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学生提问让教师不教
范文 余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协调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课堂的有效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能够发现问题,才会认真思考问题,才能设法解决问题.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而学生往往习惯回答别人的问题,而不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营造和谐关系,让学生敢于提问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上往往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较少有开口的机会.教师虽然也会要求学生提问,但又不免对学生的问题设置了许多限制,不希望学生提与课堂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更不希望学生提教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提得比较幼稚,往往会遭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这些一来会使学生失去提问题的勇气.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活动的引导者.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创造的源泉.教师应鼓励、引导,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就会由不敢问到敢问,进而发展到会问、善问,问题的质量也会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问题空间,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找出不同的解决策略,使他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相互启发.在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新奇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完“伏安测电阻”后,笔者组织学生探索不同条件下测出导体电阻的方法,学生们先后找出了无电压表怎样测电阻,无电流表怎样测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均无怎样测电阻,能否用电能表测电阻等问题,然后进行了讨论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广泛参与,自觉追寻和积极探究的主动过程,学生也从中学会了以新的角度、新的可能之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积极创设情境,帮学生发现问题
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展开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从平常的习以为常的事件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提出创造性问题的机会.这里所谓的情境,既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一个活动,也可是教师的一段叙述或呈现的一段文本材料,还可以是一段动画或视频材料,等等.
例如,在上“电磁感应”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利用了课堂演示实验,向学生重现了奥斯特实验.随后,让学生讨论:通过实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想到什么?在学生各种想法和问题中引导学生: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怎样才能让磁生电?并告诉学生法拉第正是基于这种设想,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体会了伟大的发现并不是神秘不可及的,而在自己身边,自己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鞋底,让大家想象踩到香蕉皮上的情景.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那么,与接触面的大小是否也有关呢?在学习“电荷”的内容时,让学生拿出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几下,观察现象.学生知道摩擦可以起电,容易联想到:用不同的物体摩擦产生的电荷一样吗?还有其他方式能使物体带电吗?电荷是怎样产生的呢?
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熟知的生产实际事例,可以吸引学生积极思维,甚至平时对物理课缺乏兴趣的学生,也会变得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耐心细致引导,助学生提高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具备了主动提问的意识后,不等于就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上,往往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切中新知识的关键,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问,影响其他同学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教学生质疑方法,多提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上“大气压强”一课时,演示用杯子装满水,盖上一纸片,倒立过来.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在让学生描述问题时,要对学生问题的陈述适当加以指导,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杯中的水不会洒?”这类的问题,这是比较低层次的问题的表述方式,要把它演变成一个科学问题,需引导学生对现象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杯中的水不会洒,显然不是纸片自己托着,是否有力对纸施加了作用呢?是什么力呢?问题则变成:“是什么力作用在纸片上?”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在逐步发展的,在学生获得新的发现之后,首先应该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发现用解剖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与物理有关的科学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是使学生增长认识世界的智慧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知识的探究者.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一个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际的情景,创造出一个崭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自己平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自体验成功的快乐,努力促进学生敢问、会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