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掌媒使用效果分析 |
范文 | 马燕 当今移动互联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智能手机、iPad等掌媒获取信息,享受娱乐和休闲。受众媒介使用行为变化的同时,掌媒上的各类应用程序(Application Program,以下简称App)大量被催生,琳琅满目的基于iOS和Android系统的App被推向市场,成为“大众媒介”的重要组成。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拥有了新内涵。本文以广西三所高校各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匿名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力图呈现接近真实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掌媒App的选择和消费行为,及其中体现的媒介素养。 一、研究背景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网络上的段子很好地描绘了当今“拇指一族”的生活情境,而这些“拇指一族”的重要成员,就是高等学府里的大学生,或是曾经身为大学生、现在已经在各行各业扎根的80后、90后们。随着WIFI信号的遍及校园,更是推动了大学生对掌媒的使用。大学生群体的掌媒媒介素养包涵了明晰基础知识和功能、判断信息价值和意义、创造和传播信息等,是其信息能力的重要一环,对之进行研究,能为高校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本次调研采用的是匿名调查问卷,对象是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大学、百色学院的学生,为确保结果反映全面、完整的真实现状,涵盖了文、理科专业。此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其余13份均为受访学生未使用智能手机等掌媒),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7%。 二、大学生的掌媒消费行为图景 受众对媒介的消费大体经过以下全过程:首先是接触,然后是使用,之后是经过体验之后作出保留或放弃的决定(如下图所示),大学生对掌媒App的消费同样适用这一过程。 (一)接触 在问题“选择装载App的缘由(可多选)”中,选择“电脑软件的移植”的有234人,占81.5%,选择“友人推荐”的有78人,占27.1%,选择“主动查找”的有184,占64.1%,选择“广告吸引”的有43人,占15%。可见,大学生对于掌媒的接触大体上是主动的,能够有目的地选择App,明晰自身的媒介使用行为及可能达到的效果。 在问题“使用App的主要目的(可多选)”中,选择“娱乐”的有187人,占65.2%,选择“打发时间”的有46人,占16%,选择“获取资讯”的有165人,占57.5%,选择“联络与社交”的有281人,占到惊人的98%,选择“学习知识”的有39人,占13.6%,选择“方便生活”的有78人,占27.2%。可见,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将掌媒用于与他人的沟通与联系,这很大程度上利益于PC上的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在掌媒的移植;另外,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将掌媒用于娱乐和获得新闻资讯,即闲暇消费;而选择“学习知识”仅有13.6%,从主观方面看,达到自我提升并不是大学生使用掌媒的主要目的。 (二)使用 在“目前你手机里安装的App种类(可多选)”问题中,选择“新闻资讯类”的有146人,占50.9%,选择游戏类的有177人,占61.7%,选择“通讯类”的有272人,占94.8%,选择“社交类”的有235人,占81.9%,选择“阅读类”的有89人,占31%,选择“影音类”的有137人,占47.7%,选择“生活购物类”的有46人,占16%。调查结果与之前的“主要目的”比较吻合,可见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行为目标指向性是很强的,选择和坚持使用的态度均相当稳定。 在“手机App对学习的帮助程度”问题中,选择“很有帮助”的有23人,占8%,选择“有一定帮助”的有68人,占23.7%,选择“帮助不大”的有179人,占62.3%,选择“毫无帮助”的有17人,占6%。在“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你会倾向于?”问题中,选择“自己努力解决”的有56人,占19.5%,选择“课后请教老师”的有37人,占12.9%,选择“请教同学”的有40人,占13.9%,选择“上网搜索”的有154人,占53.7%。 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掌媒的学习功能持否定的态度,仅将其定位于联络和娱乐的工具,但同时又非常依赖网络解决学业上的问题,这恰恰表明了掌媒App便捷性、交互性的巨大技术优势在促进大学生的学业方面尚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而这正是提升大学生掌媒媒介素养的良好契机。 (三)保留或放弃 在“保留现有App的依据”问题中,选择“要经常使用”的有213人,占74.2%,选择“不常用,但以备不时之需”的有49人,占17%,选择“手机空间充足,无所谓”的有25人,占8.8%。在“尝试新应用的频率”的问题中,选择“经常尝试新App”的有39人,占13.6%,选择“有目的地装载”的有134人,占46.7%,选择“看到好用(玩)才装载”的有88人,占30.7%,选择“不经常装载新App”的有26人,占9%。可见,大学生对于是否保留App的认知非常清晰,即使选择新的App,也带有比较强的目的性,对于长期使用的App有着比较高的“用户黏度”,只要该App能给他们带来某些方面的帮助,都能长期保留和应用。 综上,大学生对于掌媒App的选择和使用是比较理性的,盲从跟风的比例较低,且对认定的App有着较高的忠诚度,但对于掌媒能给予自身学业上的帮助尚无较深的认识。 三、大学生对掌媒使用的心理状态:媒介依赖与“第三人效果”并存 在“你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问题中,选择“1小时以内”的有13人,占4.5%,选择“1小时至2小时”的有106人,占36.9%,选择“2小时至4小时”的有142人,占49.5%,选择“4小时以上”的有26人,占9.1%。可见,接近一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较长,有接近十分之一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大学生对掌媒的依赖程度较深。而通过访谈,得知这些时间大多花费在上课的过程中、在宿舍无聊时、以及临睡前。 为验证过多依赖手机是否对学生产生影响,设置“上课时是否使用手机”的问题,选择“经常玩手机”的有45人,占15.7%,选择“无聊时会玩一会”的有123人,占42.9%,选择“搜索与课程相关信息才会使用”的有60人,占20.9%,选择“从不使用”的有59人,占20.5%。前两者合计占总人数的58.6%,可见,对掌媒的依赖让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上课时分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这也是我们能在日常看到的景象:课间休息、下课后,甚至是课堂上,他们“专心致志”地摆弄手中的手机,没有话语和眼神的交流,沦为“沉默的人群”。 而学生对此的看法如何呢?在“觉得目前对掌媒的使用时长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的问题中,选择“严重影响”的有65人,占22.6%,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的有47人,占16.4%,选择“影响不大”的有152人,占53%,选择“毫无影响”的有23人,占8%。可见,尽管有部分大学生认识到掌媒对自身有“严重影响”,但超过六成的大学生(61%)依然对此无感,而对比之前“每天使用时长”和“上课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然这部分大学生的认知是错误的,这正符合了“第三人效果”的描述:大众媒介对“我”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效果。 四、培养大学生掌媒媒介素养的技术途径 为充分利用大学生对掌媒的理性使用和用户黏度,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光凭通识课的理论教育是不够的,只有通过技术途径引导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有效地使用掌媒,以达到促进个人技能和思想的提高,才能最终实现提升媒介素养的目标。 (一)打造校园品牌掌媒App 在学校层面,开发一款供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应用的App,集纳校园资讯、教务教学、选课自习、图书查阅、交流互动、个性发布、资源下载等功能,学生下载并安装此App后,可以知晓校园的逸事、及时了解各项学生活动、查看教师信息辅助选课、查阅图书馆藏书资料、下载课程学习资源、与校园微博互动等。打造好校园掌媒App的品牌,能促进健康校园文化的构建,提升师生的凝聚力,让学生在日常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进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并在使用App的过程中学会获取信息、收集资料、辅助学习,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社团和学生组织开发自身的App,在应用中嵌入互动功能,供全校师生使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投入社团文化的建设。对此,高校需要设置专业、专职的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保证App技术上的稳定性和内容及时更新,信息管理员则可以由宣传部门的教职工兼任。 (二)课程引导 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有学习价值的掌媒App,以开拓视野,激发学习热情,给学生推荐专业期刊的App,如新闻、广告、法律、经济、医学等专业,均有行业内的期刊开发了掌媒的App,学生通过经常性的阅读,能提升专业技能。教师还可以开通课程微博或课程微信,自己管理该平台,用其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教学安排;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运用掌媒与课程微博、微信互动,多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则要及时解答;平时则注意更新交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和现象,保持对知识的新鲜感,达到实时学习的目的。最终目的则是让学生认识到恰当地运用掌媒App能促进专业学习,从而举一反三,学会运用新媒体拓宽学习途径,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敏:《大学生手机社交APP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传媒》2013年第11期 [2] 旷洁:《媒介依赖理论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实证分析——基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量化分析》,《新闻知识》2013年第2期 [3] 张婧妍:《群体性孤独:针对掌媒使用依赖的中日比较研究》,《新闻界》2013年第5期 (广西财经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