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如何擦亮“文章之眼”
范文 李胜基
众所周知,标题(也称题目)是“文章之眼”,拟好文章的标题,能够直接帮助作者找准撰写文章的切入点,更能引领读者带着兴趣整体阅读,能促使宣传报道更富实效。作为媒体工作者,到底如何才能擦亮“文章之眼”,撰写出读者叫好的佳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了解报道对象和撰写内容
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大量的信息不可遏制地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想不接受都难,可往往都不是全面而精准的。举个例子来说,今年二月末,人民网、新华网、新京报等大媒体都在转载一篇题为“全国组织部门专项审核干部档案”的文章,内容大致是:“根据全国统一安排,各级组织部门正在对干部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核,各级别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档案均将纳入审核范围,明确将干部的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家庭主要成员等作为审核重点。”《共产党员》杂志第四期下半月也转载刊发此文。在即将付印的时候,执行主编将标题中的“部门”二字改成“系统”,更加准确地表明消息的主角,也就是报道的对象,并不是大家常听常说的中组部,而是中央、省、市、区、县等各级组织部门。
许多编辑记者习惯于先写文章,后拟标题。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从所写内容中提炼出标题,或者直接使用文章中的一句话。也有的编辑记者习惯在全面了解事件来龙去脉或人物的大量事迹之后,根据核心要义再拟出题目。不管是先拟还是后拟,都是基于全面准确了解撰写内容的,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就会导致作者在撰写过程中边写边改,题目随着内容的充实丰盈而不断变化,只能是事倍功半,浪费时间不说,这篇文章的质量高低也可想而知了。因此,拟好题目看似就是几个字的“小事儿”,实际上却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大事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准确把握文章的六个要素
作为媒体工作者都知道,新闻具有六个要素(5W+H),即:何事(What)、何人(Who)、何地(Where)、何时(When)、为何(Why)和如何(How)。这六个要素是新闻传播的事实最起码、最简单的存在形式,是新闻事实让读者可读、可知、可信的最基本的条件。
笔者认为,尽可能地使用最短、最生动、最贴近读者阅读水平的词语,尽可能地准确概括文章内容,尽可能地反映更多要素的标题,一定是受读者欢迎的标题。
无“事”不成题,“何事”要素明显居于标题的中心地位;但“事在人为”,“何人”要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语,尤其不可小视。如果抓不住“何人”,而且抓不准“何人”,则标题还会产生歧义。举个例子来说,《共产党员》杂志刊登过一位“辽宁好人”的先进事迹,她是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旺清门镇旺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安香淑。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村里几十位“空巢老人”,待他们如亲生父母,老人们也视她为己出,把她当成亲女儿。一些媒体纷纷以“村支书十几年看护空巢老人”为题报道过她的感人事迹。而《共产党员》杂志最终确定了“空巢老人的好闺女”这一题目,既让读者对她的特殊身份一目了然,抓住了读者的“眼”,又介绍了她那突出的光辉事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再来说说“何时”“何地”“如何”“何因”。很明显,这些要素在标题中的“地位”或必要性,往往不及“何事”和“何人”这两个要素。受标题字数的限制,通常还会考虑“标题说太细了导致读者读题不读文”这一后果,这四个因素往往在时效性比较强的新闻标题中会被使用,因为这种标题表述是社会大众的集体性关注,符合这一关注才具有新闻性。
作为标题,字号一般较大,字体一般较粗较醒目,对于一些报道内容来说,很多读者可能并不关心,通过醒目的标题不仅能高度概括其内容,还能帮助读者进行阅读筛选。举个例子,“沈四高速10日起封闭可走102国道”这个标题就很直接、全面、准确地表述了报道内容,对于很多不开车,或是开车也不上高速的朋友来说,这个标题就是为他们节省了阅读时间:“详细内容不看也罢!”对于必经此路的“当事司机”而言,这个标题提醒他们需要详细阅读,并熟记心头:“这对俺们太有用了!”
三、贴近生活的标题就是好
一篇文章的标题直接反映出作者的“三观”和创作水平、业务素质。一个好标题、一个给读者留下极深印象的标题,往往是贴近生活而又不落入低俗,从实际出发决不飘飘然的。
笔者认为,如果考虑标题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等因素的话,纪实性的新闻标题应是精确简练的,而通讯题材的稿件则应该“滑而不腻”,更多考虑从实际出发的生动性,以达到读者读罢仍能不停回味,甚至能朗朗上口的效果。举个例子,《共产党员》杂志第三期下半月版特别策划栏目,详细报道了全省村级组织建设的情况。组织部提供的原始稿件,使用了“突出政治功能 夯实服务基础——辽宁省强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这一标题。单从字面上来看,标题字数过多,内容宽泛,站位较高,阅读率相信不会高到哪里去。于是,编辑在定稿时,将标题改成一句歌词——我们都有一个“家”,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新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其实就是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学习办事、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幸福家”。
作为一篇文章的“眼睛”,作为首入读者眼帘的重要组件,标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好比是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因此,抓住读者的心,擦亮文章的“眼”,留好第一印象,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拟好标题,就必须贴近实际生活,用百姓的语言,用读者能产生共鸣的语言,拟出一个“不高、不大、不全”但“贴切、易懂、经典”的标题来。
四、下足功夫方能厚积薄发
有人会问:“说了这么多,那怎样才能拟好标题呢?”笔者认为,拟好标题和写好文章一样,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锻炼中积累经验、在学习中形成风格、在生活中提炼精粹的过程。
首先,要做学习方面的“苦行僧”。在当今时代,多媒体的出现使人们挣脱了书桌,离开了书房,轻松享受学习的乐趣。拟好标题,更是对编辑记者知识储备的考验,这要求他的词库中具备大量鲜活的字词,要求他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储备,才能在拟定标题的时候选择出“含金量极高”的词汇。
其次,要深入基层当好“有心人”。在采访过程中,群众的语言对于记者撰稿、拟题十分宝贵,他们接受采访所说的话,往往都是带着强烈的感情传递着自己的心情与诉求,所以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寻找闪光的碎片,筛选、重组后的标题不仅反映事件本身,其中肯定还饱含浓浓的感情。如果在标题中直接使用被采访者的话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的标题能够直接表明全文的褒扬或批评立场,让与之有相同感受的读者大呼畅快。
再次,要敢于做时代的“录音机”。媒体工作者当然有自己要严格遵循的操守,特别是要时刻遵守宣传纪律、宣传规矩和宣传规定。但是许多人过分严谨,在遣词造句上生怕出现一丁点非议,于是宁肯牺牲文章质量,拟出索然无味的空洞模糊的标题,本应反映百姓呼声却似是而非,本应传递正能量却毫无生气,丝毫不敢反映真实情况、只会咋咋呼呼嘴上跑火车的编辑记者还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好时代的“录音机”,做好党的喉舌,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诉求,传递正能量,提高全民素质,媒体人责无旁贷,不仅要做,还要做好。而这一切,都需要下足功夫厚积薄发,都要从文章的“眼睛”——标题开始做起!
(作者单位:辽宁党刊集团共产党员杂志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