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现场新闻的发现与采写
范文

     格格

    众所周知,现如今新闻越来越重视可读性和新鲜度。要完成一篇活灵活现的好稿件,需要记者时刻具备“全方位”的观察力和体会力。这就是笔者要说的现场新闻的采写能力。

    现场新闻基本特征是:现场、短、新闻。其具体要求是:现场感强;稿件短而精;新闻价值高。表现在宣传价值、信息价值、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那么,记者如何去发现现场新闻?

    用好“五官”。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但为什么有的记者写出来的稿件是鲜活的,而有的记者写出来的稿件就是干巴巴的呢?这考验的是记者的敏感度,看记者的感情够不够细腻,看记者的实战经验够不够丰富。

    说起“五官”,记者在采访稿件时,眼睛、耳朵、鼻子和嘴要分别成为“新闻眼”、“新闻耳”、“新闻鼻”、“新闻嘴”,当然身体也不能偷懒。采写现场,是非常辛苦的采访活动。由于这个缘故,一些记者虽然身体到了现场,心却未到现场。也就是说,记者没有充分发挥好“五官”的作用。比如,报纸上经常出现的那种对话式的“挂牌”现场新闻,稿件过于机械化,没有感情色彩。所以说,用好“五官”还原现场,才是写现场新闻的关键。

    那么如何还原现场?

    在还原现场时,不能把“五官”采集的素材全部写出来,那是工作材料,不能直接作为现场新闻。要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对“五官”采集到的素材精心筛选,再对现场进行还原。描写是现场还原的重要技巧。一篇好的现场新闻,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知效应。这就需要记者在理清新闻事件的同时迅速作出判断,把与主题不相关的部分全部去掉,留下最能说明问题的叙述和细节描述,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生动描写,准确鲜明地反映新闻事实,这样才可能使现场新闻真正短起来、活起来。

    成功的现场新闻,主要在于记者对典型细节的出色抓取。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达到新闻所需要的现场效果。下面说说笔者自己采写现场新闻的两个小窍门。

    一、无声无息地步入现场

    现在,报纸上看到的有些现场新闻作品中,记者入场往往是以下两种格式:当记者驱车来到哪儿哪儿时……或"XX高兴地告诉记者……”第一种开头过于平白俗套。记者没有动心思,更谈不上抓细节,稿件一开头就败了阵。第二种开头过于机械化。虽然有人物交流谈话,但这不是现场描写。这样的开场显得乏味,有应付之嫌。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种写法:隐身写法。如:

    1.笔者采写的《收获在金秋》一稿中这样写道:“露出半个‘脑袋淘气地‘探风的绿皮长萝卜、亭亭玉立的实心儿大白菜,在主人锋利的快刀下,不大一会儿工夫就被收拾利索摆在了垄沟里。”

    这篇稿件里,没有记者身影,但呈现出的场景却无一不是记者的眼睛所见,因而记者是悄无声息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

    2.笔者采写的《金灿灿的水稻白花花的钱》一稿中这样写现场:

    “车刚到地头还没停稳,从远处正在收割的稻田里有人快速朝我们走来。‘明天来你们就看不到稻子了。黑红的脸上挂着憨厚笑容的他叫程福臣,是乌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中心屯农民。”

    “水稻收割现场,一人多高的收割机正在铆劲儿忙碌,车子后面扬起的稻壳灰足足有四米远。看着呛得直打喷嚏的记者,程福臣笑着说:‘回家得赶紧洗,这稻壳可扎人啊。这时记者才觉得,脸上、脖子上开始痒得难忍,还夹杂着火辣辣地疼。”

    这篇稿件也是采用隐身写法。本稿不仅用到了眼睛(从远处正在收割的稻田里有人快速朝我们走来)、耳朵(“明天来你们就看不到稻子了”)、鼻子(呛得直打喷嚏的记者),还用到了身体(脖子上开始痒得难忍,还夹杂着火辣辣地疼)。这一现场描写,五官中用了四官。稿件也比上一个例子更加真实,不难看出现场被还原得更加活灵活现。

    二、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

    一篇好的现场新闻,细节是“灵魂”。如:

    1.《破茧成蝶——乌市斯力很芗荣蔬菜种植合作社草莓采摘园发展走笔》一稿中笔者是这样写的现场:

    “走进大棚,放眼看,只见郁郁葱葱的叶子向远处伸展,像绿色的地毯,干净透彻,晶莹的草莓挤满垄问,似害羞的少女,腼腆可人。”

    “轻轻地咬上一口,满嘴的芳香在刺激着鼻腔,而那略带微酸的甘甜则在拨动着心弦。”

    “大棚内,草莓每垄覆黑色膜,棚内南侧安装了两排275w的‘浴霸灯,北侧放置一箱蜜蜂。‘这就是我们的武器,分别负责灭虫、增温、传粉。合作社理事长张井春一句话把记者从飘渺的世界里拉回现实生活中。”

    整篇稿件中,记者通过眼睛、嘴、耳朵,把看到的、吃到的和听到的感觉描写的淋漓尽致。在无意问,很自然的,记者与采摘园融为一体,写出草莓采摘园实况,还原了现场。

    2.笔者采写的《幸福像花儿一样》一文中这样写现场:

    “这一次,班车仅仅用一个半小时,就连妈妈最拿手的奶茶还没熬到火候,记者就‘杀到了家。妈妈惊喜的眼神和幸福的笑容让记者读到了家乡的变化。”

    对于这篇稿件,笔者至今感受很深,那些场景仍历历在目。因为那时家里还没有轿车,每次回老家只能坐班车,而且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那时不仅班车破,乘坐人还杂,车上吃麻花、嗑瓜子、抽烟的什么样的人都有。由于交通闭塞,那些年,一到春天家乡的种子化肥运不进来,一到夏天羊绒羊毛没人来收,一到秋天粮食牲畜卖不出去。这些现象,在家乡修通了乡村公路后,彻底改变了。改变在:乘坐时间短了,班车也高配了,乘客自然也没有那么随便,穿戴也时尚整洁了,人们在车上也不会吃东西抽烟了,环境一下子变干净了。

    本篇稿件中,记者是众多人物中的一员,作为事件的体验者,以亲身经历化为线索,一步一步将“家乡的变化”这一主题提炼了出来。

    3.记者李烨琳采写的《豆包蒸出好日子》里现场是这样写的:

    “‘开始吧,我该怎么做?记者兴高采烈地问正在包豆包的工人高丽娟。‘抓一块面,用大拇指按一个印,然后把馅放进去合上,再滚几下就可以了。这很简单嘛。呀!怎么合不起来,面都粘到手上了,馅也掉了出来。‘师傅快帮帮我。粘在记者满手的‘面团,到了‘师傅手里马上乖乖地像模像样地‘站在了笼屉上。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第一个比较成型的豆包小心翼翼地送到了笼屉上,‘嗖——豆包像泄气的皮球一样‘趴在了笼屉上。”

    这一稿件也是引用了“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的方法还原的现场。这里更突出的一点就是记者运用了亲历式采访,这更有利于真实贴切地还原现场。

    稿件中,记者用师傅包的豆包“站“在了籠屉上和自己包的豆包像泄气的皮球一样“趴”在了笼屉上来还原包豆包师傅对“业务”的娴熟。这里,记者巧妙运用了自己和主人公形象的动作,对现场进行了还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总结多年采写现场新闻的经验,一般来说,记者采写要领有三:一要感受现场,挖掘现场。记者到了现场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用好“五官”,认真看、仔细听、细细品,必要时亲自上手提一提、拉一拉、扛一扛。要善于从被采访者的口气、动作、表情上抓出特点,写出独家新闻来。二要提炼主题。记者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和报纸版面安排所需,挑选出最适合当时的、最具新闻性的一个信息来确定主题。三要再现现场。再现现场是现场短新闻写作的关键。一般说来,现场新闻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更重要的是要告诉读者这件事发生时的情景怎样。把握好这个关键,就能达到二者兼顾的效果。现场新闻,写新难,写短难,写好现场更难。记者在采写时切记几点:一要写好细节,让稿件“活”起来。要把各种事实写得生动活泼,有韵味,有张力,有味道。二要写好人物的动作,让稿件“动”起来。要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三要写好对话,让人物有血有肉。篇幅要短小,语言要精炼,主题要突出,内容要精彩。只有掌握好规律,才能写出好的现场新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