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审陆地棉新品种H33-1-4的特征特性及机采模式下规范繁种各环节质量管理行为 |
范文 | 辜立新 潘喜兰 王云 摘? ? 要:简要介绍了国审陆地棉新品种H33-1-4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以及在机采模式下规范繁种各环节质量管理行为,从而保持新品种优良种性,最终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关键词:国审陆地棉;新品种;H33-1-4;特征特性;机采模式;繁种;质量管理行为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1-0041-02? ? ? ?中图分类号: S562? ? ? ?文献标志码: B 早熟优质陆地棉新品种H33-1-4,由新疆合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科研育种人员选育而成。该品种早熟、高产、抗病、品质优良,综合性状较好,预计在新疆早熟机采棉区推广种植。 1? ?国审陆地棉新品种H33-1-4的选育过程 品种来源:33×CH1。父本CH1,来自哈萨克斯坦;母本33,自育系。 2009年配置杂交组合,秋季收获杂交铃后,冬季去海南南繁加代。 2010年F2代种植在公司天然混生苗圃,秋季进行抗病单株选择,结合纤维品质测试,选择优良分离单株,入选后冬季去海南加代。 2011年种植F4代进行株行比较,秋季选择综合性状较好的株行,结合纤维品质测试,优选单株综合考种后去海南南繁。 2012年入选优良F6代参加新疆合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品系比较试验,表现早熟、高产、抗病、品质优良,定名H33-1-4。 2013年公司繼续参加品系比较试验。 2014年多点试验, 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区域的丰产性和适应性。 2015年新疆合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推荐“H33-1-4”参加国家西北内陆早熟棉区试(预备试验)。 2016—2017年参加国家西北内陆早熟棉区域试验,表现早熟、高产、抗病、品质优。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63.3 kg/667 m2、151.0 kg/667 m2、143.4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10.1%、10.9%、9.1%。 2018年参加国家西北内陆早熟棉生产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71.1 kg/667 m2、158.4 kg/667 m2、158.1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9.4%、11.7%、11.8%。通过棉花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的田间鉴评,建议报审。 2019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190017)。 2? ?国审陆地棉新品种H33-1-4的特征特性 新品种H33-1-4,经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进行DUS测试,表明该品种具备植物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突出优点是早熟、高产、抗病、品质优良、适宜机采。 (1)生育期:(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区试)生育期为124.5 d,霜前花率可达95%左右。 (2)植株性状:植株筒形(近圆锥形),植株开花类型半紧凑,茎秆坚硬、茸毛较少,田间群体通透性较好。株高80.15 cm(区试中)。生长势较强,叶层分布合理,结铃性较强,田间群体可塑性强。 (3)果枝类型:Ⅰ~Ⅱ式果枝,第一果枝节位6.25,果枝台数9台左右。果枝与主茎夹角居中,主茎为红绿色,茎秆茸毛较多。 (4)叶形:子叶为肾形,真叶普通叶型,掌状,叶片中等大、中等绿色,叶丛密度居中。叶背中脉茸毛多。 (5)花和铃:花瓣和花粉颜色为乳白色。铃卵形,中等大小,铃表面中等光滑,铃尖端中等突起,苞叶大小适中。单铃重6.1 g,铃开畅程度强,含絮力适中,絮色白,较适合机械采收,也不易垂下掉落。 (6)种子:种子肾形、褐色、中等大,毛籽灰白色,短绒密度中等。 (7)经济性状及产量性状:单铃重约6.1 g,子指11.15 g,衣分41.54%,在适宜的栽培管理下,皮棉单产最高160 kg左右。 (8)品质性状:(2016—2017年国家棉花西北内陆棉区试)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3 mm,断裂比强度32.35 cN/tex,马克隆值4.25,整齐度指数85.35%,纺纱均匀性指数162.65,品质类型Ⅱ型。 (9)抗逆性、抗病性:高抗枯萎病,病指4.2;耐黄萎病,病指32.3。抗逆性强,耐瘠薄、低温。 3? ?在机采模式下,规范新品种H33-1-4繁种各环节质量管理行为 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攀升,人工拾花费居高不下,全疆机采棉高速推广,新疆兵团机械采收棉花占比已超过90%。该新品种早熟、高产、抗病、品质优良,且果枝始节较高、吐絮集中、含絮力适中,适宜机采及综合表现突出,预计在新疆早熟机采棉区快速推广种植。机械采收棉花模式下,因喷施脱叶剂(常常添加催熟剂),棉株中上部和顶部棉籽成熟度明显下降、红籽增多;机采后剥绒、传输环节增多,可能导致棉籽破籽率加大。而在强制性国家棉花商品种子发芽率最低种用标准“地平线”的约束下,最终导致成品出籽率由手摘棉的80%以上,大幅度下降到机采棉的50%~60%。因此,要确保国审陆地棉新品种H33-1-4在机采模式下的繁种质量,必须规范种子生产田间到加工厂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行为。 3.1? ?播种种子来源质量的确认 生产企业应确认种子田所播种的种子质量(含种源遗传质量和繁殖代数)符合国家标准GB 4407.1—2008《经济作物种子第1部分:纤维类》中棉花种子质量指标的具体要求。品种真实性及特征特性符合品种审定公告相关描述。 3.2? ?种子田要求 (1)前作:尽可能避免连作,无污染源及有害异作物(如陆地棉中的海岛棉)。 (2)地块要求:应选择土壤肥力中上等、排灌方便、病虫害较轻的地块。 (3)隔离:空间隔离距离常规种大田用种≥100 m,原种田≥200 m。 (4)植物检疫要求:经产地检疫,无检疫性病虫害。 3.3? ?制定技术规程并严格执行,提高棉籽成熟度 棉种生产条件是影响棉种发芽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田间栽培管理总的原则是水肥调控适宜、病虫害控制得当。要结合当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企业制定详细的生产技术规程并严格执行。国审陆地棉新品种H33-1-4的果枝类型不属于特别紧凑类型,还要保证皮棉有较好的棉纤维品质,建议适当降低播种数量,收获株数可在1.2万~1.4万株/667 m2。以确保棉籽成熟度为最终目标,适度降低播种密度和植株高度,最后一水滴灌时间略微提前,避免贪青晚熟。为提高机采模式下棉籽的健籽率,在确保脱叶效果的前提下,脱叶剂喷施时间应尽可能推迟,不宜再添加催熟剂。 3.4? ?去杂和田间检验 种子生产者宜在育种家的指导下进行生产。种子企业于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进行多次去杂和田间检验,至少在花铃期进行1次去杂株和田间检验(品种纯度田间确认)。田间检验方法及判定标准可参照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 种子方案中的《田间检验手册》执行。棉花大田用种田间杂株率不高于5.0%,原种田间杂株率不高于1.0%,最后一次田间检验结果杂株率超标的种子田应坚决淘汰。 3.5? ?收获和加工 (1)收获:籽棉收获应适时采摘、及时晾晒,在收获、晾晒、运输、储藏过程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不发生混杂。机采棉应带自动打包功能(防止三丝和混杂),籽棉水分应控制在12.0%以下,确保不混杂。 (2)加工:选用合适的加工设备,使其达到合格状态。机采模式下,易导致棉籽成熟度下降和破籽率增加。要修整易撞击种子的台阶、疤痕、凸点、毛刺等,并采用无破碎提升机、色选机、磁选机等,最大限度地降低种子破碎率(不高于7%)。色选机可剔除大部分成熟度低的红籽,磁选机可对种子表面存在裂纹或有机械损伤的棉籽有效去除。棉种硫酸脱绒环节控制好酸溶液的浓度和温度等,确保种子残酸率不高于0.15%。 (3)清洁、不混杂管理和检查:种子生产经营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播种设备在播种前和播种时进行彻底清洁;对收获设备及储藏容器在收获、储藏前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洁。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种子收获期间不发生混杂。种子加工厂应建立加工设备清洁程序,并填写相关记录。种子加工时,应防止发生混杂。种子企业应对清洁与不混杂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及记录。 3.6? ?光籽包衣 为有效降低播种后土壤中病虫害,有效提高出苗和成苗比例,应选择适合种子种植区域的种子包衣剂(一般含杀菌剂、杀虫剂,也含一些促进生根发芽的肥料),对棉花光籽进行包衣处理。要结合推广应用当地的病虫害和苗期天气、土壤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包衣剂剂型和机械加工支持,协同增效。 3.7? ?扦样与种子检验 种子扦样由检验人员参照国家种子检验规程进行,籽棉轧花、脱绒和加工及种子出库前、后的质量检验均由符合能力要求的检验人员按《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 3543—1995)操作。有条件的企业,可采取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和SSR分子检测方法,进行品种纯度和真实性检测(后控)评估种子的遗传质量。 3.8? ?核驗放行 企业应依照相关规定完善种子质量可追溯体系,规范建立种子质量控制档案,对照田间检验结果和各环节的种子质量检验结果,对符合质量要求的种子核验出库销售,确保国审陆地棉新品种H33-1-4高产优质的优良种性在大田生产中得到充分发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