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范文

    高杨

    摘要:在信息爆炸与信息超载的当下,无边无界的信息造成了人们的阅读焦虑和选择焦虑,太多碎片化、非理性、不真实的信息对我们看清事件真相来说并无裨益,甚至会对自己的无知更加自信,于是策展新闻应运而生。本文从策展新闻的视角对比了中关新闻APP的不同形态,并对中关新闻APP的策展实践提出建议,即筛选新闻时要在新闻价值标准的基础上体现新闻的效用功能,并致力于建构新闻的对话模式。

    关键词:策展新闻;新闻APP;新闻价值;效用;对话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1978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强调:“除了知情权之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在信息爆炸与信息超载的当下,索尔仁尼琴这番话无疑具有醍醐灌顶之效。无边无界的信息造成了人们的阅读焦虑和选择焦虑。甚至会陷入焦虑的死循环。而信息洪流对我们看清事件真相来说并无裨益,太多碎片化、非理性、不真实的信息反而让我们更加迷茫,甚至会对自己的无知更加自信。有价值的高质量信息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难能可贵的,于是策展新闻应运而生。

    一、何为“策展新闻”?

    策展(curation)意为策划、筛选并展示,原本是应用在艺术展览领域的术语。由专业的策展人(curator)从众多艺术作品中筛选出质量上乘的作品,通过策划、布展等流程最终将作品公开展示出来。随着新媒体以及移动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策展”一词也应用到新闻领域,即策展新闻,由新闻策展人(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媒体把关人)把权威的高质量的信息从海量的或者鱼龙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来,通过整合分析后最终呈现给受众,使受众在获知的同时还能获益。策展新闻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应用,一是新闻策展人从不同事件中筛选具有价值的信息并传递给受众;一是新闻策展人从同一事件的大量相关信息中筛选并呈现,以起到在众声喧哗中降噪的作用。Yahoo News Digest正是把两种应用融为一体的新闻APP。

    二、Yahoo News Digest与澎湃新闻APP对比

    Yahoo News Digest(以下简称YND)是雅虎于2014年推出的一款新闻APP,它采用新闻萃取和聚合手段从多方信源精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经整合后通过列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这种简洁大方、返璞归真的设计降低了受众的阅读成本,使受众的新闻阅读更轻松,同时也不会错过应知的重要信息。YND每天早八点和晚六点有两次定时推送,首页精选新闻有8条左右,分别按照全球、政治、科技、美国、商业、体育、欧洲、自然、娱乐等版块依次列出,除了页面顶端的斜切图片外,每条新闻只呈现标题。首页下端通过向上滑动还会出现其他新闻,但也会克制地保持在10条左右。这种极简的呈现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反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说首页的新闻标题列表是在大量不同事件中进行筛选,那么点开每一条新闻后,受众看到的就是编辑对同一事件相关信息的筛选。正文的摘要内容结束后,还有其他新闻源的相关报道,并辅以维基百科、图片、视频、图表、地图作视觉化说明。Topic in-depth版块挖掘深度,references版块涉及广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向左横向滑动页面还有很多权威媒体的twitter账号链接,例如BBC、CNN、纽约时报、CBS、美联社等,有时还有相关专家学者的个人社交账号链接,甚至会出现美国总统个人的社交账号链接。这就体现了编辑在策展时的开放性,可以说YND的每一条新闻都是编辑精心策展的一个新闻包,并且注重包内新闻的全面、深度、解释和趣味化呈现。

    澎湃新闻APP(以下简称澎湃)同样诞生于2014年,是由上海报业集团打造的一款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APP。从策展的角度来看,它与YND最大的不同有三,首先是内容原创与聚合,它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依托展示了大量原创性内容。其次,与YND有限的信息相比,澎湃在内容体量上可称海量。首页新闻虽也用列表形式呈现,但随着向上滑动屏幕,会不断加载出新闻。此外,澎湃有时事、财经、思想、生活和问吧五大版块,每个版块下有若干小版块,最多的是“时事”版块,下面的小版块多达22个,而每个小版块中的内容又是无穷的。这就使受众如同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如果不懂得跟海水博弈,势必有溺水的危险。另外,点开每一条新闻,除去正文内容和分享,下面也有会“继续阅读”。但与YND的references不同的是,继续阅读的内容有时是正文内容的相关扩展阅读,但更多时候却与正文内容无关。最后,澎湃每天不定时不间断进行信息推送。相比之下,YND的早晚两次推送是向传统报纸的高调回归,仿佛又让人回到了早饭时读早报,下班后读晚报的年代。

    通过以上对比,YND与澎湃在可承载的信息容量上可谓判若云泥。澎湃的信息是无边无界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会让人想起无垠的大海。而YND却更像一本书,就算它再厚,对于受众来说总是会读完的,这种踏实的感觉源于受众对信息的可控性。正如尼克·达洛伊西奥所说:“人们现在每天接触的信息是过量的,通过Yahoo NewsDigest我们想要让用户在阅读完当天的新闻后产生一种完整确定的感觉。我们的新闻摘要虽然简短但是信息丰富,并且对于感兴趣的新闻,用户还可以选择深入阅读。”

    三、两点质疑

    (一)对筛选标准的质疑。

    策展新闻既然强调对新闻的筛选,那么筛选的标准是什么?尼克·达洛伊西奥在一次访谈中谈到:“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将人们应该了解的故事传递给他们,而不是传播那些他们想要知道的内容。”一直以来,“应该知道”与“想要知道”被认为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处理受众问题上的最大差异。传统媒体人站在新闻专业的立场上,以新闻价值为标准,提供给受众的是他们应该知道的新闻,而这一点也恰恰为新媒体所不屑。新媒体津津乐道于自己与受众的亲密关系,自诩最懂受众,提供给受众的都是他们想知道的新闻,也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出受众的喜好,从而实现新闻精准推送和个性化阅读。但是,尼克却认为:“如果你阅读个性化的信息,你永远无法确定阅读的东西是否重要。”(尼克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所说的话)因此,YND的筛选标准还是传统的新闻价值,在新闻定制功能已经实现的今天,重要性、显著性、反常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要素强势回归,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新闻的质量,凸显新闻的权威性。正因为策展新闻融入了专业新闻机构的新闻敏感性、新闻解释力和判断力,以及新闻呈现出来的极具可视性的表现力,才让策展新闻在泥沙俱下的信息环境中成为难得的珍品。

    (二)对新闻策展人立场的质疑

    2014年台湾大学生反服贸事件使“懒人包”进入公众视野并为人诟病。懒人包,顾名思义就是给“懒人”制作的新闻策展包,在某个社会公共事件发生之后,懒人包的制作者(政府、媒体或个人)会搜集相关信息,经过筛选、整合和解释后发布到网上。受众看过这些懒人包就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懒人包之所以在反服贸事件中遭到口诛笔伐源于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郑秀玲制作的懒人包在网上疯传,其中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解释漏洞百出、危言耸听,使看过懒人包的大学生对两岸服贸协议产生错误的认识,以致做出过激行为。懒人包也是策展理念下的新闻产品,由此,对新闻策展人立场的质疑也甚嚣尘上。受众何以会相信新闻策展人的筛选就是真实客观的呢?所有的筛选都是包含媒体立场和判断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媒体在报道事实和选择事实的过程中会把事实与意见相连结从而影响受众认知,而新闻策展人筛选并解释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表明立场的过程,专业的新闻机构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凸显自己的理念,只不过会给立场穿上一件事实的外衣。《纽约时报》向来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引以为傲,并宣称:你买《纽约时报》买的不是新闻,而是价值判断。因此,任何策展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媒体对此无需讳言,受众也要善于明辨真假,判断是非。另外,策展新闻还是要由专业的新闻机构来操作,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受众在接触信息的时候也要避免被别有用心的个人懒人包所误导,以免被扣上“不明真相”的帽子。

    四、一点建议

    策展新闻的实践让受众阅读新闻变得更简单更轻松,在这个信息过度的时代,或许越简单才越深入人心,这也是YND之所以广受好评的原因。然而,媒体信息承载量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只是媒介形态变化的必然结果,这绝不是媒体存在的终极目的。从报纸到如今的移动终端,媒体作为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公器理应做得更多。因此,针对中美新闻APP的策展实践,笔者有一点建议:

    新闻策展的筛选标准除了新闻价值之外,还应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也就是对受众的获益性,这体现了媒体在告知基础上的效用功能。媒体要帮助受众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受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如果媒体仅体现告知功能,那只是基于新闻六要素基础上的事件还原。如果还体现效用功能,便要向受众解释非法疫苗到底是什么概念?与有毒疫苗是否一样?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指的是什么?这些非法疫苗都流入到哪些省份哪些城市,甚至是哪些医院?如果接种过这些疫苗会有不良反应?应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这些才是受众最关心的,也是最能体现出获益性的新闻。因此,新闻策展人在筛选时尤其要选择一些让受众能够获益的新闻。YND的维基百科、可视化新闻与澎湃的生活版块都是媒体效用功能的体现。

    然而,这还不够。上世纪20年代,李普曼和杜威针对“新闻媒介在民主进程中的作用”展开了一场论战。李普曼极力倡导精英式民主,认为应该由少数有理性、有责任心、有判断力的“局内人”来治理国家,而作为“局外人”的民众无异于“乌合之众”,媒体的首要责任就是把管理国家的精英们(政治家、专家)的言行告知缺乏主体意识的公众即可。而杜威提出了与李普曼“精英式民主”截然相反的“参与式民主”,也就是要使民众畅所欲言。而且媒体在民主进程中也应该充当积极的角色,媒体要尊重民众的主体性,通过报道公共事务来构建协商讨论的平台,民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理性品质,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民主管理中来。生前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的詹姆斯·凯瑞认为,媒介必须实现从李普曼式的“告知新闻”到杜威式的“对话新闻”的转向。而对话新闻就要求媒体为对话的双方构建一个平台去促进双方对话。若想达到此目的,显然从“告知”到“效用”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从“效用”再过渡到“对话”,构建新闻的对话模式。那么,对方的双方是谁呢?詹姆斯·凯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依笔者之见,对话双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媒体与受众的对话、受众与受众的对话以及政府与受众的对话。

    关于媒体与受众的对话,大部分新闻APP的受众反馈和受众报料已实现,包括YND的feedback、hot ideas和澎湃“报料”。央视新闻APP的“电视”一栏还有对话主播的功能,但并没有应用起来,目前在该栏中只有广大网民的留言。另外,很多新闻APP在受众与受众的对话方面也颇有建树,网易、今日头条、澎湃“热门追问”、新浪以及ZAKER社区都可以通过评论功能实现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对话,这就有点类似杜威理想中的“大社区”,公众针对某个公共事件在“大社区”里交流,在了解自身的同时也能了解别人的诉求,以便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讨论。YND在公众对话功能上是缺位的,这与美国人的媒体使用习惯有关,既然是新闻APP那就只看新闻,至于评论对话可以通过一键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再进行,可是这就大大缩小了可与之对话的公众范围,也就不利于了解更多人的诉求。最后,政府与受众的对话则是对话模式的最终目标,也是笔者建议的重点。如果通过公众对话得出针对公共问题的建议或解决办法,这些建议可以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那么,媒体与其在中间上传下达,不如提供平台让政府和公众直接对话。公众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增加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自信,也更能理解政府的难处。对政府而言,知道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所思所想,才能进一步探索解决之道,而非俯视众生,坐而论道。澎湃的“问吧”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好的尝试,但做得还不够。它只是让受众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主要侧重答疑解惑,而非通过对话来促进问题的解决。YND和NYT Now(《纽约时报》的策展类新闻APP)也会通过链接官员个人账号的方式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对话。而人民日报APP的公益平台“帮”和问政平台“问”就更进一步,通过公众参与来实现对话,最终把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以促进政府及时解决,这才真正实现了媒体的对话模式和公共服务职能。只是这样的实践仍属凤毛麟角。因此,在政府与受众之间的对话平台架构仍然是中美新闻APP未来努力的方向。

    五、结语

    尼克·达洛伊西奥在一次访谈中谈到YND与其他新闻APP的区别时强调:“我们提供特定的故事,他们展现个性化内容;我们提供有限的新闻流,他们则是无限的。我们每天推送两次重要新闻,他们不间断更新;我们提供简短但精华的内容,他们则播送深度文章。”对于受众来说,“我们”与“他们”到底哪一个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至少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专业新闻机构的精心筛选与权威呈现在如今这个“喧哗与骚动”的时代仍然是新闻奢侈品,这或许可以为我国新闻APP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可能。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