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表达与传播研究 |
范文 | 申政 丁伟 【内容提要】借助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化表达与传播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匹尔舞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叙述方式和传播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大众传媒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提供思路,促进其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匹尔舞 ?影像化传播 新疆自古以来“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形式为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丰富的少数民族群众资源带来了多样瑰丽、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截至2018年12月,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14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民俗、民间舞蹈。新疆匹尔舞就是其中之一。 一、匹尔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性 新疆匹尔舞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一种类型,发源于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英阿瓦提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认识维吾尔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历史、交叉文明传承都有着积极意义。它通过歌舞乐形式,表现对自然物的崇拜,并通过弹、跳、唱形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维吾尔族音乐文化、习俗文化、歌舞艺术、民间口头文学等方面的融合以及传承与发展都有其积极价值。2008年,匹尔舞被列入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便如此,新疆匹尔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仍令人堪忧,年轻人对传统民族文艺的忽视,商业利益对民俗研究的冲击以及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另外,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落后地区在客观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不便。截至2011年10月,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精通匹尔舞的民间艺人只有40余人。 当前社会,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大众传播也应担负起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借助大众传播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化表达和传播既有利于调动受众参与传承和保护的热情,又有利于增强受众对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文化遗产进入大众媒介,丰富媒介传播内容,促进媒介发展。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远方的家》栏目2011年7月中旬推出100集系列特别节目电视专题片《边疆行》,以新闻纪實的手法,用边行走边观察的方式勾勒中国版图,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节目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有关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匹尔舞报道就是其中的一个优秀范例。 二、匹尔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叙述方法 《边疆行》第63集《天山下的边城》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疆匹尔舞进行了详细报道,在影像化表达和叙述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 首先,从舞蹈本身的影像化表达来看,电视作为集合声音、画面和文字为一体的大众媒介,在传播信息上占有独特的优势。新疆匹尔舞作为少数民族的优秀歌舞艺术,能够给受众带来多方面的审美享受,无论是从视觉、听觉还是感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和电视媒介的传播特点相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影像化表达和传播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边疆行》中,摄像机和记者巧妙地捕捉到匹尔舞的各种舞蹈元素:舞蹈的动作分析、律动变化、音乐风格、手鼓和乐器、舞蹈所需的场地大小以及跳舞时穿着的民族服饰等等。这些基于外在表象细节的解读透过镜头语言的表现让受众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匹尔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定了解,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魅力。 如果只是浮于表面进行拍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和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受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明和精神内核,才能唤起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视。《边疆行》中,记者在对舞蹈动作进行解读时,插入了舞蹈动作背后的历史和表现内涵,匹尔舞动作中包含的祈福祷告和男女爱情的意义都在记者诙谐轻松的讲解中被受众所知晓,没有说教和填鸭式灌输,观众在音乐声和舞蹈动作里对维吾尔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历史轻松吸收。在采访匹尔舞传承人的过程中,头发花白的老传承人打起手鼓高声歌唱的场景让人动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就以这样的形式初步展现在受众眼前。 除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细节呈现、历史文明和精神内涵展现外,还应该注意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出来的民俗文化,在拍摄过程中,维吾尔族年轻女孩主动邀请记者跳匹尔舞,妇女们乐观开朗的笑容和优美欢快的舞姿体现着维吾尔族同胞热情质朴的性情,就连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都会随着音乐声舞动,足可见匹尔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除了舞蹈者的精神面貌,专题片还呈现了由匹尔舞延伸出的新疆地区的绮丽风景和美食文化,这些元素共同深化了受众对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三、匹尔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传播策略 (一)平民视角,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传播学认为,受众更愿意接受与自己紧密相关的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影像化传播时,应该运用平民视角,改变高高在上的宣传者和布道者的姿态,想受众之所想,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边疆行》在报道匹尔舞时,并没有选择采访政府公务人员或者专家,而是与普通民众进行交流,将更多的焦点放在边疆人民的身上,镜头对准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拍摄场景的选择上,摄制组首先选择了村民集聚的广场,在这个日常化的场景中,村民们或坐或站,集聚在此观看匹尔舞表演,表演匹尔舞者同样也是村民。另外一个场景则是维吾尔族家庭聚餐的餐桌前,这些都是边疆人民生活里平常的场景,足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的传播更有人情味,更有温度。 (二)互动体验,让受众身临其境 当前,很多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在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看重电脑特效的运用和电影画风的审美,这些方法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受众的视觉体验,却往往使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受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的传播而言,过于注重华丽的外在包装,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受众,“束之高阁”,背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的初衷。能够有效避免这种状况的一个办法就是加强影像化过程中的互动体验,让受众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蕴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审美体验。《边疆行》每一组专题片都有一位记者代替受众进行现场采访,致力于还原最真实的体验,记者站在广场的人群中观看匹尔舞表演、被维吾尔族少女邀请学习匹尔舞以及坐在葡萄藤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谈等场景都充满真实的体验感,观众也随着记者的一举一动对匹尔舞逐步进行了解,同时也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三)故事化处理,讴歌匠心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往往会吸引一批热爱这种文化遗产并忠诚守护它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民间绘画、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需要关注的问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群体意义重大。捕捉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不仅可以深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还可以引起对其发展现状的重视。匹尔舞作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具有深刻又庄重的特点。这种具有厚重感的文化遗产在进行影像化传播时,应该有一个通俗易懂并且有故事性的“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符号”。《边疆行》中年过六旬的维吾尔族传承人在葡萄架下盘坐,回忆起五十余年的匹尔舞生涯,打起手鼓依然神采飞扬,这一个戏剧感极强的场景令人感叹,故事化处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血有肉。中华民族崇敬匠心精神,时代召唤匠心精神,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展就是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边疆行》对匹尔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化创作时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但仍表现出一些不足:由于时长有限,节目在舞蹈技艺上缺少对匹尔舞专业化解读,记者的相关措辞不够严谨;传播渠道有限,主要集中在电视媒体和电视移动客户端的二次播放,对于新媒体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再次创作;另外,还应注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一视野下对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進行报道,更有利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上的边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道:“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借助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化表达与传播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匹尔舞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也面临着问题。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作用是前提。在叙述方法上,要注意把握细节,全面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貌,深刻诠释其历史和内涵,由点及面,延伸出更广泛的民族文化。从传播策略上看,从平民视角进行思考,增强互动体验,进行故事化处理,结合新媒体不断拓宽传播渠道,表现思想性和时代性,都是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的良方。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院开放性科研平台“新疆南疆传统民间歌舞影像化生成与传播研究”(编号:090115C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立勇.从《边疆行》谈“走转改”的国际传播意义[J].电视研究,2012(05):32-34. [2]张效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以青海刺绣艺术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8(03):201-204. [3]佟佳家.民族审美和人性美结合:少数民族舞蹈大众传播实现的关键[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6):94-97. [4]汪龙海.新疆地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研究——以哈密市五堡镇博斯坦村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6:11. [5]王芳,蔡乐.新疆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意义[J].电视指南,2018(13):208. [6]张佳运,高敏华.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地域分区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6,39(05):1128-1134. [7]李彩霞,郜玉金.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启示及其体系构建——以新疆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4(16):41-44. [8]胡寒.游走边疆的歌吟[D].湖南师范大学,2013. [9]王颖.新疆不同地域赛乃姆舞蹈对比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 作者简介:申政,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丁伟,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新闻传播理论 编辑:孟凌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