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海宁日报》:“曝光台”报道常态化为何受欢迎 |
范文 | 项伟 内容提要 《海宁日报》全媒体“曝光台”报道,紧扣生存环境结合点。借热点效应扩大影响力,立足正面宣传引导,使舆论监督呈现常态化,报纸出现了从“找用户”到“用户找我们”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 关键词 曝光台 舆论监督常态化 海宁日报 浙江《海宁日报》从2014年起启动“本土化社区化”战略,为“读者服务”转为“用户+服务”。2015年一大亮点是全媒体“曝光台”报道立足正面宣传引导,围绕生态文明,紧贴用户生存环境,与当地社会和百姓生活高度融合,舆论监督呈现常态化,出现了从“找用户”到“用户找我们”的转变。 一、紧扣生存环境结合点,让“曝光”报道常态化 《海宁日报》以前对舆论监督认识不够全面。觉得作为一张地方报纸,监督身边的人和事,就是“导罪”服务对象。面对新媒体和自媒体日益发展的情况,用户在报纸上看不到的新闻。可以在自媒体上看到,还经常出现上级媒体接到本地市民投诉不断“曝光”身边的问题,而我们不注重舆论监督,反过来使报纸的影响力减弱。报社同志们逐渐认识到。“曝光”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宣传引导,既是媒体的责任所在,也是坚持正确导向的方法之一。必须尽早弥补这一软肋。 2015年海宁市被列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验收。给了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机会。海宁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市民对生态文明和生活环境有更高的期盼和要求。对于市委市政府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列入年度目标,市委书记来报社调研时提出“媒体要发挥独特作用,做市委市政府在一线的一双‘眼睛”。于是,《海宁日报》抓住契机,借势发力,把市委市政府当用户。把中心工作当作重要服务内容。把市民当用户,百姓的呼声和期望就是新闻版面的服务方向。确定生存环境作为舆论监督的结合点,把“曝光台”报道作为正面引导、贴近用户的手段之一。 从2015年1月起《海宁日报》在要闻版面开设《不文明“曝光台”》,同时在新闻网、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动”起来推送。于是记者穿街走巷“曝光”各类不文明行为,也激发了市民积极提供报道线索反映问题的热情。开明的市委市政府不把“曝光台”报道当作“自曝家丑”,对报社的舆论监督给予极大支持。但是,一些被“曝光”的地方和单位企业还是认为报纸让他们“出丑”了,来自上下的压力也很大。“曝光”报道推出初期,也遭遇了相关街镇和企业的阻碍,包括不配合或者强调理由和说情。我们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不讲情面是对用户最大情面的理念。抛弃了以前讲情面、托关系。顾及广告客户关系的顾虑,立足“公信”做“曝光”报道。“曝光台”报道经过两三个月运作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百姓群众积极参与。街镇政府和企业从阻碍到接受,出现了全市齐心协力抓整改的好局面。报社从3月起又推出《“五水共治”曝光台》《“无违建市”创建曝光台》,从而三个专栏平台“曝光”报道贯穿全年,共刊发曝光报道242篇,跟踪整改报道273篇。还有相关评论和市民反馈情况100余篇。“曝光”报道常态化,由于紧贴中心工作和市民生活环境,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和称赞,成为当年办报特色之一。 二、借势热点效应,让常态中有小高潮 2015年年初“曝光台”报道推出时,记者注重报道市民关心的身边事,看得见的事,常议论的事,也可能是熟视无睹的事。在常态化“曝光”报道中,及时借用热点造势。形成了波澜起伏的节奏,提升了影响力。 《不文明“曝光台”》推出时,发布了“不文明行为,一起来曝光”的启事。号召大家围绕文明礼貌、卫生环境、绿化维护、开车停车、晾晒焚烧等问题进行“曝光”报道。在《汽车在人行横道前不礼让行人》的报道后,出现了车主告交警的事件。记者及时跟进热点引导报道,掀起了小高潮,以《我市首例‘在人行横道前不礼让行人诉讼案作出判决,驳回车主诉讼请求》结束。报道引发了“驾车族”热议和行动,随后报道了《公交车及公车带头礼让行人》和《汽车礼让斑马线,行人鞠躬致谢》的好现象。“曝光”报道《一坨狗屎,坏了休闲健身的好兴致》一文。反映一市民在洛墉河公园走路遇上囿事。我们及时以“做一个文明养犬人”的热门话题引导舆论,历时1个月刊发报道30多篇。随后市文明办与《海宁日报》联合征集《公约》活动,促成海宁市首部文明养犬8条公约发布和《市区犬类管理办法》出台。“曝光”报道《新桥社区乱晾晒、乱堆放,路人感叹——每天走在裤衩下。这感觉不好受》。反映农村转城市社区后存在的乱晾晒、乱堆放陋习,引起三个街道城郊结合部社区热议。卅没跟踪报道专栏“我要做怎样的‘新桥社区”,促进了这些社区自查自改。 《“五水共治”曝光台》推出后,以水乡海宁。河网密布,但面临“水乡没水喝”的窘境为主题,发布“身边黑臭河,请你来曝光”后,市民提供线索踊跃,报纸连续推出“曝光”报道,先刊发了摆出水污染现状问题的报道。再刊发寻找原因的“曝光”报道,曝光了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和管理部门监督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处罚。还点名了责任不落实的“河长”,其中有一名市领导和一名街道党委书记。对全市震动很大,推动了“河长制”制度的落实,促进了排污企业和地方环境的及时整改。 “曝光”报道中,配合市委市政府的“治水治到水清”的目标,曝光了112条存在问题的河道,又开设栏目“我家门前有条美丽的河”,反馈整改后的清洁河道。《海宁日报》全民治水组合式报道,受到浙江省新闻出版局阅评肯定。在《“无违建市”创建曝光台》推出后,刊出评论“拆出公平正义,拆出美好环境”。对全市街镇违建情况进行曝光,重点是企业违建和农户家庭违建。促进了全市掀起拆违章建筑的热潮,特别是把个私家纺企业发达的许村镇作为重点“曝光”目标,采用照片、图像、数据和“作战图”等报道方式,直观报道拆违建的进度。督促了“小、散”企业转型升级。 “曝光台”报道,坚持“问题亮相藏不住,责任人脸上挂不住”,舆论监督不讲面子,顺应了媒体信息公开进步和民生报道加强的大气候环境,得到了用户的肯定。市民归纳为“讲文明守规矩,治水治到水清,拆违拆出公平”。 三、求真务实彰显公信力,让舆论监督有地位 一年的“曝光台”报道。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改善了媒体与用户的关系,推动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活环境改善,海宁市在浙江省2015年度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测评成绩全省第一,获得“五水共治”优秀市的表彰。获得了“无违建市”创建考核优秀单位。报社特别看重的是“曝光台”报道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认可。机关部门街镇用户频繁联系我们,市督查考评委员会把报纸曝光次数和整改情况列入对全市街道镇和开发区年度考核。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安排专人负责每天看“曝光台“报道,围绕曝光问题督促整改和实施问责。“曝光台”报道也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称赞,市民读者运用“用户找我们”,“曝光”报道和整改情况的一批线索是他们的“眼睛”看到的发现的,在报道中实现了情感分享。舆论监督也得到了被“曝光”对象的理解,因有关问题受到问责并扣除考核奖的马桥街道新塘村一名党支部书记说:“媒体曝光及作风效能问责,表面上‘伤了面子。实际上对我们工作是巨大的推进。” 实践让我们体会到。媒体的公信力,是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是媒体的立身之基,强身之本。贯穿本土化社区化理念的“曝光台”报道,精心策划,善于发现热点,积极引导舆论,追踪整改情况,达到了舆论监督的目的。 主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立足求“真”,把曝光新闻做细做小,不怕小事。碎片化。紧盯不放,看似小事实际是市民关心的大事,探索媒体与当地社会和百姓的高度融合。致力贴近用户改善关系,树立公正媒体形象,发挥了一城一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立足求“实”,把曝光新闻置于围绕中心,引领导向上,把身边存在的问题以新闻形式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并及时反馈、报道整改过程,通达社情民意,积极引导,让市民有切身感受,引起共鸣。 (三)立足求“见”,地方报纸,熟人社会,每一篇报道过的地方,用户都可以实地到达,熟悉、传播效应大。 (四)“融合贯通报道形态”,做强做深曝光新闻,把曝光新闻追踪报道做得精彩,接地气,让用户感到地方纸媒是“有用的报纸”。 新的一年,《海宁日报》订阅量稳中有升,领导群众对继续办好“曝光台”栏目有更高的期待,我们当会不断完善,让“曝光台”报道继续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作者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海宁日报社总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