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范文

    贾莉

    摘? ?要:玉米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储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国家养殖业、能源工业和人民生活需求,只有不斷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才能增加玉米作物的社会有效供给量。经相关研究表明,玉米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和品质有着必然的关联,合理密植是一种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有效途径。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品质;影响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05-0097-01? ? ? ?中图分类号: S513? ? ? ?文献标志码: A

    玉米产量和品质发生变化的诱发因素具有多样性,从本质上讲,玉米的品种是关键,但从客观的环境和种植方式来讲,玉米种植密度是促使各项关键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展开研究,挖掘其中的必然性和变化模式,从而选取合理的种植密度来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1?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的产量由单位面积的成穗数、每穗粒数和籽粒的千粒重3个因素组成,对玉米产量进行评析需从这3个关键因素着手。就当前玉米种植的行情来讲,推广应用的绝大多数玉米品种都以成单穗为主,极少数品种在肥水充足、留苗偏稀而光照充分时有一定的成双穗习性,双穗率稍高。因此,单位面积成穗数主要由单位面积种植密度所决定。留苗偏稀时会因单位面积成穗较少而产量较低,但如果留苗过多,又会因玉米植株高大互相遮阴严重,争水争肥而生长瘦弱,空秆增多、成穗减少,且穗粒数和千粒重也会下降而减产。因此,玉米产量与玉米种植密度存在必然的关联,改变种植密度系数可以对玉米产量起到规定性变化。故而,掌握适宜的密度能使玉米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在保证一定的成穗基础上,使穗粒数和千粒重都较高而获得较高产量。

    1.2?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玉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占有较大比重。经研究分析发现: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会诱使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三者与种植密度大致呈抛物线式的线性方程关系,过小或过大的密度都不利于玉米3种成分的累聚,种植密度存在一个合理值,在该范围内进行玉米种植,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玉米的潜在效应。同一条件下,三者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密度达到某个值以后,继续加大种植密度,三者反而会呈下降趋势。

    2? ?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举措

    2.1? ?合理、规范的制定玉米种植密度

    确定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所选用玉米品种的特性、生产条件和种植形式、方式、手段等进行综合化考虑。

    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具有不同的耐密性,紧凑型杂交种耐密性强,密度增大时产量较稳定,适宜种植的密度较大;平展型耐密性较差,密度增加范围小,若增加密度就会减产[1]。例如在特早熟生态区,现使用的特早熟品种因生育期极短,个体较小、穗小、粒子较少,千粒重也较低,单穗粒重较轻,如与其他生态区的品种同一密度则产量会很低。但这类品种因个体小,所以适于密植,密度显著增加才能促使玉米高产。在其他生态区,如所用品种为紧凑型品种,密度可以适当增加,而平展型品种应适当稀植;如为高秆大穗型品种,为减少相互遮阴和保证单株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减少倒伏,则应适当稀植;如为低秆、小穗型品种,应适当密植,以发挥群体优势,以获得较高产量。在肥力较高的水浇地可以适当密植,发挥水肥优势,增加成穗数,获得较高产量;而在旱地,由于供水较困难,肥力也相对较低,应比水地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减少植株间争水争肥矛盾,获得较理想的产量。同样是旱地,肥力较高的地块应比肥力低下的地块适当多留苗。

    在种植形式上,应积极提倡宽窄行种植,特别是在肥力较高的平川水地上,宽窄行种植可以减少植株间的相互遮阴,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可以比等行距种植增加一定的密度,增加成穗,促进增产。根据特有的种植条件,合理、规范地增大种植密度,能够提升叶面系数,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使植物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提升玉米品质。如若毫无节制地增加种植密度,会促使叶面系数过分增加,植物吸收光量停滞,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不再增加,反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随叶面系数的增大而上升,致使植物本身积累的物质不增反减,从而降低玉米的品质。

    2.2? ?提升玉米种植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生活和生产与信息化、科技化相关联,已成为信息科技的行为主体[2]。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玉米种植者需借助信息科技手段,打破原有的种植模式,创造适宜的种植条件,走现代化玉米种植之路。落后的玉米种植观念和传统的手工式种植模式很难在种植产量和品质上进行突破。种植手段、种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升玉米种植的有效性。当前阶段,在合理把控玉米种植密度的前提下,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科学技术,掌握全新的种植方式,不断进行实地分析和引进外界经验,创新耕作模式,促进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和品质。

    3? ?小结

    玉米种植密度的大小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根据品种特性、产量水平、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选择合理的密度,才能较大限度地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必须合理分析玉米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相关系数,在最合理的区间内进行玉米种植,并借助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合理种植密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1 ] 冀月林.玉米栽培适宜密度研究[J].山西农经,2019(16):103-104.

    [ 2 ] 王晓娟,何海军,寇思荣.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1):169-17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