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一篇优秀的广播报道是如何炼成的 |
范文 | 邓德龙 【摘 要】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舆论场,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可真正能称之为精品的作品却并不多见。一篇优秀的报道是如何炼成的,是否有内在规律可循呢?作为一名在新闻一线工作了15年的记者,笔者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广播报道? ?前期策划? ?采访扎实? ?创新 一、必要的前期策划 新闻策划主要是指采编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视角独特、立意高远、全方位多角度的开拓发展,从而达到最优的报道效果。做好新闻策划,最主要的首先是明确采访的主题,确定采访框架,这样采访才能有抓手,也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播新闻部采制的系列报道《大漠风流》主要讲述的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固沙、治沙、用沙的奋斗历程,这里有我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单位,这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征服流动沙丘的壮举。在进行采访之前,我和同事就确定了报道的主题:围绕60多年的治沙历程,展示从沙漠变绿洲,从沙进人退、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共生的三个层次,明确了系列报道的思路。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获奖作品《飞鲨跃海天》同样是系列报道,在采访之前,创作团队就确定了要从烈士张超的事迹入手,到展现“飞鲨”群体形象,再到呈现我国航母发展及海军发展历程的主题。有了这个大方向,在接下来的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以及提问的方向上都有了明确的思路,采访过程中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细致的采访准备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正式采访之前,记者要做足准备工作,包括了解采访的大致内容以及采访对象的相关背景、主要经历等,还要尽可能多地收集采访领域相关资料,要给采访对象留下记者是有备而来,是个行家的印象,尤其是面对金融、科技等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记者的提问如果像个门外汉,就容易使采访对象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感情绪,难以实现获取有效采访素材的目的。同样以系列报道《大漠风流》为例,记者在正式采访之前,通过各类的新闻报道以及当地宣传部门提供的资料、平时采访积累的素材等,提前整理出了近1万字的文字材料和近1个小时的视频资料,提前筛选出需要重点了解的几大板块内容,并据此拟写大概的采访提纲。 三、足够的采访素材 以笔者15年的采访经验来看,除了平日固定战线上的采访接触的是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外,其他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几乎都是初次见面,受到采访对象的表达能力、情绪、双方的熟识程度等诸多不可预知性因素的影响,记者最好提前打开录音设备并进行必要的寒暄,让采访对象有一个适应采访设备、忘记采访设备存在的过程,同时要给采访对象充分的表达机会,避免因为晚开机或早关机错失关键素材,只有累积足够的采访素材之后,才能做到优中选优。 三集系列报道《大漠风流》最终播出总时长不到26分钟,涉及采访对象只有十几个人,但记者先后7次前往阜新、彰武等地进行采访,采访素材超过600分钟,采访对象超过50人。而另一篇广播新闻专题《保持通话》,虽然最终呈现的只有7分钟,但采访素材多达200分钟,真正做到了精挑细选。 四、巧妙的结构设计 好的作品必然要有精巧的谋篇布局,广播新闻是靠声音讲故事的,开篇必须要做到先声夺人,才能吸引听众、留住听众。系列报道《大漠风流》中,第一集开篇是树林中树叶随风摆动的声音,旁白也是从万亩丛林中的一座孤墓说起,设置了足够的悬念;第二集的开篇是记者20年前采制的音响,一位老人的哭声更是一下子抓住听众。他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哭?既有纵深感,又有悬念感,吸引听众进入到情境当中。广播新闻专题《保持通话》的开篇则是120急救接线员和煤烟中毒者的电话录音,求救者越来越微弱的声音以及接线员蒋林平越来越急促的声音成为一条引线,带领着听众时刻保持在线状态。这篇报道在谋篇布局上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双螺旋的叙事结构:一条事件本身进展的时间线,一条被采访对象心理变化的感情线,两条线索交替进行,将紧张的救援过程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听众面前,环环相扣,激动人心。 五、必要的补充采访 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长篇幅的新闻作品很难一蹴而就,在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跟预想不一致的突发状况,哪怕已经到了写稿阶段,思路也可能会随时进行调整,可能会出现某一细节想要深挖、放大,甚至是调整为更好的角度和框架结构等情况,这些都是在采访之前无法完全预见到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采访,更好地完善作品。 系列报道《大漠风流》的采制过程中,笔者和同事先后三次前往彰武,印象最深刻的是想寻找素材呈现老一代治沙人当年治沙过程中苦中作乐的状态,但第一次采访和第二次采访的素材都不够理想,于是记者第三次直接走进了王润国老人的家中,无意间在他的书桌上发现了口琴。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王老年轻的时候就会吹口琴,当年治沙的时候还经常吹奏《打靶归来》进行调剂。走在万亩松林间,当王老的口琴声再次响起的时候,瞬间将我们带回到50多年前的那段岁月,这段预料之外的音响最终成了点睛之笔,让整篇报道变得更加灵动、鲜活。 六、细致的后期加工 编辑是广播新闻制作的关键环节,好的作品除了要妥善运用现场音频、采访对象同期声之外,也需要精雕细琢,进行必要的“包装”,选取恰当的音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比如系列报道《大漠风流》中就加入了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连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中的原创音乐。这部音乐作品通过交响乐队与板胡、唢呐、马头琴、二胡等民族乐器的跨界合作,又融入呼麦元素,大气恢弘,正好渲染了大漠苍凉以及风流人物满腔壮志豪情的氛围。 七、结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的新聞作品都离不开精心、细心、耐心的打磨。笔者相信,只要灵活掌握和运用好前期策划、充分准备、巧妙布局等上文提到的几项要素,今后还能采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