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族地区传播实践中的“场域”问题研究
范文

    林晓华 邱艳萍

    在传播效度的研究上,少数民族地区是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场域。在这个区域,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与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交织,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场域”。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场域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①在民族地区,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场域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让少数民族群众熟悉的、乐意接受的传播场域环境。

    2015年7月,调研组在全国主要少数民族地区发放问卷480份,进行了主题为“民族地区居民对‘美丽中国理念感知度的媒介调查”。“美丽中国”这一理念作为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从长远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近期看,由于雾霾天数创纪录,治理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议题和公众议题。这就使得“美丽中国”这一执政理念的针对性和现实紧迫感更为强烈。

    据此,本次调研目的设计为:一、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进行传播的,因此本调查首先对当前民族地区媒体传播的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二、在民族地区,如何提升“美丽中国”理念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在设计调查方案时,注意点面结合。调查既面向全国11个主要的少数民族省、自治区发放问卷,实现面上的覆盖,又设立了4个少数民族重点调查区域,分别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重点调研朝鲜族,投放问卷70份)、贵州省铜仁地区(重点调研土家族,投放问卷50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重点调研白族,投放问卷50份)和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重点调研彝族,投放问卷50份)。本次调查在民族地区的城市、郊区、农村都投放了问卷,以求全面了解民族地区的城市居民、城郊居民、农村居民对于“美丽中国”理念的感知程度。

    一、当前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从媒体使用频率看:电视依然是民族地区最强势的媒体;网络使用发展迅猛,成为民族地区的第二大媒体。

    首先,在受访的450户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中,电视机拥有率为100%,电视完全普及。“每天看电视”和“经常看电视”有328人,占比72.8%,电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体。

    其次,超五成的少数民族群众经常上网,网络使用跃居第二。本次调查,在民族地区的城市、郊区、农村都投放了问卷。由于城市和郊区居民拥有电脑的较多,所以拥有电脑的整体比例较高(56.8%),“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有246人,占比54.6%。网络发展趋势快速,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的第二大媒体。

    第三,两成少数民族群众经常看报纸。“每天看”和“经常看”的有92人,占比20.4%。最后,广播萎缩严重,受众不到一成。“每天听”和“经常听”的共计有34人,占比7.5%。

    (二)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有重大影响

    四成的少数民族群众认为,电视对自己的思想观念有较大影响。这个比例仅次于传统的家庭、朋友等强势影响因素:家庭(290人选择,占比64.4%);朋友(266人选择,占比59.1%);工作环境(234人选择,占比52%);学校(204人选择,占比45.3%)。

    若单与其他媒体比较,电视又是对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影响最大的媒体。选择网络对思想观念“影响最大”“ 影响较大”的有132人,占29.3%;选择报纸对思想观念“影响最大”“影响较大”的有38人,占9.5%;选择广播对思想观念“影响最大”“影响较大”的有14人,占3.1%。(如图表一)

    由此可以做如下小结:

    1.充分利用电视的影响力,加强民族地区主流意识传播。大众传媒是传递国家主流意识的重要工具,从调查数据看,少数民族群众对电视使用频度很高,主要以收看电视剧或综艺娱乐节目为主,而收看新闻则居于次席。因此,在制作电视节目时,应多考虑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关联性、有用性,从而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效率。

    2.网络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第二大媒体,应引起足够重视。从前面数据可以看出,有五成多的少数民族群众经常上网(54.6%);与之相对,近五成的受众(210人,占46.6%)认为,网络(新华网、人民网等官网)发布的信息可以信任。综合来看,网络媒体已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经常使用的第二多媒体,其信任度也跃居第二。

    3.报刊使用处于下滑趋势中。报刊使用频率仅为两成左右,但是报刊的信任度达到了四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调查发现,报刊阅读处于下滑的原因有三:一是强势媒介电视、网络的挤压,使印刷媒介在民族地区生存空间较小。二是订阅或购买报纸、杂志、书籍,与看电视、上网比较,不是很方便。三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不识汉字,阅读起来有困难。但是,报刊的信任度不低,应是传统媒体时代报刊积累了较强的公信力形成的。广播则处于严重萎缩态势。

    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处于单向传播状态

    从国家的战略层面看,大众传播是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本次调查以“美丽中国”为测量对象,“美丽中国”作为当前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作为引领未来中国走向和发展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在民族地区的首要问题是为少数民族群众广泛知晓、接受。对党和政府重要执政理念的感知效果如何,是凸显民族地区信息传播流通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从调查数据看,大众传媒是传播“美丽中国”理念的主要平台,从电视、网络、手机、报纸了解到“美丽中国”理念的总值相加,占91.6%,九成受访者从媒体上了解到“美丽中国”理念。但若从民族地区“美丽中国”感知程度的细分数据来看,结果并不乐观。四成多的受访者不关心“美丽中国”理念,三成多的受访者知道一点,但了解程度很有限,有两成半的受访者比较了解“美丽中国”的理念。(如图表二)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众传媒是传播“美丽中国”理念的主要平台。对于“美丽中国”理念,大多数人一知半解,四成多受访者不了解,也不关心“美丽中国”理念。

    由此可见,“美丽中国”理念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已经有了广度,但是缺乏深度。据调查员了解,个中原因大致有二:首先,主流意识传播目前处于单向传播状态,未能有效接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场域”,并形成互动。其次, “美丽中国”作为一种理念,较为抽象,大众传媒又未能做好“转译”工作,导致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关注度不高。

    三、转译成为提升传播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上一节数据可以看出,主流意识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单向传播状态,未能有效接入民族地区的传播场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和生产如何”与“地方性知识”结合,实现信息知识的转译,最终达成与地方和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就成为重点。”②本部分将“美丽中国”的理念具体化为环境保护、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信息化8个方面的指标,设计为13个问题。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美丽中国”理念在经过转译之后,受访者对相关问题的回应兴趣明显上升。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保护环境“非常重要”的人最多,占比85.7%,高居第一位,出乎我们的意料。在第一部分的调查数据中,近一半的人(44%)不关心“美丽中国”理念,但是本节将问题具体化为“保护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之后,却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这说明,少数民族群众不是不关注“美丽中国”理念,问题是在传播中是否能将抽象的理念进行转译,即将其具体化,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

    其它排名二至五,受访者关注度高的问题依次为:医疗、官风、社保、教育。这些都是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关联最密切的问题。(如下表)

    四、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调查

    以上主要了解面上的情况,本部分则对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情况进行点上的考察,力图做到点面结合。在延边共3名调查员,发放问卷70份。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隔图们江相望,总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4。以下为调查数据:

    七成延边朝鲜族群众对“美丽中国”理念有了解,包括“很了解”“较了解”“了解一点”,合计74.6%。这表明延边地区大众传媒在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很了解”与“较了解”的仅占三成(30.9%)。

    虽然对“美丽中国”理念有了解的人占到总人数的74.6%,但是在关心程度上“不怎么关心的人”和“与我无关”的人占到了38.9%。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七成多的了解率,却又有近四成的不关心呢?

    通过调查员的走访了解,“美丽中国”理念在延边的传播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民族传统文化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一,延边地处边疆,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网络、移动端等新兴媒介还没有在延边大范围推广开来,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仍以传统媒体为主。其二,延边作为朝鲜族聚集区,自身的民族文化对其大众传媒传播效果也有影响。民族习惯使然,人们习惯于使用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的传播媒介。现行的新媒体平台基本以汉语传播为主,少数民族语言传播建设力度小,这也是新媒体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难以推广的一个障碍。最后,较多受访者认为媒体不够“接地气”。延边的大众传媒过分注重宣传,忽视了贴近性和服务性。

    结论:转译并有效接入民族地区的传播“场域”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民族地区的传播“场域”现状喜忧并存。

    (一)把民生工程作为办媒体的指导思想

    调查数据说明,在民族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对于重要的政策和执政理念仅仅照本宣科,对民生问题关注不够,不能取得满意的传播效果。从第二部分的调查数据来看,近一半的少数民族群众不关心“美丽中国”理念,但是在同一个传播“场域”,面对同样的调查对象,第二节将问题具体化为“保护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之后,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这说明,少数民族群众不是不关注“美丽中国”理念,问题是大众传播在进行宣传时,能否将抽象的理念转译,即具体化并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

    重视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才能有效接入民族地区的传播“场域”。民族地区的大众传播应准确把握“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这些解决人民实际生活问题的民生报道,作为办媒体的指导思想,才能切实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二)提升民族地区电视的传播力

    电视依然是少数民族地区最强势的媒体。本次调查员反映,部分民族地区居民由于语言不通,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成问题。由此,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地区的电视双语传播。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传播是事关民族身份认知,也是实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要多推出好的民族题材电视作品,提升民族地区电视媒体的传播力。从第一部分的调查结果来看,电视在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电视能否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所接受、认同,是考量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三)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在民族地区的传播

    民族地区要着力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但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盲目和无序又对新形势下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民族地区要着力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为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提供更多的平台和空间。

    注释:

    ①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尔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136

    ② 孙信茹、杨星星.媒介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村民传播实践与赋权,《现代传播》2012 ( 3)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重大项目培育项目“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深层模式探究与理论体系建构”成果,项目编号:13SZD08)

    作者简介:林晓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邱艳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孟凌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