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微博的文化分析:“惯习”和“场域”的视角 |
范文 | 李畅 摘要 “惯习”(Habitus)和“场域”(Fields)这两个概念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先驱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分析的核心概念。本文将利用文化分析理论对微博文化形成原因、表现特征及影响进行探析,力图揭示微博如何将特定社会的规则、体系、价值观念内化于社会成员的心智结构内,体现出具有微博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通过剖析微博媒介特性背后的文化图景,找寻微博媒介属性呈现的文化因素,以期为新媒体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与视野。 关键词 文化分析;惯习;场域;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微博书写主体和现代符号消费的时代特征,促成微博成为风行一时的新文化平台和文化类型。微博书写一旦完成,符号内容就脱离作者,凝定为自足的文本。这一新的文化类型,以其新的文本形式和别样的主题,丰富着日常生活的符号内容。承载着个人内观满足功能和人际间信息共享功能的微博文本,在文本形式、内容与功能诸多方面,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微博文本的戏谑性、语录体、片段式、互文性特点作为使用群体性情倾向系统的折射,其背后是一套稳定的文化系统,本文试图通过“惯习”和“场域”概念的分析,揭示文化权利如何作用于微博,如何在使用者身上产生潜在的隐性影响,并最终形成一套下意识的行为方式固化于个体成员当中,体现出具有微博文化特征的思维、知觉和行动。 一、“惯习”:微博文本形式特征的原因分析 微博文本的形式特征,跟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思维方式不是先验性存在的一种抽象物,而是人与世界互动之后,形成的一种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一种能力。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观察、思考、评价和表达时借助的媒介是不同的,不同的传播方式作为人与世界互动必须的通道和互动载体,作用于人之后必然塑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处于一定时代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理性认知的方式,是人们认知与行动的基础和内在机制。它是人类对于某种客观规律把握的方式和程序化路径,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逻辑样式。当微博成为个人生存方式的一部分之后,微博文本必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凝定出不一样的文本特征。 而现代人的思维特征又与其生活的社会文化权利息息相关。文化权利是指文化所拥有的对第三方产生影响的能力,人们通常将政治、经济、文化列为同一高度,从权利角度而言,他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相比,文化权力的存在更加普遍,也更加隐蔽。比如观念、习俗、传统、制度等无时无刻不对人们产生着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又让人习焉不察。因为从广义上讲,文化就是人类群体整个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 布尔迪厄在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被规范这一问题时,提出了“惯习”概念:所谓惯习,就是由知觉思维、外部评价和人类行动组成的综合性系统,它受到外部社会制度的影响,又深深植根于生命个体物理属性当中。“惯习不是习惯,它是深刻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存性的能力。” 换句话说,惯习是将特定社会的规则、体系、价值观念内化于社会成员的心智结构内,它将社会的历史文化关系作为下意识的行为方式固定于社会个体成员当中,体现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由此可知,惯习作为文化权利对于微博的介入主要通过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实现的,由于惯习因人而异,因此具有主观性。微博生产的最终承担者是一个个使用微博的用户,每一名用户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觉,大批“80后”“90后”的微博使用者导致微博内容在最终表现形式上以戏谑性、语录体、片段式、互文性为主。 (一)戏谑性、精彩性 艾瑞咨询研究发现:“微博的人均单日有效浏览时间高于博客服务。虽然微博服务的单页浏览时间短于博客,但其人均单日浏览页面达4.87页,显著高于博客服务的3.59页;微博服务的人均单日有效浏览时间达224秒,博客服务为219秒,微博服务略优于博客。这表明微博服务虽然内容精悍短小却不失精彩,能够吸引受众有效阅读”。 微博的书写主体是年青人,80后、90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在电子游戏环境中长大的一代。这代人在网络游戏情境中,有着充分的游戏主体精神。在游戏中,自己控制着自己的“生死”、性别、年龄、身份……网络环境培养了强烈的主体感。在自己支配自己的网络使用习惯中,现代人逐渐重视个人的价值,以我为中心的表达就不会去考虑承担宏大的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就会聚集于个人感受与见闻的零碎,虽然这些内容在他者看来琐碎不堪,但对表达主体而言是生命组成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注重个体存在感所需要的粉丝效应,使得微博主在书写时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应,一些微博博主在书写时讲求思想性,追求表达一针见血的效果,期望粉丝阅读时有醍醐灌顶的快感。通过微博进行思想交流也成为使用者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日常点滴的思想精华被及时记录和分享,那些与之相关的最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也通过转发功能得以实现。 (二)语录体、凝炼性 Web2.0的本质特征是传播与接受互为一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微博的即时性特征和短文本特征,使互动更为便捷和频繁。微博的强互动性进一步让大众摆脱了个人独立的、冥想的、反思的思维状态,此时的思维是整体的、互动的、创新的、跳跃的状态。微博的多人在场性互动,让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具有了多元整合关联的特征,从以集体性为主到独立的个体性为主。 没有铺陈烘托,没有修饰说明,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谚语式、格言式的凝炼内容,成了微博文本表达形式的首选特征;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就成了微博文本的首要审美追求。微博在文本组织上可能并不追求严格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时效性对深度逻辑的超越,使书写有更多“留白”,促使网民习惯以最简短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事件,将意象性的补充留给了更多关注此事的参与者。 (三)片断式、互文性 网络的长期使用,其技术特征必然影响到人的思维特征。网络具有的超级链接特性,任何一个信息片断,都能迅速跳跃至另一个关联文本。任何一个完整的文本,都是由若干信息片断组成的,而其中任何一个信息片断,都可以关联至很多个相关的文本。因此只要进人任何一个文本,就相当于进入到一个连接到无数个通道的路口,选择哪个路口继续前行,完全凭个人兴趣。一个文本套着若干文本,而被关联着的文本又同样套着若干的文本。 尽管每个人都试图以片断式的文本内容帮助对象信息减负,但是,无数个人提供的小容量文本又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微博话题文本。某一个体提供的小文本又会因此淹没在巨大的且不断被补充更新的话题大文本,仍然引不起其他人的注意。为避免被忽略,个人提供的微博小文本可能相互补充,相互说明,不断强化,以互文性来增强个人微博小文本的影响力不足问题。这样,在话题大文本中,就存在大量互文的小文本内容。 二、“场域”:微博文本形式特征的表现分析 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理论,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的概念。他认为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而这种客观关系又会成为一个网络构型。由此,布尔迪厄研究了形形色色的场域,包括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阶级生活方式、名牌高校、科学、宗教等场域,还有权力、法律、居民住宅建设等场域。并且,布尔迪厄将资本作为场域转换的原动力,他说:“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且发挥作用”。他所强调的资本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经济资本可以实现与金钱的立即转化,并通过财产权确立其合法性。文化资本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金钱,但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后也能实现与经济资本的转化。社会资本强调的是各种社会义务与联系,它以各种等级和秩序被制度化,在某些条件下也能实现与经济资本的转化。由此可知,微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都受制于一定场域当中,这种场域可以理解为信息生产的文化场域,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当下微博所处的文化场域。 (一)大众文化背景 进入20世纪后,在市场化、技术化和全球化三股浪潮影响下,人类的生存方式由垂直结构变更为横向结构,从共同生存方式过渡为公共生存方式。垂直结构的社会不论其表现形态如何各异,但是就其根本而言,却又有其共同之处,就是要取决于背后的各种关系:国家、民族、家庭、阶层、地缘、血缘等等。而共同生存,则意味着生活方式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各异,都要服从于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社会规范。不管是强调隐秘生活的私人领域还是强调集体生活的社会领域,都必须统一在一个框架当中。然而,公共生存却不同,它是离心的,也是匿名的,不服从于任何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它在个人私密空间与社会权力的空隙之间建立起来的是公共空间。于是,社会生活从共同生活转向公共生活。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为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所认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以聚会、酒吧、广场、商场、娱乐厅、快餐店、舞厅、体育场、美术馆、旅游胜地等等公共场所为核心活动区域的城市生活的必须方式。在此背景下,人类文化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换。进入20世纪后,人类开始为创造出一种适合当下的新的文化,为自己的物种建构起一种新的文化适应机制而费尽心力。“地球村”的预言让人类开始迫切的找寻一种突破自我感受局限的交流方式,去中心、平面化、无边界、无悬殊是交流的最好方式,这样的文化认同随即带来了文化身份、文化心态的转换。大众文化是一种不再以垂直结构和共同生存为纽带的文化,而是将联系建立在横向结构和公共生存的基础之上的文化。文化的“流动空间”取代了“地域空间”,一种与国家、民族、种族、地缘、血缘、家庭无关的关系,人人都可以在此共享,王子与庶民同乐。 如同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一样,“微博”这种带有明显个性化传播特质的交互式工具也受到大众文化的侵染,以至于“微博”上随处可见普通劳动人民的口水化表达,没有任何意义悬置的微博文比比皆是。“人人都能出场”,是时代发展至此的文化需求与重构,微博的兴起,正是从技术上满足了低门槛甚至无门槛的表达欲望。大众的喧哗,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个体得到极大解放后自我宣泄的直观表现,这种宣泄不需要意义,不讲究正统,甚至以追求离经叛道为目标,微博成为这样的发言地,其精英性、意义性和统一中心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大大降低。大众文化选择了微博作为其在新世纪最好的传承工具,微博也不负众望的完成了对大众文化无意义、无深度、无中心内涵的演绎,使其自身在建构媒体责任的时候遭遇种种背景层面的困难。 (二)消费文化背景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在消费时代,任何物品都可以成为消费品,艺术、精神、品味、追求等等。形而上的高贵不得不在现实世界中向消费低下头,而大众传播媒介更是把消费推崇得无以复加。将世家子弟与富豪们的生活不断放大,甚至将其生活作为高品质的样本,不断刺激普罗大众的消费神经。人们的生活被包裹在“物”当中,而“物”的概念,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还包括现在被“物化”的精神、艺术、形而上的等等。货币逻辑成为世人的普遍行事逻辑,再高贵的东西都有价,人们的行为无疑都打上了消费的烙印。20世纪以来,人类精神消费内容逐渐以视听符号的消费为主,不断发展壮大的传媒帝国将视听符号的消费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与实体的物质消费不同,影像性符号的消费更容易让人欲壑难填,不断更新的媒介形式,无一不是人类对影像符号消费追求的产物。 微博与其他视听媒体相比,其特质在于将合法性赋予更新的即时性和内容的碎片性。虽然博客也有即时更新的特点,但是微博将其放大甚至以此特征为标榜,并仰仗此种特征而存在。在这其中,微博的消费行为显而易见,那就是——即时更新信息是需要付费的。文字或图片可以通过短信息的方式直接发布在微博客上,同时支付运营商标准信息费。虽然费用是大多数可以接受的,但是付费这一行为却改变了言说者和言说内容之间的实质关系,即言说者为自己的言说买单,消费的是生产意义的快感,用付费的方式来获取表演的机会。至此,消费性质大大改变了微博传播的意义、目的与手段,话语权与表达权的获取一旦与利益相连,其传播性质也就发生了改变。正如讨论传统媒体社会责任时无法回避广告商的存在一样,付费性质的传播使得微博在众多社会责任沦丧的缺口中又多了一重风险。 在微博社会中,言说者是高度符号化的群体,他们一方面通过制造意义碎片来完成个体精神价值的宣泄,从中获得美感满足和情感满足,这是对微博技术使用价值的消费;另一方面在高度符号化的媒介形式和虚拟环境中通过言说彰显自身的意义,或者塑造自我形象,通过言说对自身重新定位和归类,是对微博言说符号价值的消费。网络文化大众化特征决定了微博的言说方式也是多元的,并无一定之规,自说自话可以被视为个体欲望的投射或者意义的生产。但同时,微博言说也可以视为一个自我消费方式,言说的内容有些是有意义的,有些则完全没有意义。微博的消费特性,决定了其内容生产者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社会责任而提供信息,反而只是满足自我宣泄的一己私利,因此生产出众多的微博文化垃圾。 鲍德里亚早就概括过消费社会及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商品化和商品的文化化是并行不悖的,“艺术和娱乐与日常生活混而为一”。事实上,微博作者与他的微博创作之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和消费品的关系。很多微博客作者追求的并不是社会性、负责任性,而是自我封闭性、宣泄性,以自我的姿态在写作。自我封闭式的书写是在众声喧哗时代有意识的保持自己的独立、自由、不羁的一种方式,只追求自我言说的过程,不在乎言说的效果,不关心阅听者的感受和反应,也不把是否得到阅听者的共鸣作为判断书写是否成功的标准。这种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为说而说、为表达而表达的言说方式,与物质消费的自我陶醉在本质上可以说是同型同构的,究其实质是对电子媒介的一种话语消费。微博所具有的消费功能主要体现在由于信息生产所带来的精神快感的消费,而这种精神消费的物质成本非常低,以至于可以被现实所忽略,所以对于微博言说的消费应该看作是一种挥霍性消费,它并没有一定要带给阅听者以收获、启迪或者意义。大多数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微博主享受的就是发出信息那一刻的宣泄,微博主所消费的也正是支付给运营商的短信费用所换来的言说资格。挥霍性消费决定了微博为说而说,无意义、无深度、无价值,因此,此时微博的消费决定了微博的言说方式重视的是过程性,而非目的性,彰显的是无机性而非责任性,无意性而非有意性,平面化而非深度化。 三、结语 每一个人都有“妙语偶得”的时候,或者一段巧评,或者一段见闻录,或者一段黑色幽默,有了微博,任何人的这些“语录体”短信文学都可以插上网络的翅膀,传至千家万户。有了说的权力和机会,就有表达的冲动,嘴与手的解放,解放的不仅是嘴与手,也会促成思维的变革和个体的思想解放。平民化的微博电子书写,影响到的是整个社会的表达能力,改变的是千百年来精英人士能“听”能“写”,而普通人只能扮演聆听者角色的社会表达结构。微博作为一种日常符号凝定而成的文本,其特征形成原因,既在于微博文本的表达主体全民化并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在于其带来的言说习惯已经固化到社会成员的心智结构中,大大改写了整个社会的思维、行动和价值体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