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探析 |
范文 | 吴伟 摘 ? ?要:园林工程是美化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精神面貌和外在形象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以园林工程的建设为切入点,从植物的栽培入手,分析了城市园林植物的基本特征,并站在病虫害防治的角度上,探讨了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列举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途径,希望能够给园林工作者带来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对策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5-0082-02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6.8 ? ? ? 文献标志码: A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等级的不断提升,当下各类产业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物质性福利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精神性的满足,这种变化也给市政工程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依据。而园林工程作为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本身也会与环境的保护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城市的园林建设也会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出现协调性的问题,特别是就病虫害的生长来讲,尤为注重对解决方法的研究和分析。 1 ? 园林植物的基本特点 园林工程的建设本身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所以其自身也需要保证城市一年四季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绿化,得到相应的装饰和点缀。所以,园林植物的选择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会涉及许多类型,并且在品种上也会存在区别。不同类型的植物,在生长周期和生长特性上也不尽相同。但是,城市的气候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在特定的时期内难以产生较为明显的改变,这就给植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干扰和阻碍。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所以城市和乡镇的接壤处也通常不会有较大范围的分割区域,反而是连接得十分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乡镇中传染性较强的病虫害,就会借助各种介质传播到城市园林植物中,通常以风的传播和人为携带为主。同时,城市园林植物的保养和维护依赖着人为主体的劳动,而人自身的行为也必然会与自然界的一些规律存在差异,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园林植物的生活习性,甚至会造成其生长规律的紊乱,最终削弱植物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性,无形中提高了病虫害的发病率。而且,城市人口密度的逐年上升,也会提高园林植物发病的可能性,就植物较为密集且充沛的园林来讲,其自身往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城市居民也会时常前来游览观光。这也就意味着,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时,也要注意规避周围的人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2 ? 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 检疫工作不到位 规划园林样貌和布局时,往往会出于多样性的考虑,追求园林景观的个性化展示,所以也会直接增加外来树种的调入量,给外来生物的入侵孕育了温床。据统计,我国境内已经受到了400多种外来生物的干扰,并且这些外来生物传播的范围也很广阔,不仅具有潜伏性,而且为害程度也在不断加重,不良影响也在逐渐扩散,这不仅会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会让部分不了解病虫害的园林工作人员感到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采取措施去应对外来生物的干扰[1]。 2.2 ? 设计工作存在不足 有些设计人员盲目追求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却忽略了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导致园林景观的规划格局严重干扰植物的正常生长,降低植物自身的抵抗性,引发大范围的病虫害。无论是盲目且随意的设计,还是外来花木的大量种植,都有可能给园林的养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的病虫也会让管理人员束手无策,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病虫害的特性,同时也需要根据病虫害的特征去制定解决的措施和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园林内的植物却并没有得到保障,其自身生长环境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植物的适应能力降低,在面对病虫侵害时,也会显露出明显的恶性变化[2]。 2.3 ? 用药不合理 部分管理人员在园林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化学药物,这样不仅会破坏周围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天敌生物的集聚。如果同一种农药被长期使用,那么病虫害也会产生抗药性,增加了防治的难度,也让防治工作变得烦琐且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农药种类的选择、剂型的确定、使用方法的选择都会影响到化学防治的质量,而农药市场自身秩序的混乱,也导致许多质量不过关的农药渗透到植物的管理工作中。另外,部分管理人员并没有针对园林病虫害防治采取拓展方法,仍旧以传统的化学治理為主,没有顺应植物的自然规律,不仅破坏园林的景观,也剥夺植物生存和呼吸空间。 2.4 ? 环境的复杂性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等级不断提升,园林植物面临的外在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无论是工业生产造成的垃圾和废物,还是交通运输带来的烟尘和废气,都会导致植物的叶片褪色或造成叶片大面积脱落,阻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增加染病的风险。就园林内部的环境来讲,由于植物种类丰富,配置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也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点,这就给病虫害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源,病虫害传播的宿主数量也会增大。同时,我国植保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员数量较为有限,即便是在岗的管理人员,也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和教育,自身的技术水平也有所欠缺,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任务,致使管理措施的落实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防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够及时,这就给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 3 ?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与途径 3.1 ? 加大园林养护和管理的力度 管理人员应当以开放且包容的态度,去接纳新的栽培和管理技术,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优良的环境,并对适合病虫害生存的条件进行改造,降低病虫害成活的概率,抑制不良影响的扩散。同时,设计人员合理规划植物的格局和布局,确保植物的生长能够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真正体现出自然规律的特征,提高植物的抵抗性,优化植物排除病虫害干扰的能力。工作人员在搭配树种时,要对病虫害相同的树种或花草进行总结,并分开种植,这样可缩小病虫害的感染范围,减轻防治工作的压力和负担。而在管理时,应当制订完善的浇灌和施肥方案,为植物补充营养,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施肥时,也要确保肥料的充分腐熟,通过肥料自身释放出来的热量,抵抗植物中的病原菌,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3.2 ? 拓宽防治工作的范围 管理人员在开展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从综合角度去分析园林发展的效应,要着重强调社会安全、生态平衡等方面,并制定出系统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园林植物景观适应城市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对植物的种类进行筛选,并确保植物之间的搭配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除了要突出园林景观的美学效果之外,还应当尊重植物的生活习性,分析植物在城市环境中的存活率,尽可能优化植物生长的客观条件。管理人员应当以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为基础,维护园林内的生态系统。此外,管理人员应当开展持续性的养护工作,运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有效降低农药产生的不良影响,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出现农药过量的问题。而生物防治,主要是以生物及其代谢物质的使用为手段,来抑制病虫害的发展。其具有不污染环境特点,病虫害的天敌来源本身就十分广阔,且天敌发挥的抑制作用是长期且持续的。对此,管理人员可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等手段,管氏肿腿蜂和白僵菌都可以抑制天牛幼虫的数量。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利用诱杀技术,分析害虫的趋化性特点,将害虫诱集到一处进行集中消杀。 3.3 ? 强化队伍建设 园林景观作为市政工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拥有专业的防治队伍。对此,高校要提高自身的招生力度,针对病虫害防治设置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园林植物的防治工作输入智力源泉。园林管理人员也应当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分析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征,积累实践经验,并结合当地的管理部门和设计部门,及时沟通交流,让防治策略更具针对性和侧重性,提高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3.4 ? 优化園林植物配置 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城市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对栽植的地块进行实地分析,整理相应的信息和数据,考虑该地块最为适合引进的植物品种,并构思哪些植物品种的搭配效果是明显的,在增强美观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同时,设计人员也需要把病虫害的防治作为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直接影响园林的整体性能。所以,设计人员也需要对最易发生的病虫害类型进行总结和整理,尽可能避免选择易感染植物品种,以生命力较强的树种为优先。同时,园林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具备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因子,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生和竞争的联系。因此,设计人员应当把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到一起,通过生物群落的建设,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这样可以降低后续养护工作的成本,减少工程的资金投入。 综上所述,持续性优化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延长园林工程存续寿命的应有之策,也是调节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通过养护管理力度的加强、防治工作的全面拓展、专业队伍的建设、植物配置的规划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结合了园林植物的特点,并且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作出了探讨,具有参考和实践价值,能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1 ] 张锦源.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J].新农业,2020(21):21. [ 2 ] 杨伟民.论花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现代园艺,2020(17):113-1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