社会价值的体现。 一、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现状 近年来,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对当代新闻工作和新闻专业教育的影响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开发与研究工作正逐步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疏漏和问题。 (一)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开发成果 延安新闻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是当代对延安时期新闻事业研究的新高峰。延安政府从1970年起开始筹划恢复清凉山旧址的相关事宜。并于1986年在新华社旧址旁建成“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后来因为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纪念馆受损下陷。重建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新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于2002年8月开工建设,在2005 年正式开馆。由已故的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题写馆名。展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80平方米。馆的外型呈窑洞形,意寓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陈列共分五个单元,分别在四个展厅进行展出。共展出文物180余件,珍贵历史照片、文献等各类图表资料400余幅。通过场景复原、景像合成等方式再现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1]。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参观者数量逐年递增,成为介绍、研究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平台。 近年来,新闻学专家、学者、从业者及在校学生对延安时期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的研究出现热潮,包括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综述及历史意义、《边区群众报》的大众化实践及其对当代传媒发展的启示、《解放日报》改版及党报改革、穆青“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等主题。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作风对当代新闻工作、新闻教育的影响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发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成为行业内的热点话题。 (二)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在清凉山上打凿窑洞(石窟)110孔。但这些新闻出版单位旧址、名人故居等在现在多被荒弃或闲置。一些保存较好的旧址只是挂个标识牌,难以找到历史的痕迹。山上的万佛洞是陕北四大石窟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中央印刷厂的印刷车间也曾设立在此,但知名度不及前者,使得其作为红色新闻资源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开发。 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旧址大多为土窑洞和石窑洞,生态环境脆弱,又因历经岁月沧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13年夏天延安遭遇罕见的连续暴雨天气,延安新闻纪念馆出现了严重的渗漏情况,展馆二层保留的延安时期新闻机构石窟旧址遭到渗漏浸水破坏,清凉山上的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等新闻机构旧址和名人故居出现不同程度的垮塌和浸水破坏[2]。存留至今的《边区群众报》、《解放日报》等报纸原件数量有限且分布较分散。作为历史的留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拥有革命文化遗址350处,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但延安新闻纪念馆、王皮湾延安新华广播旧址等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公众知名度不高,其年均游客量为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旧址等革命遗址游客量的三分之一。如今,延安的很多红色景点都向公众免费开放,但延安新闻纪念馆仍实行收费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前来参观的人数,对发展延安红色新闻产业不利。 人们习惯将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笼统归类于红色资源,对其的开发更侧重于它的革命教育功能。而未凸显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专业性特点及其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力。目前,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对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开发多为还原和展示,对其精神资源的开发滞后于对物质资源的开发。研究、学习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作风,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对其理论内涵的探讨较为局限和肤浅。这使得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旅游价值、教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未充分发掘利用。 二、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开发的路径 开发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开发,最优发挥其社会效益。针对现阶段在开发延安红色新闻资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开发路径作为参考。 (一)开发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旅游价值 作为一种红色旅游资源,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足,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要挖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旅游价值,应从提高吸引力和知名度两方面着手,打造延安红色新闻旅游品牌,使其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弘扬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作风的平台。 1.提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吸引力 提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吸引力,就是要让其有一个能抓住游客的“点”。若将其作为一般红色资源进行开发,便难以突出它在新闻领域的价值,失去其特点。因此现阶段开发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应在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其独特性和专业性特质。修缮恢复旧址,还原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场景,体现延安精神和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作风,加强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的融合度。完善配套设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交互性,体现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把新闻行业从业者及新闻学专业学生、学者、专家等作为目标群体,让参观者对延安时期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体会。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以社会效益为先,争取吸引更多的普通游客,让人通过游览有所感悟和收获。 2.提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知名度 提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知名度,就是要让其被更多人知晓,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大众媒体是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受众接触最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可将其作为宣传、推广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平台。可拍摄有关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纪录片、电影等,向公众展播。以论文的形式在一些权威期刊上发表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最新研究成果。开通景点微博,每天以微博的形式,介绍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前来参观的嘉宾及游客留言等。在宣传中,应整合各类资源,注重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对当代媒体发展的影响。可在每年的12月30日,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通过各级广播台,介绍中国广播发展史及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经过。借此,扩大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二)开发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教育价值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宣传工作的历史遗存,其内容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厚重的文化性和鲜活的现实性,是一种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相统一的教育资源[3]。对提升当代新闻工作者及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1.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动范本 延安时期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思想、工作做法,优秀新闻作品的写作手法及风格,报纸的排版方式,各新闻单位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等都可作为当代新闻工作者学习的素材。而延安新闻纪念馆、王皮湾延安新华广播旧址及延安时期的报刊原件等物质资源即为新闻工作者学习延安时期新闻工作做法、作风的窗口。但在实际工作中,新闻从业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主动性也不够。很多有关新闻工作者的学习活动,未纳入与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相关的内容或对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作风的学习、认识过于肤浅。 开发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对此类人群的教育价值,应侧重于经验交流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可通过开设培训班、专家研讨会、学习成果交流会、组织新闻从业者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及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旧址等形式,向新闻工作者普及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做法、作风。 2.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材 目前,有关延安时期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的教学内容在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中有所涉及,而其它的课程较少提起。以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一书为例,延安红色新闻事业被编入“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章,归类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在这类教科书中,有关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内容所占篇幅少,并未作为重点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应提高认识,切实将延安红色新闻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其成为学习的范本,实践的标杆。可以引入有关延安红色新闻事业的研究资料作为教材、参考资料,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公开课等。穆青、陆定一等大批延安时期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事迹及其新闻作品,《解放日报》改版及党报理论体系的形成,文风改革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可融入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学等课程中。 延安新闻纪念馆是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实地参观可让学生们对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深入的理解。但这种实践方式仍有些单一,更多学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参与度不高。若条件允许,有关延安红色新闻的教学内容可在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等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在王皮湾旧址讲解中国广播诞生的故事,在延安大学图书馆查看《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延安时期报纸的资料,了解延安时期新闻写作和排版的方式。红色资源多是原生态的物质形态,很难直接搬到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可以将一些图片、文字稿、影印材料等带入课堂,加入课件。老师与学生可就延安红色新闻事业展开课堂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对延安时期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的理解。 (三)开发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 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热潮,丰富了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内涵。对其的科学研究,为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及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物证,为促进当代媒介发展,提高新闻从业者素质指引了方向。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历久弥新,对其本身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更加深入和全面,使研究成果理论化,体系化。 1.拓展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的集合体,对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的现有成果,宏观展现了延安时期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而其众多组成部分的内涵和外延还应进一步研究与拓展。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在延安时期初步形成。现阶段,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较多,多侧重于对做法的阐释和对当代新闻工作的意义的分析,而忽视对理论来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对延安时期的新闻实践的研究多是进行罗列,分析其意义,而缺少细节分析。这些都是进一步拓展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内涵的突破点。 延安时期培育了大批新闻工作者,并创作出大量的新闻作品。对优秀作品的分析,以及对一些优秀新闻工作者采访风格、工作做法、思想认识等的研究,可深化公众对延安时期新闻工作者队伍、新闻作品风格的整体认识与微观把握。目前对延安时期新闻工作者的研究较为集中。研究穆青、陆定一等名记者的人较多,而对马文瑞、吴文焘等一些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应进一步挖掘研究已较为充分的新闻人物的独特做法和工作细节。在研究分析不够充分的人物时,应注重收集其相关资料,从其作品、工作关系、历史背景等角度进行研究。当代对新闻作品的研究存在程式化问题,难逃介绍作品内容、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及作品影响的研究套路。应加强作品与发表媒体、作者、采访对象、受众的联系。在倡导受众本位的媒介环境下,应重点研究受众对当时新闻创作的影响。 2.挖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当代意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理论基础。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可为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借鉴,挖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对当代新闻理论和新闻工作发展的意义与启示。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很多当代新闻学观点的历史根源,为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穆青“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边区群众报》的大众化实践对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提供了范例。当下,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对倡导新闻工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用百姓能懂的语言,反映百姓生活,指导实践,引导舆论,是对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传承和发扬。深入研究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可加深了对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作风和当代新闻学观点的理解。 延安时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为解决现阶段新闻事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党的新闻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复杂的媒体环境在为公众提供更多资讯的同时,带来大量的信息垃圾和对信息安全的担忧。二是相对自由的媒体环境,使得很多都市报多以大标题、大图片吸引读者,刊载低俗、媚俗、庸俗的内容,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文稿的质量,类似“标题党”制造噱头的做法屡见不鲜。三是党报党刊的发展过于保守,内容老套,形式单一。如何发挥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的引导作用,坚守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焦点问题。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诸多做法和观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参考。延安时期提倡新闻的客观、真实是新闻工作的标尺和业界的良心,新闻工作要为人民服务等观点说明,当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和千锤百炼的毅力;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报道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最新消息。在“速度为王”的传播时代,坚守真实、正义的阵地。延安时期提出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党和政府应一如既往地支持、引导新闻工作,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4],注重对主流文化的塑造和维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向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发展。 本文为延安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在新闻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项目号:YDJG13-18)、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在新闻专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项目号:SGH13094)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EB/OL].http://www.yanan.gov.cn/info/1149/61391.htm. [2]延安新闻纪念馆遭暴雨侵袭[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715/c66323-22195572.html. [3]林春.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7):42. [4]边志辉.新形势下发扬延安时期新闻工作的时代品质[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3(8):103-105.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