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特征分析
范文 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和崇拜是各民族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普遍具有的特征,这本质上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导致的,上古先民无法科学地认识大自然中譬如雷电风雨等现象,有感于其巨大的威力而心存恐惧和敬畏,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对于超自然力量的群体性崇拜长期以来逐渐演化为系统的祭祀机制,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决定了祭祀文化是各民族在上古阶段社会生活整体文化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正是此意。整体而言,以商周为主的上古时期处于我国民族与国家发展的重要階段,包括政治制度、民族文化都处于成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我国上古阶段的祭祀文化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对于我国主流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质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当下学术界值得重点研究和剖析的命题。
自上世纪以来,学界对于上古历史阶段和上古的祭祀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在一系列基本命题的研究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最近几年常玉芝的作品《商代宗教祭祀》立足商代甲骨文文献分析,对上古商代的祭祀进行了系统性的剖析和梳理,而葛兆光老师的《中国思想史》中的第二册也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是我们持续优化专题研究的基础。而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中国上古祭祀文化(第二版)》一书是一本质地优良、卓尔不群的作品,作品自出版以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好评,笔者以下行文将立足《中国上古祭祀文化(第二版)》一书,重点阐述和探讨上古祭祀文化所具有的特征。
《中国上古祭祀文化(第二版)》一书是2007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专业研究著作,该作品是作为历史文化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而编排出版的。其作者傅亚庶作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历史与文化相关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深耕历史文献、校对古典资料层面上有重要成绩,出版过《春秋公羊传释读》《通玄真经释读》《三曹诗文全集译注》等著作,是当下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者。而《中国上古祭祀文化(第二版)》一书作为傅亚庶老师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是其多年专题研究的汇集和结晶,几易其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众所周知,上古是对我国文化尚处于酝酿历史时期的简单统称,距今年代久远,是文明开化和思想启蒙的重要历史阶段,同时研究过程中可以参考和解读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又十分有限,一定意义上处于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状态,这为上古时代历史和祭祀文化的研究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相关的研究和梳理工作要从点点滴滴的有限资料中持续推进,也必然要求研究者在历史素养、文字学以及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诸多层面上有较为精深的研究。
整体而言,该书作为专门立足商周历史时期祭祀文化研究的历史文化类著作,可以用“博大精深、见解独到”八字概括,作品以文化这一视角为主线和突破口,综合运用了上古历史、考古、文化人类学以及古代神话、宗教哲学诸多学科的研究材料和文献处理方式,在大量民俗民风实地调查资料、上古神话传说以及考古文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是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该书紧密围绕商周时期的祭祀文化这一主题,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和探究了商周历史时期的祭祀制度,包括祭祀的对象即庙制、相应的祭祀礼仪以及祭祀主体——巫这一职业等全方位、多层面的内容,同时也对独特祭祀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工作,相对意义上是对商周祭祀文化全景式的展现,对于我们了解商周祭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进行进一步学术研究工作的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夏朝的祭祀文化由于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欠缺,实际上无从谈起,而商代是一个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的时期,这已经是大众意义上的所谓共识了,商朝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对于鬼神的崇拜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国家大事基本都要依赖于甲骨卜辞的所谓“天断”,通过规模宏大、规制严密的祭祀机制实现与超自然力量的交流,祈求神灵的指点和护佑;而一定意义上周代在创新的基础上部分接受了商代的祭祀文化,在礼乐文化空前发达的周代同样具有系统的祭祀机制,这在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秩序、保障国家的繁荣稳定层面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到,祭祀文化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突破口,实际上自民国以来,商周时期的祭祀文化研究就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如傅斯年、王国维等一批民国学者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对于商周祭祀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工作。而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商周祭祀文化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如郭沫若、翦伯赞等人,他们共同开创了商周祭祀文化研究的新天地,也为当下的专题研究开辟了道路,基本的研究路径和叙述方式被建构起来,一大批相应的专著和专题论文持续涌现,而傅亚庶老师的《中国上古祭祀文化(第二版)》一书就是在新时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积极完善相应研究模式的重量级作品,既体现了前人研究的基本成果,同时也彰显了作品本身较为独特的研究方式和叙述视角。
该书从整体上分为四个板块进行系统阐述和探究,进而又分为十三章的内容。在第一个篇章即“商周以前的早期祭祀”板块中,作者将叙述的视角放在了本作品的核心(商周)之前,以期达到知识体系层面中上下贯通的目的,也照顾到了祭祀文化的时代延续性,在这一板块的内容中作者系统阐述了祭祀文化的起源问题,从文化发生学的层面上进行了系统剖析,同时对于重要的几个上古崇拜类型做了系统的专题研究,如自然神崇拜、祖先神崇拜以及生殖神崇拜等,立足历史材料、神话传说,深刻挖掘上古先民的精神世界,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也基本涵盖了当下认知范围中的所有上古崇拜类型。第二篇“商周时期的祀典与祭祀礼仪”则进入到了本著作的核心区域,重点阐述了商周时期的社祀、庙制以及祭祀礼仪等命题,梳理了商周时期上自天子下至大夫的庙制系统,同时从时间的角度阐述了诸如四时之祭(祠褕尝烝)、年终之祭(蜡祭)、数年之祭(禘袷)等命题,材料充实,叙述详尽,使我们对商周时期的祀典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同时这一部分对于商周时期的祭祀礼仪进行了剖析,涉及了宗庙中的祭祖礼仪、丧葬中的祭祀礼仪、军旅中的祭祀礼仪等系统内容,使我们对于不同领域的祭祀有了概括性的了解。第三篇为“祭祀的运行与操作”,实际上从动态的角度对商周祭祀文化进行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在具体操作和运行层面上的祭祀机制。这一板块一开始作者便抓住了祭祀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人员即所谓的神职人员与司祭祀官这一主体,叙述了巫的起源及其发展以及巫的基本职掌、巫的持续分化等命题,同时涉及了“祭祀中的牺牲及诸品物”这一命题,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具有动态变化的祭祀文化图景。
而实际上我们看到该书的第四篇是一个一定意义上带有结语性质的篇章安排,涉及的具体内容也较为分散和多元,这一板块共分为三个小节,整体上叙述了商周历史时期的祭祀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形态之间的联系,作者主要通过对上古舞蹈、文学作品以及绘画三方面历史资料的梳理及挖掘以最终展示蕴含在其中的祭祀文化因素,同时也很好地践行了文史互证等研究方法。在第一节的内容中,作者着重立足商周时期的重要舞蹈形式即《万舞》《肆夏》《八风》《九歌》等,重点剖析蕴含在乐舞形式中的祭祀文化特征,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因为实际上商周时期的舞蹈主要是在祭祀场合中进行表演,具有较为强烈的宗教性质,其中必然可以窥见商周时期的祭祀文化。而在第二节内容中作者关注了文学作品中以诗歌为主要形式的祭祀文化,重点选取了《诗经》中的祭歌和《楚辞》中的《九歌》进行阐述,通过文本资料分析了祭祀文化的基本特征。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将叙述的视角定位在商周时期的绘画作品中,通过选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部分带有明显宗教因素的绘画作品进行系统阐述,这也是对于绘画这种一手宝贵资料的具体利用,从实际的研究文本成果来看,最终的效果是理想的,既丰富了作品的叙述范围,同时也使得整个叙述和探究有了明显扎实和厚度的特征,这有利于读者较为真切地感知商周时期的祭祀文化特征。
我国的祭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深刻挖掘并积极剖析各个时期的祭祀文化特征,是当下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也是新时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民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商周时期作为我们古代奴隶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古典文化形成和酝酿的关键时期,对于春秋战国以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商周时期的祭祀文化是重要的命题。而在这方面,傅亚庶老师的《中国上古祭祀文化(第二版)》一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该书立足考古、文学诸多领域的详实材料,系统梳理了商周时期祭祀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部研究扎实、叙述科学的学术著作,值得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参考和学习。
(本文为2017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黄帝祭祖文化中的艺术性问题研究”,编号91302170001)
(王鹃/硕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