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 “温度” |
范文 | 李童彤 【摘 要】大数据技术是新闻传播业为完成信息时代新形势下转型升级所利用的有效工具之一,新闻业正在与之建立更深度的依附关系。然而,大数据所追求的精准的非人格化数据与“有温度”的新闻业特性之间具有潜在的张力。这一张力对新闻业及受众来说有很大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关注大数据及大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其未来改进方向,使其真正回归工具属性,更好地为人所用。 【关键词】大数据? ?新闻业? ?新闻风险? ?新闻温度 一、大数据特性给大数据新闻带来的弊端 大数据具有“3V”特点,即Volume(海量)、Variety(多样性)、Velocity(速度快)。这些特点给大数据新闻带来了如下弊端: 1.信息冗余度高。大数据技术能从受众的可量化行动中抓取最新的变动因子并将其存储起来,这些因子来自人们社会生活的各個方面,虽零散细碎却无所不包。由于互联网的互通性,同一项数据从不同的渠道抓取就会被重复存储,出现数据冗余。 2.信息收集有偏颇。当我们新闻的内容充斥着量化的数据时,它反映客观现实的范围就被缩小了,原本具有关联性、交流性、复杂性的社会会在它的报道中变得像数据一样简单、冰冷。人们通过新媒体看到的新闻报道由多向度互动向单向度服从变化。 3.预测结果错误风险高。大数据被各个行业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通过量化的数据分析来预测事情未来发展趋势、人们的行为趋向,由此使数据运用者更合理地配置资源以达到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数据体量增大会使有价值的信息被其他信息包围,而新闻业需要的正是这些少量却关键的信息,在数据抓取技术还在不断完善的今天,媒体在其他数据干扰下做出的受众需求预测的错误风险是很大的。 二、新闻从业者忽视大数据弊端带来的危害 1.新闻生产者对数据的迷信造成事实要件残缺。大数据的三个特点为新闻生产者带来海量的新闻选题,多样性需求的全方位分析,新闻内容的快速分发与反馈信息的快速收集这三方面的便利。这很容易让新闻生产者过分享受它的便利而忽视社会接触环节。过度依靠数据来生产新闻是一种孤立、僵化的做法,是一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要求和新闻价值标准的行为。它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和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复杂性。尤其是牵涉到人的时候,人的复杂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是很难被完整地嵌套进某一个数据模型的。 我们用大数据预测人的行为的同时,新的情况在不断产生,因为社会的运动是永恒的。大数据的多样性会给我们掌握一切的错觉,但实际上我们只掌握了事实的一部分,而事实恰恰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温度”所在。 2.剥夺受众的能动性,产生真正的幻影公众。李普曼在《幻影公众》中认为,公众就像坐在戏院后排的聋哑观众,虽然能感到自己正在被周围发生的事情影响,但是却无法说出是什么力量在掌控这一切,也无法参与互动。他还说:“伟大的社会不仅需要公之于众的信息,还需要持续不断的信息公开。” 新闻媒体作为向公众提供决策依据的机构,真正的使命是向受众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而不是通过有目的的信息筛选来左右受众的行为。如果新闻媒体过度依赖大数据,不仅会使残缺事实要素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正确判断,还会使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成为阻碍数据预测事件的因素,因为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动。如果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当作社会进程的阻碍因素而被排斥,“温度”就无从谈起了。 三、坚持新闻“属人”特性,回归大数据“工具”属性 1.把人的问题还给人。新闻媒体要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媒”的根本作用——联结。联结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联结会产生情感、理解和创造。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在联结中了解人的真实感受与需求才是使用技术的正确动机。 技术是用来优化我们生存环境的,而不是给我们划定标准控制改变我们现实行为的。大数据技术再便捷,它终究是个为人所用的工具。对于新闻业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忽视事实,大数据会限制我们看问题的范围。数据需要协助,新闻业作为“皮肤”,依然需要记者、编辑这些有生命的人去感知、收集诸如肢体接触、语言暗示等不能被量化或准确量化的东西,也就是“厚数据”,并用它们来填补大数据带来的真实要件残缺。 2.利用大数据开创新的组织模式——无组织的组织。《无组织的组织传播》是克莱·舍基的经典作品,无组织的组织就是人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摆脱了交易成本对组织形成的限制,摆脱了职业、年龄、性别等组织划分标准,只因为某个或某些“共同点”就可以联结成一个没有组织规范但却拥有组织行动力的组织。大数据新闻既然可以分析用户行为趋向,就可以成为“人人”之间联结的工具。大数据新闻精准的分发为组织形成提供了“共同点”,人们对新闻内容的反馈过程也是和他人的交流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行为参与群体行动,由此产生新的数据可以供给大数据新闻机构再分析。这样既克服了大数据新闻剥夺受众参与公众生活的问题,也为大数据新闻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动态的数据支持。 新闻数据化的趋势不可逆,其中包含的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的矛盾在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问题,有“温度”的新闻是有“温度”的人基于对事实的亲身感知创造的。依靠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合理利用新型媒介工具来解决问题是新闻业也是融媒体环境下各个行业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胡泳,沈满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沃尔特·李普曼.幻影公众[M].林牧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罗阳旋.新闻业“大数据热”下的冷思考[J].视听,2018(10):160-161;[4]Tricia Wang.大数据离不开“厚数据”[DB/OL].36氪,2015-05-31/2019-04-03;[5]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