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领跑融媒,广播节目向精准服务要核心竞争力 |
范文 | 温淳 【摘 要】2008年,“全媒体”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媒体从业者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的概念。从2014年中央提出融合发展战略至今,媒体融合已进入到第五个年头。而今,媒体融合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全面,已经不仅等同于“新媒体”和“旧媒体”的简单相加,也不再是片面的“全媒体”。融媒体的核心在于“融”,即在传播的框架内各种传播形式和传播技术相互渗透和交融贯通,形成新的传播矩阵和传播力量,以达到传播共振的目的。广播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扩大自身影响力呢?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融媒时代,思维不能陈旧、僵化,更需要认识和巩固自身独特优势,使得广播的声音优势更明显,衍生出来的融媒体优势更多元。 【关键词】融媒? ?声音优势? ?精准服务 从相加到相融,从理念转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媒体融合正向“深水区”挺进,而如何围绕广播自有特色与优势,找到一条可复制、有成效的融合发展路径也成为整个广播行业突破自身局限、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融媒战略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到一线编播岗位逐步适应和吸收的过程。我们暂且不论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顶层设计问题,且谈融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如何提升内在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媒体的发展必然要顺应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当广播还在通过读盘机尝试用笨重的卡带播放声音节目时,谁也无法想象,手机APP也会成为广播传播全新载体。融媒体时代,要找到广播节目的内在核心竞争力,首先我们要充分认知广播媒体。认识自我,才能应对各种变化。 一、广播媒体的独特优势决定内在竞争力 应急反应和应急服务是广播的优势。如今,广播在多个领域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比如公共应急反应、互动娱乐等。特别是在应急突发事件面前,广播的特定优势更为明显。尽管网络的信息发布较为快速,但是真正实现现场报道和救援服务的,往往是广播媒体。网络传播更侧重于后方平台的大数据处理和编辑,缺少与前方现场人物、事件的呼应。 广播作为主流媒体,信息发布的来源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按照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一定有两个舆论场在互相争夺舆论阵地,一个是来自民间的舆论场,一个是发自政府部门的舆论场。如果权威发布缺失,谣言就会横行。广播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政府部门公共资源。相比于新媒体、自媒体,广播媒体更有直接接触权威部门的机会和时机,也必然会通过新闻报道发布最权威、最真实的信息,谣言不攻自破。 广播的最大魅力依旧是以声音为传播媒介。尽管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仍然保存着对美的声音的需求。到今天为止,央视新闻客户端、央广新闻客户端依然不定期推出朗诵图文专题,推送著名播音员、主持人朗诵的优秀作品。包括央广推出的中小学语文课文范读系列产品,这些都彰显了广播的巨大优势,听众对主持人声音的着迷,进而对广播节目的着迷,这都是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 今天,我们探讨全媒体融合,广播的这些优势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广播失去魅力了吗?“全媒体融合”成为媒体发展与竞争的热词,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融的是什么?“融”意味着“吞”吗?融就是媒体间的彼此吸收吗?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不管媒体间怎样融合,有一个根本是不变的,在我国现有的大众媒介管控境遇下,大众传媒必然区别于自媒体,这点一定要坚定。大众传媒有固有的属性和社会传播价值。融合不能取代大众传媒的社会引领和教育的功能。所以,无论怎样融合,广播媒体人始终要统一思想,融合是时代的契机,是机遇,但不能忽略大众传媒的本源。 二、精准服务是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广播媒体快速的资讯发布已经不再是优势,“拼快”已经不是广播融媒战略的主打思路,手机终端各种头条甚至是刷爆朋友圈的各种新鲜出炉的信息,让传统广播媒体再也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需要转变思路,广播的快速不单是体现新闻资讯上,更多要向服务倾斜。利用广泛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快速提供服务信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迅速的服务支持,这是硬道理。 这样,就有了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媒体优势发展的新思路——精准服务。当然,对于所有媒体的优势来说,独家和权威话语权依然是广播媒体不变的优势,此外,对于地方广播媒体来说,资讯和服务本地化更是需要坚守的绝对优势,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本地媒体对本地故事、文化的挖掘还远远没有达到群众期待的水平,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另外,广播传统优势声音媒介的特殊属性也没有被打破,广播人依然可以打造本地化声音产品为本地文化发展服务。很多人认为,广播到了可视化传播的时代,甚至有人批评这种声音,他们机械地认为把广播主持人推到声音前,让节目主持人、节目样态可视化本身是对广播的摧残,消除了广播的神秘。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我们所说的广播可视化传播,当然不是狭隘地指主持人节目的可视化,更多的是节目内容碎片化后通过可视化的传播达到精准对位的效果。可视化的形式有很多,比如信息转化为动画达到可视效果,来源于生活的视频作为广播作品的补充画面,达到可视化效果。也就是说,视频和图片只是广播的辅助展示传播,并不是传播的主体,广播的声音依然在通过APP等新兴媒体终端传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蜻蜓、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依然有很多受欢迎的、点击率非常高的广播声音产品了。由此可见,广播的可视化并没有让广播产品的声音特质消失,恰恰使声音更具有想象力和影响力。就好比孩子们喜欢的有声读物,看到的是动画片,听到的是艺术化的配音效果,你很难说声音的魅力被消减了,而是声音通过动画片和有声读物的载体被放大了,可延展的触角更多了。因此,全媒体融合中,绝对不能以牺牲广播的声音特质为代价而盲目追求图片和视频效果。 广播人要转变节目生产思维,将受众需求思维根植内心。全媒体融合中,广播人打磨制造产品的思路要向精准服务转变。广播受众的黏性就体现在媒体的服务功能。广播媒体对新闻资讯的整合发布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在内容上,融媒过程中就要将受众精准分析和拆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做到产品的精准打包投放。这对于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在服务中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从而增加媒体的影响力,进而牢牢吸引受众,这是需要研究的课题。融媒中央厨房的作用,最终是生产出符合不同人群口味的信息菜肴,并提供相应的精准服务。在编辑制作时,要变“我为你传播的思维”为“我为你服务”的理念。每一家媒体广播频率各自都有精准的定位,同一个信息源如何编辑出各自频率受众需要被服务的信息产品,这就需要全媒体“中央厨房中央处理器”选取恰当角度对信息源进行再加工、再提取、再包装。把中央厨房的每一位融媒记者培养成受众所需要的多面手编辑是发展趋势,可尝试抽调精英力量组建中央厨房,也就是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核心编辑团队和记者团队,统一策划,统一行动,获取信息源后统一编辑处理,而后生产出的全媒体产品推向各频率,最终实现受众需求服务的精准对位。 三、节目主持人个性化是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广播从业者,不能显现疲态,而是要从现实出发,研究受众的需求,争抢受众的关注度、吸引力。广播是有温度的媒体,这种温度体现在广播内容上,体现在广播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上。如何让广播的主持人去体现这样的温度呢?这就需要广播节目主持人从个性化传播上多研究、多思考。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关于虚拟主持人能否取代真人主持人的争论始终在进行。这实际归根到底是主持人如何去功能化的问题。虚拟主持人与真人主持人重叠最多的特性就是功能化。虚拟主持人的功能化程度從某种意义上说要优于真人主持人,对节目功能、程序的实现要更精准,但是依然无法取代人的个性化特色。人的声音、情感、节奏的变化始终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很多优秀的广播节目,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主持人,主持人成了节目的王牌,是节目长期经久不衰的主心骨,究其原因就是主持人本身的魅力和个性化的语言特色,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无论广播节目融媒如何创新和发展,让受众产生黏性的,除了精准服务外,主持人便是又一个制胜法宝。因此,任何时候,广播节目都要挖掘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鲜明正确政治立场,特色化、个性化的节目主持人。 综上所述,融媒时代,广播节目在想办法融媒的同时,显然不能忽略寻找核心竞争力的脚步。缺少核心竞争力,再多的融媒手段和触角即便到达,也不会有好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道理很简单,好的东西做广告就是扩大品牌效应,赢得更多的商机;劣质的东西做广告就是自砸招牌。融媒时代,我们呼唤更多的优秀广播节目在多平台上线,这才是硬道理。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