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红松果林改培技术探析 |
范文 | 慕春艳 付维玉 摘? ?要:红松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与用材树种,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并不广泛。我国红松生长的自然分布区为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完达山以及长白山等地。但是由于红松林营建过程中密度过高,对其结实量造成很大影响,为提高红松果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选择适合进行改建红松果林的红松纯林、红落(樟)混交林等林分,对其改培技术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红松果林;改培技术;探析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8-0074-02? ? ? ?中图分类号: S791.247? ? ? ?文献标志码: B 红松属于松科松属常绿乔木,又称为果松、塔松、海松以及五针松等,树龄15~20年结果,种子粒大,果仁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油脂与氨基酸等,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的干果品种,保健作用非常突出。种籽入药称为海松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不仅可以降血压、降血脂、软化血管,同时还能健脑益智、促进生长[1]。然而,近年来天然红松林面积逐年减少,营造红松人工林显得越发重要,红松果林改培技术也受到了林业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其是实现红松果林高产稳产的关键。红松果林改培技术突破传统认识的森林经营理念,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多层次认知森林的结构及功能,大幅提高森林资源自然恢复力,使其按照地带性植物的演替规律向森林顶级群落发展,是提高森林健康与活力,稳定和优化森林林分分布、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力措施,可以为全面开展珍稀濒危树种的培育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1? ?紅松的生物学特性 红松又称之为果松,属于高大的绿色乔木,松科松属,雌雄同株,异花树种。红松的结实量非常大,具有非常高的含油率,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价值也很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高级保健品[2]。红松树的花粉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益气血、润心肺的功能特点。另外,松针还可作为饲料的原材料,从其中提炼的油脂在化妆品生产方面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还能生产高级的润滑油。红松树能够有效提取松脂,其全身都是宝,特别是现如今对红松果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提升了红松种子的市场价值。 2? ?红松果林改培的必要性 红松具有优良的材质,其种子产量高,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市场开发前景广阔,因此,对红松人工林进行改培,使其达到果材兼用的效果,更加突显出其重要性。红松人工林具有较早的结实率,在该县的红松人工纯林中结实年限在15~20年,但数量较少。至25年左右时大部分开始结实,30年以上则可进入丰果期。通过相关观察研究发现,光照与红松树的产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林分的稀疏程度和郁闭度的高低以及树冠分差量都会影响到光照条件,对红松结果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 ?红松果林培育技术设计 3.1? ?改培林分选择 根据红松培育作业设计标准,以小班为基本单位,以林班为单元,对树种组成、林龄、立地类型、坡向、坡度、坡位、土壤、腐殖质厚度、植被种类进行详细踏查确认,确定定向抚育;林分选择有目地树种红松的天然更新幼树幼苗的幼林龄林分,郁闭度0.7以下、株树量1 200株/hm2以下,通过封育辅以人工促进更新措施,有望达到改造的红松低效林分;林冠下造林选择在天然中龄林中适宜培育珍稀树种,郁闭度0.7以下、珍稀树种比例不少于30%的林分作为红松的培育基地。 3.2? ?改培技术措施 在适宜培育红松的有林地中,通过定向抚育和林冠下造林方式培育红松树种。 3.2.1? ?定向抚育 采取定向抚育的方法,通过清林割灌,清除妨碍红松生长的灌木草本。清林割灌主要针对林下植被生长过于旺盛,与红松生长争水、争肥严重的林分中进行,在春季和夏季采取人割方式,清除妨碍目的树种。 3.2.2? ?林冠下造林 (1)林地清理:清除妨碍林冠下造林的灌木和杂草。 (2)整地: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造林方法、苗龄等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整地方法、整地时间和整地规格。采用人工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30 cm×30 cm×30 cm,整地要求清除穴内石块、树根等杂物,整平穴面,为保持土壤水分,采取春季边整地边造林的形式进行[3]。 (3)造林方法和季节:造林方法为人工植苗造林。为防止植苗时窝根和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植苗时对苗木的根系进行适当修剪,保留根系长度在20 cm左右。待其浸蘸吸水剂等药剂处理后进行造林植苗时,穴内先回填少量表土,苗木置于穴的中央,再回填芯土、踏实,最后回填表土,整个植苗过程中采用新型保水、保活技术质量要求,苗木在穴中要扶正,保持根系舒展,不窝根;造林季节为春季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4)造林密度:依据树种生物特性和培育方式,确定林冠下补植密度为110株/667 m2,采取合理补植的方法。 (5)苗木标准:为提高造林成活率,缩短培育周期,红松苗龄需达4年,标准为S22 I级苗。 3.3? ?幼林抚育 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幼林抚育方式确定为人工穴状抚育。主要包括松土、除草、培土、定株、摘芽、割草、割灌等,根据培育目的和树种设计抚育年限、方法、次数、时间等。从造林当年的雨季开始抚育,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对幼林进行除草松土,松土深度不宜超过5 cm,松土时要向根部培土。抚育3年6次(2∶2∶2),即造林第1年6月上旬至8月中旬抚育1次,造林第2年6月上旬、8月中旬各抚育1次,造林第3年6月份上旬抚育1次,8月份中旬抚育1次。 3.4? ?病虫害防治 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预防预报措施,对营造林分每年进行1~2次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并制定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禁止使用林业有害生物林木种子和苗木进行育苗,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蔓延。 3.5? ?管护 “三分造、七分管”,造林完成后要严格落实管护制度,设专人对造林地块进行管护,防止人畜的破坏行为。要建立造林地块的保护体系,严格按工程管理標准执行,使各个造林地都能取得成效,将国家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实处,为子孙后代造福。 4? ?红落(樟)混交林改造 4.1? ?提升幼林抚育水平 改变过去5年8次的抚育次数,改为7年9次的抚育模式,即2∶2∶1∶1∶1∶1∶1,10年后每间隔2年对红松开展1次抚育工作。开展抚育工作时可应用穴状抚育措施,同时合理修剪红松生长过程当中的侧枝,增加红松生长过程当中的光照条件。 4.2? ?合理追肥 合理应用氮肥提高红松的生长量,有效缩短红松与落叶松之间的生长差距。红松成活3年便可进行施肥,当红松生长趋于稳定后,每间隔2年开展1次施肥工作,共进行3次追肥,按照30 g/株施入尿素,施肥位置和之前相同。 4.3? ?及时间伐 落叶松达到使用要求时便可开展透光伐,保持在25%左右的强度,有效伐除劣质树木。对没有林木分化的,可通过隔株机械开展相应的采伐工作;在对二落一红混交林间伐工作当中,可以利用机械隔行进行采伐,3年后开展二次透光伐,保持在25%的强度左右,为红松生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提高其光照性。达到21年的林木开展2次生长伐,伐除全部落叶松,促进红松纯林的形成。 4.4? ?合理修剪 红松生长10年后开展修剪工作,将枯枝病枝以及对结果影响的枝条全部剪去,当树高达到4 m左右时进行定干去头,合理控制树的高度,保证侧枝健康生长,增强其挂果率。 5? ?红松纯林培育 5.1? ?利用疏伐措施,确保红松纯林达到合适的密度 40年生的红松树可按照450 株/hm2保留生长健硕、结食旺盛的树木;30~40年生红松树可按照600 株/hm2设置红松的保留密度,为母树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其产量,实现更高的效益。合理应用磷钾肥、无机肥和有机肥,促进树木的营养供给,增强树体营养。 5.2? ?幼林抚育工作 及时割除杂草与灌丛,进行穴状松土以及除草工作,每5~7年需抚育1次,之后间隔3年开展1次带状抚育,移除生长过密的幼树,郁闭过程中根据密度1 110株/hm2进行定植,对果枝进行有效嫁接,增强其结果率,并开展施肥、修枝以及疏伐等后期管理工作。 5.3? ?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 在一些新造的红松林,应首选管理方便、土壤条件较好,便于集中管理的采伐迹地进行红松林新造。也可选择灌改迹地和停耕地,利用大穴整地方式开展整地工作,大穴按照80 cm×80 cm×30 cm进行设置,选择4年生优质的一级苗木,开展嫁接造林工作,栽植密度按照2 500 株/hm2进行设置,并根据2 m×2 m设置株行距,今后管理工作和红松幼林相同。 参考文献: [ 1 ] 刘迪,张鹏,沈海龙.红松坚果林培育现状与展望[J].福建林业科技,2017,39(3):181-185. [ 2 ] 李艳霞,杨凯.我国红松坚果良种选育研究现状[J].林业勘查设计,2018(3):72-75. [ 3 ] 隋心.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子代的父本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