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范文 | 【摘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断融合发展,对高校新闻媒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所需的业务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新媒体所需的业务素质。然而当前地方高校全媒体人才教学理念陈旧、课堂体系落后、教师缺乏新媒体从业经验,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方高校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快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体系的改革,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全媒体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人才;地方高校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可以为用户提供新闻、游戏、娱乐、电视电影、音乐等业务,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重新构建了大众生活、生产以及娱乐的消费场景,重构了传媒产业结构,加快了传媒行业的快捷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出现了大融合的现象。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技术、管理、内容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因此,对地方高校的新闻媒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根据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构建地方高校新闻媒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媒体产业发展培育更多优秀的全媒体人才。 一、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征 (一)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信息多元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等专业媒体机构,掌握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在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新闻信息生成和传播的门槛,新闻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机构,而是变成了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是记者。一些网络意见领袖拥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他们的言论对社会言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意见领袖其实相当于一个媒体机构。因此,全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通过社交平台,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新闻信息的传播内容也逐渐多样化。 (二)新闻传播信息海量化 在全媒体时代,图像、照片、视频、动画、音频等都可以上传到网络,将丰富的信息呈现给广大受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新媒体传播建立在超文本、超链接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媒体报纸版面限制、电视播出时段、节目内容以及地域方面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广大网民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信息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空间的延伸,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内容和信息。信息时代,每天产生的信息非常多,如何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全媒体时代优质的内容是媒体机构竞争的关键,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受众从海量的数据信息收集到精准的信息,提高信息的整合能力。 (三)新聞传播互动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呈现单一线性方式,通过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传播结构和受众缺乏互动。在全媒体时代,网络为新闻传播机构和受众建立了互动平台,受众不再作为新闻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变成了参与者,受众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可以在线实时与传媒机构进行评论、反馈信息,让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形成平等的传播关系。单向的传播方式发展为双向传播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传播效果,而且有利于传媒机构及时调整信息传播方式和内容。 (四)新闻信息传播即时性、全时性 传统媒体受到新闻制作周期的影响,从新闻发生到受众获取信息,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容易导致新闻变成旧闻。而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可以让受众了解到新闻事件发展动态,让新闻播出不再呈现间歇式的,而是全程性持续性的,事情发生时间、新闻生产以及受众接收同步进行,让受众第一时间获得事件发生的动态。新闻的即时性和全时性,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对新闻事件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否则可能导致在媒体行业丧失优势。 二、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地方高校新闻媒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媒体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落后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仅必须掌握基本的新闻采编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全媒体视 野和能力,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根据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新闻院校的专业设置大部分按照1997年教育部制定的专业目录划分,是媒介融合之前编制的新闻专业、课程目标、人才培养计划。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的主体、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却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要求,调整新闻专业课程、培养计划、教育目标,从而导致高校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远远落后社会发展要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量达到了10亿,QQ注册用户达到了8.2亿,微博用户达到了6.5亿,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拥有大量的受众,成为广大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目前高校还没有设置关于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传播的相关课程内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教育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 (二)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大同小异 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育目标定位不清晰,忽视了特色新闻人才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目前我国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人数已经接近饱和,传统媒体机构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收视率、阅读量、销售量不断下滑,传统媒体结构的优势逐渐消失,大量纸媒机构消失,众多的编辑、记者面临失业的风险。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非常急迫。但是地方高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媒介用人需求,导致大量的传统传媒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三)地方高校教师缺乏新媒体从业经验 目前,地方高校由于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无法招聘到具有一定媒体从业资质的名人或者学者任教,大部分教师都是从新闻媒体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这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学习实践技能培养。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很少操作摄像机,新闻专业的学生新闻现场都没有去过几次,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不会使用摄像机,到达新闻现场以后束手无策。首先,很多老师不了解新媒体,也不具备新媒体从业经验,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媒体人才需求的要求。其次,由于新闻传播类教学对学校的硬件要求比较高,学校必须具备演播室、录像棚、灯光等设备,地方院校的经费有限,无法满足新闻媒体教学要求,很多学校没有安装演播室和录音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新闻媒体专业教学质量。 三、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根据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特点,可以看出新闻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高校作为新闻媒体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制度的变革,让人才培养制度和计划能够可以满足社会发展所需全媒体人才的发展要求,否则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新闻媒体人才将无法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媒介传播多元化,加快全媒体业务技能培养模式变革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图像、视频、音频、移动智能终端、文本等多种媒介内容的整合,改变了新闻传播的生产模式,新闻传播主体不再是过去的新闻传播机构,而是变成了媒体人和社会公众共享的局面。因此,记者必须掌握编辑、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以及现场报导等复合技能,可能完成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编辑记者不再像是过去那样只能为某一种媒体提供新闻报导,可能需要完成报纸、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新闻媒体的报导,能够适应采、编、制、播等多种现代媒体的业务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加快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变革,改变过去教学理念,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摄影摄像、新闻采编、新闻编辑制作、新闻策划等内容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并逐步建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当下媒介融合发展要求,建立与之对应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媒介融合发展对媒体人才的发展需求。 (二)传播内容海量化,加快特色新闻媒体人才的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采用“一刀切”批量生产模式,导致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缺乏社会竞争力,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因此,地方高校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地方学校的办学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专业。比如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依托湖南电视台的平台资源,将学院和湖南电视台共同办校,大众传媒学院毕业的优秀学生可以进入湖南台实习,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了解电视新闻的录制、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济院校利用财经类专业的优势,设置财经新闻专业,可以满足媒介对财经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传播形式多样化,加快复合型媒体人才的培养 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相互融合,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要求新闻人必须具备整合信息的能力,具有深度新闻的视角以及复合式纵深知识结构,可以满足各类新闻信息传播的要求。这就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平常不仅要学习好通识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以广阔的视角,专业的分析满足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信息海量、传播互动性加强,给新闻媒体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根据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业务能力新闻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打造特色新聞媒体人培养模式的变革,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马诺.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传播,2017,(15):74-75. [2]吴迪.基于“互联网+”的地方性高校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探析[J].读与写,2018,15(1):3-4. [3]薛倩.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探究[J].山西青年,2017,(24):226-226. 【作者简介】丁涛,研究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课题《媒介深度融合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思变》(编号:2017GGJS25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