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微视频环境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创新 |
范文 | 音乐是通过声音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既是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课程,又是陶冶情操和丰富审美体验的课程。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也在加速推进,引入了一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在微视频环境下,各种音乐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给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创新打开了新思路。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多为单纯的技术练习,且脱离音乐的规律和理论知识,许多学生苦练音乐技术,但却不了解音乐的理论知识,更不懂音乐情感体验,这种教育现象较为普遍,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障碍。《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杨立梅、蔡觉民著,2018年8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注重对音乐教育进行系统性分析,同时对一些音乐教育经验、成就及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把音乐同人的生命力融为一体,指出儿童音乐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注重儿童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感受能力。这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可靠借鉴。 一、经验借鉴一:微视频与音乐-身体-思维的统一 学习氛围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和微视频平台开展音乐教学,这不但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对学生课后复习也大有裨益,微视频教学法能够将复杂的乐理知识以及难以理解的概念等,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或以此阐述音乐故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然而,仅单纯地应用微视频教学法还不足以提高音乐教学效果。达尔克罗兹理论认为,音乐与人是一体的,分析和理解事物的大脑与操作活动的肌肉间存在某种反馈系统,这种反馈系统能够在下意识中发挥作用。若在微视频音乐教学中融入该理论,将抖音、微信、快手等微视频与音乐、身体和思维构成统一的音乐学习体系,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在音乐教育中将听觉、身体运动和大脑联系起来,随着音乐环境的不断变化,可以激发和抑制此反馈系统,即能够在音乐、听觉、身体、情感和思维间构建一种迅速转换和交流的密切联系。达尔克罗兹理论是将音乐教育纳入人的“生命”中,与人体和思维融为一体的教育,注重从整体上由控制运动强化对学生注意力的训练,这完全不同于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专项技能训练虽然也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但其侧重的是技能,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则明显不足。 实践证明,单纯的律动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若能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达尔克罗兹理论和微视频,通过反复观看微视频,感受和对不断变化的音乐或节奏性强的即兴音乐进行有意练习,形成音乐与身体和思维的统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实现有意识的控制肢体表演节奏,从而提高其音乐即兴表演能力。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学生的眼睛、耳朵和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感受和感觉,并能激发其想象和情绪,大脑则通过不断的判断和记忆,及时发出动作起止及矫正的指令,进而不断地控制运动。而有意识地控制此运动则能夠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与声音的细微差别,进而察觉自己的节奏与他人节奏的不同,以调整自己的节奏并趋同于他人,逐步增强乐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曲目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运用上述理论教授《好朋友》歌曲。首先,播放《好朋友》视频,让学生感受好朋友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其次,播放歌曲《好朋友》范唱三遍,并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回答《好朋友》;乐曲除了演唱还有哪些声音?大部分孩子回答是拍手的声音。有几次拍手的声音?孩子积极回答有2处的、3处的,还有4处的。教师回放歌曲画面,逐一指出在歌曲过门处共有3处拍手的声音。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唱阶段。鼓励学生除了在小过门处拍手,还可以加些动作。此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大部分学生的身体随音乐节奏摇摆,还有一些学生在出现小过门时,做出或拍肩、或握手、或拍腿的动作。经教师观察,学生对节奏感还是比较到位的。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示范并启发学生加入声势和动作对歌曲进行改编,之后进行分组表演。经过几次练习,学生们较好地用歌声和肢体语言表达了对好朋友的感情。 二、经验借鉴二:应用微视频+“律动”教学创新音乐课堂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应用大量篇幅阐述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律动”理论:从音乐入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聆听音乐,结合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体验音乐的各个要素,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体态律动和舞蹈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基本乐科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体态律动则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音乐,在音乐的刺激下用身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将体验感受上升为音乐知识。但是,单纯地靠听音乐来引导学生的各种身体动作是比较困难的,若应用抖音、快手、微信等以短视频的方式将音乐与相应的动作呈现出来,学生在视听音乐视频的同时,其身体会自然而然地踏着音乐旋律去模仿视频动作,这样,就更能发挥“体态律动”的效果。杨立梅、蔡觉民认为,体态律动包括身体运动的语汇,节奏要素的音值、音型、休止、节奏切分、分句和节奏等内容,事件中要注意节奏及其变化、情感表现要素等。当然,有些节奏小学生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而若利用微视频手段将节奏、情感等变化展现出来,学生在模仿动作的过程中则能够体验此变化。对于视唱练耳教学来说,微视频更能帮助学生发展内心听觉,聆听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和感知;引导学生学习以体态律动的方式表达感知;以音乐的形式对内心的感受进行再现与创作,体态律动贯穿于学习和体验音乐的全过程。“微视频+视唱练耳”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表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微视频的应用,能够将学生带入到音乐节奏及情感中,不但能帮助其感受音乐的旋律美,也能强化其音乐体验,使其感受到音乐节奏的美妙,对其乐感和即兴创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即兴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音乐行为,是创作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积累的音乐语言、技术能力和思维形象进行音乐判断。它的基础主要是体态律动和视唱练耳,而微视频正是强化二者的有效手段。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系统而正规的音乐学习阶段,也是个体音乐学习的关键时期。在此年龄段,学生个体普遍具有好奇、好动和模仿性强的年龄特征,其善于通过灵活的肢体动作思考音乐的律动。如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幸福拍手歌》为例,学生在听到这一乐曲后,从其重音的显现、音乐速度的快慢、音乐力度的强弱来证实自己是否把握了该曲目的音乐节奏。同时,在音列、音阶及曲子中加入节奏变化的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把握音高和节奏的水平,在此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能高度集中,从而帮助其更好地记忆音高及节奏,反应也会更加迅速。练习方法既可以是固定节奏型,也可以是变化节奏型,音乐教师可以写出多个节奏型组合,并不断变化指令,让学生演唱各种节奏的音阶,以此提高其音高节奏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速度。此外,试唱中加入多声部节奏律动练习,能够提高学生身体协调运动能力,对其音值、音高的准确性训练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在练习中一定要保持节奏律动的稳定性及其与自身间速度的统一和协调,不过中小学生的能力尚不能完全控制二者的平衡,在教学训练中要循序渐进。多声部律动练习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多声部律动中不同声部力度的变化,通过此力度的变化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乐感。 律动教学中可以借助短视频手段通过视频录制及播放的方式记录学生整个练习过程,而后让学生观看训练视频,从视频中观察自己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及时纠正错误。如在练习复合节奏和对位节奏过程中,学生要重点感受多声部节奏,且将音乐中的复杂节奏技术不断地转换为身体运动。身体运动的转换效果如何、节奏的把握情况等都能通过视频或可视化训练及时查找不足,并及时调整和改正。同时,节奏训练中的情感重音、节奏艺术性的处理及弹性速度、力度微差等练习能够唤醒学生乐感,如表现突弱、突强、渐弱渐强、神经兴奋过程的控制等,以及个性化的音乐表现力,若能有效地控制和转换律动,则能够针对力度与速度的微差变化而迅速做出反应。此练习可有效地协调学生的神经系统,迅速将其运动系统和听觉系统连接起来,进而更加细腻地再现和体验音乐的内在美感。当然,这些律动表演的节奏都需要记录下来,这是培养学生记谱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短视频来动态化或形象化地呈现乐谱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增加乐谱印象,以此强化乐谱记忆。 三、小结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详细地探讨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可以使读者全面地理解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并能更深刻地认识该音乐教育体系的当代发展。无论是用于教学指导还是用于学术研究,该书都不啻为一套最佳的音乐教育论著。当前该书已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艺术类教育的必修类教材。但在应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还要结合国情和音乐教学环境以及时代特征,以此选择和制定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如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来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张莲/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