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微信虚拟互动模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范文 杨建蓉 周丽
内容提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信的使用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微信已经成为时下最受大家欢迎的社交软件,并且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方式,正在影响受众的社交习惯。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微信表情包、微信分组、微营销等来分析不同理论在不同层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和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
关键词:限制性开放;信息传收圈;密度;符号;商业渗透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交流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科技不断改变技术的使用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被这些技术改变着。从传统的交流方式不断向更为方便、快捷,沟通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转变。
一、微信信息传播特点及其范围变化
微信用户通过即时的好友互动,在亲密伙伴间形成新的、沟通成本低,交流方式丰富的平台。广义的人际交往包含不同关系的人之间不同内容的交流,例如:亲情、友情、商品、思想等方方面面。
(一)私密化。微信好友必须通过个人允许才能开始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陌生人更近,因此来说,微信交流时彼此需要满足的标准因素比微博、QQ等更严格、更局限。
在微信的传播范围中,既有扩大的范围,也有缩小的范围,在向熟人选择性开放内容的同时对陌生人限制性开放。好友间的互相交流必须通过对方认证,用户必须有共同好友才能看到互动信息。也就是说,在朋友圈的互动中,你无法知道你的好友与他的好友是如何进行互动的,除非你和好友的好友成为好友。这种缩小与扩大并存的方式使得微信传播中更为私密。
用户在信息发布时可以通过“屏蔽或提醒”好友对信息传播范围进行再次分类,换句话来说: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对你的微信好友根据你的需求进行多次排列组合来满足你的交往需求。
(二)人为限定自身信息传收圈。微信信息发布结构趋向公共信息,大到时政要闻小到家长里短,通过个人推送在个人为圆心的交际圈内传播。热点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软件操作更簡单,通过微信的好友群传播的信息因加入人与人的情感信赖而更加具有说服力。
通过微信能够获得内容更为贴近个人生活圈的信息,获取身边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渠道更快、更有个性或者更具体、更集中。所以,微信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共同需求,以及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甚至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由于获取信息的信息源(好友和信息发布平台)是个人选择的,因此获取的信息也与个人喜好更为接近,在接收信息之前已经通过选择将部分信息进行过滤,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可以持续关注免受干扰。
二、微信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微信的使用主体是人,人与微信共同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受到制度政策、社会地位、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在信息传递中出现偏差,非理性传播等影响了传播效果。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
(一)投票活动成为人际关系双刃剑。有人曾提出“中国式关系”即为“人情世故”,微信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了中国人的交流需求,通过超越空间的关注和随时随地的交流可以更好地维护相互之间的关系,保持虚拟空间的亲密度。
微信在近两年的发展中,各类投票层出不穷,例如:投票评选最美新娘、最萌宝贝、最美村官……冠以各种名目的投票活动在不同的群体中进行,这种投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主办方、参与者,在活动初期用户大多会动员亲朋好友广泛传播获得支持率,但通过两年的发展,相似度较高的投票活动已有疲软的趋势。
从社会学角度讲,人际关系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因素构成的。在这三方面中,情感是最重要的调节因素,人们通过情感的表达,体现了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主体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状态和体验,情绪的敏感性,对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等,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动力。
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对象的行为刺激主体的情感并作出反应,根据接收主题的社会经验,评价标准,价值判断等,对接收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符号等进行判断。如果接收到的信息是与自身价值判断标准相违背的,那么当他再次有机会接收或者选择是否接收时就有可能选择拒绝。反之则会交流频繁或者沟通愉快。用户如果一味使用投票活动进行人际交往从长远来看是一把双刃剑。
(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在传统交流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议程设置因素,不在单一依靠传统媒体作为信息源和影响源。用户可以根据推送、加关注和置顶等来自行判断侧重于哪一方面。
微信这类新媒体的出现,让“意见领袖”有了更为广阔的众传播平台。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意见领袖”,传播速度更快,每个人都是个人社交圈的“意见领袖”。微信的出现使得传播者的内容选择更加多样化,但在庞杂的信息中我们也要看到,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混杂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也给把关带来难度。这就要求用户在信息接收时需要筛选。
(三)社交网信息的集中交流地。在微信传播中使用与满足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诠释:把受众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处在人际交往网络环境下的个体,通过信息、商品、服务、情感、影响等行动联系在一起,形成简单的联系网络。把网络资源分为物质的、符号的和情感的三方面,重新构建模型时会得到简单矩阵。网络密度决定着环境中联系的紧密性和复杂性。
三、关注用户情感需要,传播符号更多元
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一)亲密程度分级与关系维护。在微信中,每个人添加的好友都是多元的,其中有亲密关系、角色关系、泛泛之交和陌生好友之分,因此和现实中一样,人们会区别对待不同的人际关系。用户通过分组来划分亲密度,有选择性的发布内容,传递信息。有选择的隐瞒自己的部分信息和形象,从而在固定的群体中塑造一个特殊的印象。
通过在“朋友圈”的自拍、合影、美食、旅游风景、活动、心情、感悟等,来展示自我,较为陌生的人也可以通过朋友圈来进一步互相了解。同时,网络打破了空间距离,微信分组功能使用户可以人为的二次划分关系亲疏,形成自己的社交网络。
在固定的节日进行趋向“仪式性”的活动,比如春节的互相问候或团拜活动,定期不定期的群组问候,以及时下兴起的“抢红包”等,可以看出,通过微信的交流,人们把线下的庆祝和活动搬到了线上,得到了所在集体的共同认可,形成了一种集体认同。
在线上和线下发生的交互作用中,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于传播者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是区别对待的,因此“朋友圈”中的人际传播会对亲密关系、角色关系、泛泛之交和陌生好友四种不同的关系造成不同的影响。
(二)单向传播与双向互动。微信中特有的互动方式主要有:朋友圈中的点赞和评论和微信公众号等。
点赞与评论是“朋友圈”中的两种主要的信息反馈方式。“赞”的基本含义是表示赞同、喜欢,然而在“朋友圈”中,点赞行为又衍生出了多种含义:已阅,表示友好或关注,显示存在感,跟风起哄等。
点赞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收到赞的人也无需回应,双方都不用耗费太多精力,极大地简化了人际传播的过程。如果传播双方一方经常点赞而另一方很少点赞,那意味着漠视对方存在,如同面对面传播时对互动毫无反应,这可能会伤害人际关系。从负面来看,点赞使人际交往流于表面化、浅层化,是低质量的反馈。
评论是常见的反馈方式,评论能够通过文字、表情表达出自己更为具体的态度、观点。传播者在收到评论后可以和好友在评论版块互动,进行更深层的交流。然而,评论是共同好友都能看見的,或转移到微信的一对一聊天当中。因此,评论中的互动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
在这种互动中,若只点赞而不评论仅表示了一种简单的态度,并且不想进一步表达观点。若只评论不点赞有可能表示并不赞同,或者可能是希望和传播者有深入的交流。既点赞又评论意味着既赞同对方,又渴望得到反馈。
个人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媒体传播自身观点,受众可以通过在文章最末评论处表达自己的见解亦可在公众平台后台与传播者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传播是双向的,传者和受者可以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更具有深度也更为高效。
(三)视觉情感符号代替部分文字符号。从基础表情即:微笑、哭泣、再见、咖啡,发展到现在,表情符号已经不局限于“emoji”,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表情主题,例如:明星、宠物、动画人物、影视动图、原创表情等,同时,一些单独的表情可以通过收藏到表情包来保存传递。
不同的文化体系下文字成为沟通的一大障碍,但是视觉符号可以跨越文字的壁垒,通过每个人感性的认识来接收别人传递的信息。同时,用户可以选择一些直观生动的表情来代替文字进行反馈。文字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调、语气无法传递准确的即时情感,表情可以通过图像辅助将需要理性处理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感性处理的视觉符号。丰富的视觉符号甚至可以串联成交流中的“小故事”。
四、商业模式渗入中的物化关系
微商已成为微信传播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自己的微信将出售货物的图片发在朋友圈,利用自己的微信人脉进行营销活动,微信圈内的产品几乎能覆盖全部日常生活所需。面对同质同价的亲朋熟人销售,大多数人如遇日常必须开支则会选择在熟人那购买,一方面是方便省事,另一方面,与中国社会传统的人情面子有关,买的是商品,却让对方感到是一份人情,所以,线上交易最终会渗入影响线下实质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
在微营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客户从好友开始,再由好友推荐,客户和经营者的联系中存在共同好友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熟识的人,形成属于个人的稳定的社交网络。
微店“业务员”的人际交往受其工作影响,与好友闲聊的比例减小,业务时间增加,在业务之外的人际关系维系方式需要改变。部分“业务员”因其产品质量等问题与客户产生矛盾,影响其业务之外的人际交往活动。这就要求其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
五、总结
微信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际交往圈的意见领袖,可以使现实生活中不敢或不能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在网络世界中得到满足。
人们在微信传播时,会在自我表露与呈现、人际关系距离上产生不同于传统面对面交流的心理特征,他们为人际传播提供了便利, 从一定意义上说, 最大限度发挥了人际传播的组织、娱乐、监督等社会功能,不再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它包括了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类型。
微信是一种对现实人际交流的补充,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际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例如,以熟人为主,多数戒备心不强,易出现熟人骗熟人的现象,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交际过程中应该理性看待。
参考文献:
[1]赵鹏光.微信中的人际传播特征及其现实影响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2]张莉,毛颖辉.微信:人际传播的再建构与可能性[J].应用新闻研究,2016,(2).
[3]徐涵.刍议微信在大学生人际传播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5,(1).
[4]曹文欣.微信中的人际传播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5]刘珠玲.微信的使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杨建蓉,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周丽,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