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
范文 | 何伟 摘? ?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就是农业生产活动。在全面实施农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各种生产问题,需要相关人员予以关注和解决。在农业生产中,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其总产量,农民通常会使用大量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病虫害。然而,过量使用农药不仅无法有效防治病虫害,还会造成大量的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应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环境保护和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分析了过量使用农药的危害,阐述了进行农药减量增产的难点,提出应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方案,供农业生产人员参考。 关键词:农药减量增产;水稻;病虫害防治;应用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8-0104-02? ? ? ?中图分类号: S435.11? ? ? ?文献标志码: A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因此科学家与农民群体在不断改善水稻的种植方式,以适应这种农作物的种植需求,提高其最终产量。然而,目前在水稻生产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产量的问题,例如水稻病虫害现象等。由于病虫经过了长期的进化,使用单一的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已经不能满足水稻生产的需求。因此,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新式种植理念进行探究,提出了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调整施药量,使其达到最佳杀虫效果,实现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达到绿色水稻的生产目标。 1? ?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的危害 1.1? ?影响生态环境,为害病虫天敌 在我国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过大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大量水稻生产者对于农药使用存在误区,认为农药使用规模越大、用量越多,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就越好。为了避免病虫害导致水稻减产,在种植过程中会喷洒大量的农药,这些过量农药不仅提高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同时污染了种植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对水稻产量造成了负面影响[1]。另一方面,通常情况下,农业种植地周边的生态圈也会存在大量的鸟类、蛙类等水稻病虫害天敌,这些天敌能够消灭数量可观的害虫,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然而,在应用大量农药的同时,使鸟类和蛙类也受到农药的毒性影响,导致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的问题,造成病虫害天敌消失,进而引起水稻减产。可见,过量使用农药不仅会毒害生物,还会严重污染当地的地理、水文环境,对当地的土地资源造成不良影响。 1.2? ?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当前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农药一般都含有大量的虫类毒素,这些毒素本身对人也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在施用農药的过程中,大量多余的农药会以气体或溶解的形式渗入土壤和空气中,导致周边生态环境出现不属于自然成分的农药。这些农药颗粒在大气的影响下,会逐渐扩散至附近的水域,甚至还会与雨水相结合,对周边大范围的土地造成污染[2]。 1.3? ?综合影响 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民通常没有受到科学使用农药的建议,仅凭借自身经验进行农药用量的衡量以及喷洒。由于没有经过科学指导,导致他们对农药残留的了解较为肤浅,更倾向于使用高毒农药。部分农民在采购农药时,只注重农药的防治效果,而不考虑其对人体的毒性,导致农产品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同时,没有使用正确的农药喷洒方式直接施药,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大幅增强,使原本效果良好的农药渐渐失去正常发挥药效的作用[3]。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会误认为是药量不足或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农药,从而进一步增加用药量,形成恶性循环。 过去,我国的稻米产品因为检测农药含量超标,导致出口受阻,对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同时,水稻作物的种类较为复杂,不同类别的作物用药需求也不同,大量农民在没有合理分辨种类的情况下开始喷洒农药,导致水稻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2? ?水稻种植过程中实施农药减量的难点 2.1? ?病虫害发作频率上升,暴发规模大 水稻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的病虫害现象,不仅会损伤水稻本身的植物结构,导致产量严重下降甚至归零,还会对种植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我国从事水稻生产活动的农民采取了多项措施,但仍不能有效地防治相关病虫害问题,导致水稻产量提升处于瓶颈期。水稻种植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农业病虫害发生频率逐渐上升,暴发规模开始扩大,这些现象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想要控制病虫害规模,就必须对农药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4]。 2.2? ?过量使用农药导致病虫害产生耐药性 通常情况下,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农作物生产中能够发挥出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部分水稻种植农民为事先预防病虫害,在还没有发现病虫害迹象时,便开始在稻田内大量喷洒农药。这种情况急剧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导致农药滥用现象的发生。随着农药使用量的大幅增加,病虫害在繁衍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导致农药效果明显下降。同时,大量使用农药也对田间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农药残留和污染不仅危害人体健康,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 2.3? ?缺乏科学的农药使用指导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水稻种植的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对病虫害的判断和认识,没有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农药喷洒,导致无法对病虫害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接受专项培训的农民数量稀少,造成病虫害防治观念滞后、安全用药意识薄弱。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水稻病虫害的整体防治效果较弱,农药滥用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部分水稻种植人员由于植保知识和用药技术水平有限,没有在正确的时期喷洒农药,导致错过防治病虫害的最佳时间。在种植后期喷洒农药,不仅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反而会减少水稻的产量,导致毒性上升,不利于水稻种植质量的提升。 3? ?应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措施 3.1? ?避免盲目用药,合理选择农药品种 由于不同品种的水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病虫害问题,因此水稻种植户需要根据其为害表现的具体特征,合理选择农药品种进行水稻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只有正确使用农药种类,才能实现对不同品种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目标。同时,针对农药种类进行挑选时,需要注意其本身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毒性大小和残留含量。应当选择毒性较低、残留量较少的农药进行喷洒,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增强食品安全的效果。 3.2? ?分析病虫害种类,实现区域精准喷洒 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对水稻的为害部位也各不相同,因此农民在喷洒农药时,需要根据防治的病虫害种类,合理规划喷洒农药的重点区域,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例如,对于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防治,应当对水稻植株本身的中下部进行精准喷洒,以达到杀虫效果;而对于稻纵卷叶螟、稻叶瘟等病虫害进行防治,则需要对稻叶进行喷洒。只有使病菌和有害昆虫与农药实现充分的精准接触,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杀灭效果,使农药充分发挥作用,避免浪费现象的出现。 3.3? ?控制农药喷洒量,避免混用 在使用农药前,农民必须确认水稻已经达到了病虫害杀灭标准再进行喷洒,避免尚未出现病虫害时便开始喷洒农药。同时,在使用农药前,应注意区分农药本身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避免混用和盲目加大用量的现象,确保防控效果。通过精准确定正确的农药类别以及用量,不仅可以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同时,还能够达到控制病虫害的最佳效果,减少农药对水稻和环境的污染,生产出绿色环保的水稻农产品。 3.4? ?农药减量增产对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影响分析 首先,由于农民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认识通常较为浅顯,因此往往凭自身经验进行农药喷洒,导致防治效果较差。再加上部分农药商为获得更多的利润,鼓励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业生产用药量过大。此外,一些农民忽略了农药中含有的有毒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危害,在喷洒农药时没有自觉控制农药用量,造成病虫害抗药性越来越强,最终使农药无法发挥抑制病虫害的作用。 其次,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除了抑制病虫害外,还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水稻减产。部分无法被病虫害吸收的残留农药会被农作物吸收,逐渐渗透到土壤中,在造成土壤污染的同时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使用农药时应尽量选择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时机,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田间农药残留,提高水稻产量。 最后,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农药种类的选择,以及施药时间和喷洒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施用,不仅可以防治水稻病虫害,还能够大幅提高水稻产量。例如,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不仅高效、无毒,同时可以对水稻发挥较好的杀虫作用,能够有效防治茎蟋蟀、稻叶蟋蟀和稻飞虱;三唑磷、丙草胺、京麦灵、噻嗪酮等也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有效药物,能够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水稻产量。因此,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要综合考虑和分析,以实现降低田间农药残留、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过程中,从事水稻种植的人员应在注重遵循科学的用药方法、减少农药用量的基础上进行病虫害防治。通过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确定有效的病虫害杀灭时间段、精准喷洒相应的病虫害区域等方式,达到最佳的农药使用效果,提高水稻种植的最终产量。 参考文献: [ 1 ] 张建华.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120. [ 2 ] 黄秀艳.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15(27):37-38. [ 3 ] 黄玩辉.浅析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J].农家科技,2017(12):43. [ 4 ] 莫良雁.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J].农家科技,2018(3):29-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