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群体传播时代Vlog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应用 |
范文 | 初晓慧 骆玉安 【摘要】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传播领域受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领域的影响,成熟的工业化流水线信息生产模式已经形成,人人均为传播者的群体传播时代来临。Vlog成为传播城市形象建构的新容器,弥补当前视频传播中只短不深、只视不思、只频不精的劣势,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建构和城市形象的传播。 【关键词】Vlog;群体传播;城市形象;城市文化 作为由各种文化符号串联起的整体意象,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分化形成的特征总和,也是所有城市人共同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组成的画卷。[1]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生产方式的迭代更新,人们的交往方式、政治生态、社会心理、社会情绪、文化关系产生了深刻变革,“人人生产信息”的群体传播时代悄然降临。作为构建与推广城市形象的新型传播热点媒介,Vlog逐渐成为城市形象传播新的风口。 一、群体传播时代的Vlog概况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即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传播主体极端多元化时代。[2]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渐完善使得用户主体性得以凸显,以往大众传播专业化、垄断化和中心化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群体性、自发聚集性和去中心化的扩散式传播模式。在此背景下,网络使用的“才能偏倚”与“话语垄断”被打破,具有基本网络使用知识的用户成为当前主要的传播群体,群体传播时代来临,用户可随时随地發布信息、上传图像与视频,创作欲望空前高涨。 “上传正在成为合作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形式之一。我们比以往更能成为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3]群体传播时代基础设施完善、讲求个体在场、个性化创作的特征为Vlog茁壮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Vlog(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源自博客(Blog)的变体,是指创作者以自己为主角,记录、拍摄能表达人格化和展示日常生活的视频,集字幕、图像、视频特效为一体,更大程度地增加视频的趣味性、精心剪辑的短视频节目。[4]2012年第一条Vlog在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发布,而后被称为“Vlog之父”的Casey Neistat连续600多天坚持日更视频,以个人视角对日常生活进行视频记录,使得Vlog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一般网络视频不同,Vlog作为对真实世界的即兴反映,真实性是其生命源泉,人格化是其核心。Vlog制作者作为视频的拍摄者与拍摄内容主体,通过手持拍摄设备,以各自生活的国家和城市的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为背景,透过镜头与观众分享生活,进行自我表达,传达真实的人生经验与感悟。这与以个性化、自由化为特征的群体传播时代所崇尚的精神不谋而合,精准迎合受众的内容消费习惯,成为当下年轻群体最为追捧的视频形式。 二、群体传播时代城市形象传播媒介的转向 (一)Vlog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新容器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5]。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结晶以及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城市文化构建与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6]城市形象的记录方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纸质载体上的文字记录逐渐被音频、图像、视频取代,城市形象展示的私密场景也逐渐拓展至公共社交平台,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新的容器。 城市形象综合了家庭、邻里、单位、社区等社会构成要素之后的外显形式,包含的不仅仅是城市中的建筑、风景,也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情感。Vlog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构建方式与传统城市形象宣传方式有较大区别。传统城市形象宣传多采用城市形象的凝练呈现和权威发布等形式,拍摄内容往往为城市标志性建筑、人文历史景观、风土人情等元素,运用大场景、航拍等技术手段来塑造宏大壮观的画面呈现,城市特征不鲜明,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Vlog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城市形象塑造宣传方面的劣势,一改传统城市宣传宏大完整的叙事结构,不仅着眼于客观实体存在,而且与视频受众在共建的社交空间里实现虚拟的“面对面”沟通,关注情感宣泄与社会交往满足,在拍摄者自我呈现的过程中建构城市形象。同时,Vlog采用碎片化的传播策略,草根化的叙事模式,时长短、片段多、节奏快、跳跃性强,迎合了群体传播时代个性化、活泼化的话语趋势,极具时代特征。当前城市形象传播已呈现出新的传播规律,即“在思维上以对话替代宣传,在内容上以故事趣味替代内容输出,在叙事上以演绎替代复述”。因此,交互性强、人格属性突出、演绎方式多样的Vlog无疑站在了当今城市形象建构的风口浪尖,成为当前城市形象建构传播的绝佳选择。 (二)Vlog与城市的“立象”与“尽意” 《易传·系辞上》中提到,“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Vlog通过“立象”,伴以拍摄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视频剪辑方式,将叙述内容的来龙去脉、城市文化的全貌透彻展示,尽事物之寓意,现城市之风韵。群体传播时代Vlog传播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1.以人为本,城市形象的多元表达 城市的美学与艺术,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的结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的结合,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人。[7]城市再宏大的客观事物也无法掩盖城市人的主观存在。因此,以城市形象为创作内容的Vlog,其核心便是Vlog的创作者。Vlog是带有强烈个人情绪色彩的完整内容,创作者将个人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以及社会经验通过生活化的拍摄手法进行创作展示,不同的生活背景与个性特征成为Vlog风格特色迥异的关键原因,创作者对于城市私人化的情感体验也成为城市文化多样化、形象立体化的重要构成因素。例如Vlog创作者史里芬(@史里芬Schlieffen)的拍摄内容均为国内各地的奇葩建筑,拍摄设备为移动云台和手机,视频剪辑节奏极快,配以高密度的吐槽,个人风格极其鲜明,受到众多网友的好评。 Vlog赋予个体艺术创造和情感交流的权利,创作者多样化的人格属性为Vlog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相较于传统程式化的旅游宣传片更具人文色彩。即使是相同的城市景观,不同性格特点、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的Vlog创作者所表达的内容、重点与情感体验均不相同,差异性与个性化将碰撞出奇异的火花,城市形象也将被塑造得丰富多彩。 2.审美区隔,城市形象的媒介再现 现代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象”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是城市的客观存在和人们认知感受的综合融汇,全媒体传播视阈下察之,它更近于借由媒介传播所建构的“媒介意象”。[8]受众对于城市形象的认知往往来自于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和媒介传达的信息内容。因此,媒介通过何种手法、传达怎样的内容给受众,深深影响着受众内心对于城市媒介形象的具体感知,以及对城市形象的理解与行动。 城市媒介意向主要通过心理(兴趣、偏好、期待等)联结,使相关信息与受众产生“共情”与“共鸣”,激发受众对于城市的正向认知与情感认同,并外化为良好的口碑与评价,进入二级乃至多级传播。[9]因此,视频制作者的文化水平与专业素养决定着视频内容是否能对受众进行正向引导,为其带来视觉享受。Vlog作为创作者人格属性的选择性镜像呈现,创作的内容与质量受创作者自身水平影响较大,创作门槛较高,呈现出精英主义的审美取向,讲求制作精致、脱离低级趣味。当前我国关注度较高的Vlog创作群体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常为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拥有专业的拍摄设备、较高的视频剪辑水平,对于城市文化与形象的理解具有高层次的认知,因此制作出的城市形象相关Vlog精致度、专业性都较强。例如微博认证Vlog博主井越(@大概是井越)就是脱口秀编剧、哲学系博士,其Vlog拍摄设备专业,剪辑流畅,视频中富有哲理性的金句频出。创作者会提出自身的奇妙想法与人生观点,角度新奇,题材新鲜,个人特质极其鲜明,内容质量极高。 媒介传播的信息潜移默化影响着受众对于外部世界的建构,经过创作者选择、加工再生产的城市形象视频内容为受众“再现”加以结构化的环境。与普通视频内容的审美区隔成为Vlog占领视频领域的关键武器,城市形象在媒介素养较高的Vlog制作者手中被重塑,城市文化被整理与发掘,进而深耕文化底蕴,提炼文化认同。 3.受众破界,城市形象的异域展现 科技赋能,当前内容供需双方升级态势猛烈,内容与分发在科技不断助力的条件下,传播内容突破地域、代际与国境的边界,受众群体突破圈层,Vlog受众群体呈现明显扩大态势。 随着受众破界的影响,内容传播突破了城乡地域的界限,城乡之间在内容层面互通有无。2020年内容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同步进入互联网时代,内容产业平台技术不断完善,城乡内容级差最大程度降低。2019年12月,新榜针对内容消费者的在线调研数据显示,农村Vlog内容正在迅猛发展,村镇用户正逐渐成为短视频创作的主力军。以村镇为背景,农产品与农村生活为主题内容的Vlog层出不穷,受众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乡村生活,趣味性极强。同时,村镇Vlog创作者通过拍摄Vlog对乡间好物进行宣传推广,带领城市受众感受真实广袤的农村,普及农业相关的生产技能知识,打通农产品销售通路,进而引导城市受众实地游玩。例如被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的Vlog创作者李子柒,其视频内容多以乡村为背景,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视频制作精良、画面唯美,为观众演示作物的播种、浇灌、生长到丰收的全过程。传统的农耕精神蕴含其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华特色鲜明的生活方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通过观看乡村Vlog体会乡村风土情趣,获得身体上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极佳的展示窗口,乡村Vlog地方性特征鲜明,在一系列内容模式单一的短视频中脱颖而出,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一致好评,甚至广受海外观众追捧。受众破界,城市形象的传播途径与方式也随之不断拓宽,中华传统文化也随之传承发扬。 三、Vlog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媒对城市形象的感知渐渐地从物质转向精神,从经济转向文化。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物质上的质量”转化为“精神上的能量”。[10]Vlog时长充足、拍摄方式个性化特征突出、叙事表达自由,视频创作者媒介素养与文化素质较高,对于城市积淀的文化与情感资源有更为理性的感受和共鸣。因此Vlog更能对城市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纵向延伸,成为城市形象传播更为有力的载体。 (一)积淀文化,倡导优质内容 当下Vlog在国内仅为起步阶段,国内传播范围较大的Vlog多以海外国家或城市为背景,国内本土化的Vlog较少。媒体应大力扶持我国城市文化的高素质创作者,为Vlog博主提供更加成熟的传播平台与商业平台;建立健全良性的内容筛选和推送机制,传播高质量、正能量、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Vlog内容。同时应充分挖掘中国特色和地域文化,展示中国城市的东方气质与内涵。 (二)构建审美感知与符号意象 城市审美伴随着城市与个体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的情感相呼应的差异化的城市特色才能与人不断发展的审美情趣相吻合。短视频制造大批模板化的城市景观,受众内容消费单一,极易产生厌倦情绪,受众易丧失对城市了解认知的兴趣,因此差异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与内容才是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的重中之重。讲求真实生活图景反映的Vlog带着创作者浓厚的个人创作特色,讲述创作者独特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赋予景色不同的符号意象,Vlog创作者对城市内涵进行私人化的解读,寻求城市共性与特性的交会点,满足用户的视觉审美与心理体验。 (三)以人为本,特征多元 作为一种渐进式的改变过程,城市形象与文化是在不断改变中生成的,人作为城市存在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主体。缺少历史和文化、集体记忆和人文特色的城市形象是失败的。因此,以城市为媒介,Vlog成为人们自我表达、自我实现以及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Vlog通过创作者个人特质鲜明的表达方式演绎城市丰富鲜活的形象,塑造城市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解构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意象,将人文情怀融入城市形象之中。 四、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聚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好见证。Vlog的出现弥补了当前城市形象传播方面只短不深、只视不思、只频不精的劣势,展现新时代城市居民的个体审美与心灵感知,创造性地表达了个体文化诉求,成为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城市文化构建与形象传播新的窗口。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我们不应只满足于浮光掠影的震撼效果,而应立体描绘城市新风貌,贯彻人文情怀,体现深度观察与纵深透视。 參考文献: [1]闵学勤.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06. [2]隋岩.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8(11):114-134+204-205. [3]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3. [4]邱意浓.探究国内Vlog发展现状:以哔哩哔哩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23):7. [5]闵学勤.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7. [6]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 [7]吴良镛.城市美的创造:上[EB/OL].http://www.chinaasc.org/news/89793.html. [8]张洪波.媒介意象:全媒体视阈下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J].现代传播,2019,41(7):142-144. [9]张洪波.媒介意象:全媒体视阈下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J].现代传播,2019,41(7):142-144. [10]L.Mumford.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and its prospects.London:Secker Waebur,1963:353. (初晓慧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生;骆玉安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赵 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