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论新闻故事化和文学意境的相辅相成
范文

    赵曦

    【内容提要】媒体高度融合发展的时代,需要让新闻提质增效。新闻故事化和文学意境的相辅相成,是增强可读性的一个途径。笔者试将其方法路径总结为会读新闻、把新闻读会、感悟新闻背后内涵等几个层面的逐层递进。新闻故事化包括会读新闻和读会新闻两个层面。会读新闻是初级阶段;把新闻读会是新闻写作第二层面;感悟新闻是新闻的第三层面,用文学的美感润泽新闻故事,让读者获取信息的同时享受愉悦感,使新闻故事化与文学意境相融合,达到延伸新闻传播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闻三重境 新闻故事化 文学意境

    一、新闻故事化三重境之一——会读新闻

    会读新闻,对于初写新闻者而言,首先要多读。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读好新闻,会读新闻,并读出味道。

    会读是新闻写作的第一个阶段,实景事实的再现表述,即用直白的语言表述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故事。

    最好的老师是模仿,即参考范文,从中体味读新闻的意义所在。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就是一则最简明的事件新闻。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个阶段,新闻重叙事,并不可误入言论抒情范围。比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会读新闻,首先从报纸上很多的消息源中选择哪些是有价值的新闻。《参考消息》有一篇文章是《中国再成为全球气候峰会的焦点》,试分析,从文章表面获取的信息是,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中国将面临着艰巨的减排任务。从现象到本质,一步步深入,透露出今后环保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内蒙古旅游牵手京津冀,打造旅游区域大格局》这篇新闻写的是京津冀蒙四地旅游部门签署旅游战略协议,共同构建旅游合作平台这件事,透过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线路沿四省市区有1000公里的“千里草原大道”,这条旅游大道是以草原文化、契丹文化、皇家文化为灵魂的文化旅游大道,以草原生态、文化风情、地质奇观、休闲养生为架构的观光旅游大道。由此透露出来的新闻就是当地要依托自然资源、文化历史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这则新闻背后则包涵了地区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文章所要展示的是深层次蕴含的内容。

    二、新闻故事化三重境之二——读会新闻

    读会新闻是新闻写作第二层面。进入写作状态,凡事要从简单开始。从消息起步,是基础,也是基本功。《参考消息》中有各种消息写作方法。新闻要素齐全,才能称之为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

    那么,我们要如何将新闻写好?这是重要的一件事。任何一篇文章,言之无物,行之不远;文辞不美,也将影响它的传播力。新闻亦然。

    一篇新闻中要有新闻点。新闻点是什么,就是吸引读者的闪光点,大家都想看的东西,就是我们新闻故事中所说的悬念,曲折性。平时,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有的人讲得好,绘声绘色,吸引人,有的人敘述平平,没有把该突出的内容突出出来,具体展开的亮点没有浓墨重彩,达不到打动人心的目的。

    写好一篇新闻,需要故事,需要细节,更需要把一篇新闻放在当下,结合当地的背景,反映当时的风貌,展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从细节故事中找新闻的一个例子。

    《陕西日报》刊发的《几件小事看西安》:“找杯子的人又来了”:9月23日中午,我来到西安城墙东南角太乙路上的“回坊楼牛羊肉泡馍馆”,刚进门,老板娘就高兴地说:“找杯子的人又来了。”真有无巧不成书的事。还是去年的事了,国庆节期间,我第一次来西安,就在这家泡馍馆吃饭,落下了喝水杯,隔了半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找,一进去,店家就热心地说:“找杯子的人来了,就在柜台里面,自己取去。”

    一年过去了,这次我来陕报学习,巧得很,这家泡馍馆就在报社的隔壁。没想到一进门就被老板娘认出来了。西安人的纯朴真让我感动不已。

    “不买也没关系”:9月23日早晨,西安城微雨蒙蒙。离宾馆不远处,是一家西安小吃店。10平方米大小的店铺,货架上摆放着核桃、狗头枣、茶叶、秦椒、柿子饼、臊子面、油茶粉、龙须酥、西凤酒等陕西特产。守店的是一位年轻女子,见到客人,她微笑着站起来用陕西普通话介绍:“这都是陕西的特产,看看吧。”女子拿起一袋红珍珠枣笑着说:“这个枣我们做活动,39元一斤,尝一尝,不买也没关系。”她一边介绍一边递过来一小袋让我品尝。我咬一口,薄薄的皮,红红的瓤,满口清冽甘甜的枣香味。我买了一袋,带给朋友分享,大家啧啧称赞,说味美价廉。

    “修手机的时候”:同事包荭的手机坏了,找一家店铺修理。店家说,修理费100元。同事一边等一边跟店家聊天,聊着也熟悉了,给钱时店家似乎略显羞涩。不知是因为修理费要多了,还是因为聊天的时候觉得已经熟悉了,收钱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这种羞涩让人值得珍惜,商家也这么可爱。

    晚饭后,我们相约几人,漫步在西安古城,走在大街上,随便问条路,西安人都会详细地告知如何走,坐几路车,甚至有的人还会送上一程。类似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

    又见西安,总有说不出的感情在心中涌动。

    3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外地人在西安的见闻,从小处着眼,展示西安人的精神风貌。文章语言淳朴,没有抒情,用3件小事串联起来,立体化展示了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也说明了文如人,贵在真诚,也就是具有真情实感。

    其次,就是新闻素材的选取,要注意详略得当,取舍恰当。比如,新闻中叙事结构的摆布,以及运用语言的艺术性。《内蒙古日报》刊发的《气势磅礴的华丽转型——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综述》,是从品牌引领、精品带动、全域旅游和四季旅游带动转型升级;分类推进,融合发展,“旅游+”拓宽发展新空间;依托文化,提升品质,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3个方面逐层递进,深入阐述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路径和成果。直接看就是展示内蒙古旅游业的亮点工作,其实是深层次展示内蒙古旅游业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全区各级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意味着下一步,旅游业在内蒙古将有大行动、大举措,旨在提高旅游业向高端水平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新闻故事化三重境之三——感悟新闻

    感悟新闻是新闻写作的第三层面,也是新闻第三重境界,是从新闻思考的层面,把新闻背后隐藏起来的内涵“感悟”出来,新闻故事与文学之美感融汇。

    感悟新闻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新闻积淀的展示。路径就是反复实践和练习,并不停思考研究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首先,记者需要有大胸襟,有社会责任感,有放眼世界的认知,能够树立做新闻的大视角,具备奠定大格局的素质。

    其次,需要谋篇布局,精心采写,字斟句酌,每一个步骤都不可忽略。记者要具备扎实的文史哲社会知识等,文字功底过关,素质过硬。

    第三,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用开阔的新闻视角认识新闻事件。

    第四,对于创新性的东西不要过早下结论,不要轻易下判断,不要割裂看新闻。看一个事件一种现象,要多方位多视角分析问题。以新华社记者冯森龄的《陕北有煤海》为例,这篇消息是从最初的近1万字压缩到1000多字,现象层面就有村庄、煤场、煤层地貌作了描写,分析层面有政府、专家、国际界看法等。视野开阔,信息量丰富,文章有立体感。

    参考文献:

    [1]何纯.新闻叙事学[M].岳麓书社,2006.

    [2]东方美(讲)、黄振华(笔记).东方美作品系列:人生哲学讲义[M].中华书局,2013.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王洪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