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蛤蜊人工育苗试验 |
范文 | 郑毅 马德利 傅意然 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俗称黄蚬子,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蛤蜊科,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辽宁、山东两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在自然海区中国蛤蜊栖息于潮下带浅海的沙或泥沙底质的海底,营埋栖生活。中国蛤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是浅海增养殖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贝类之一,也是丹东地区最主要的经济贝类。近年来,为了探索中国蛤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国内相继开展了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和人工育苗试验,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2014年,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东港市恩达生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中国蛤蜊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环境条件 育苗场有海水沉淀池4 hm2,池深2 m。砂滤池2座,滤水量约40 m2/h。育苗池水体30 m3(6m×5 m×1 m),底面积30 m2(6 m×5 m)。育苗期间水温22~30℃、海水盐度20‰~26‰、pH值8.0~8.3。 1.2亲贝采集 试验用亲贝采自黄海北部自然海区,自5月上旬开始,采集壳长4~6 cm的中国蛤蜊,定期解剖观察性腺发育情况,于繁殖盛期选取性腺发育良好、贝壳完整、活力好的中国蛤蜊作为繁殖用亲贝。 1.3催产与孵化 采取阴干刺激法催产。将采集的亲贝用20mg/L高锰酸钾浸泡消毒10 min,冲洗干净后,平铺于网架上,置于阴凉通风处,阴干3~4 h后,将亲贝装入产卵筐,吊挂在产卵池四周等待产卵,亲贝排放结束后及时移走亲贝。受精卵原池孵化,孵化密度10~20个/mL,孵化期间保持连续充气。 1.4浮游幼虫培育 受精卵孵化出D型幼虫后,用350目筛绢网选取健壮D型幼虫分池培育,培育密度5~6个/mL。幼虫培育前期投喂金藻,日投饵2~4次,投饵量0.5万~2万个细胞/mL;中后期以金藻、角毛藻混合投喂,日投饵2~4次,投饵量2万~4万个细胞/mL,并根据幼虫摄食情况和培育池中剩余饵料数量随时进行调整。浮游幼虫培育期间每天换水1~2次,每次50%。每3 d倒池一次。换水和倒池后,补充EDTA维持4~5 mg/L以络合重金属,有益微生物制剂维持5 mg/L以改善水质。 1.5底栖稚贝培育 采用无基质和有基质相结合的方法培育稚贝,即稚贝培育前期采用无基质培育方法,当壳长达到1 mm左右时,采用细海沙作为附着基进行稚贝培育。 1.5.1无基质培育 培育密度开始时80万~100万/m2,培育水深60 cm,每日换水一次,每次50%。每4~5 d倒池一次,清除残饵粪便并分池疏养。每日投饵2次,金藻、角毛藻、扁藻混合投喂,投饵量约5万~10万细胞/mL。 1.5.2有基质培育 当壳长达到1 mm左右时,采用细海沙作为附着基来培育稚贝,培育密度10万~12万/m2,每日换水2次,每次80%。每日投饵2次,以金藻、角毛藻、扁藻混合投喂,人工培养的单胞藻饵料不足时,引进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加以补充。 2结果 2.1繁殖季节 中国蛤蜊在黄海北部自然海区繁殖季节在5—7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中国蛤蜊雌雄异体,性比约1:1。性成熟的亲贝生殖腺饱满,覆盖在内脏团表面,雄性呈乳白色或乳黄色、雌性呈橘红色。切开性腺时,精、卵可缓慢自然流淌,卵子遇海水会快速自然扩散游离,精子活泼运动,此时是采集亲贝进行人工催产的最佳时机。 2.2产卵与孵化 2014年共采集亲贝50 kg,平均壳长5 cm,经阴干刺激产卵,效应时间3 h左右,共获得受精卵8亿粒。中国蛤蜊受精卵为沉性卵,卵径55~60μm。在水温22~24℃,盐度25‰、pH值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20 h发育为D型幼虫,共获得D型幼虫6.5亿,受精卵孵化率81%。 2.3浮游幼虫培育 中国蛤蜊D型幼虫较小,壳长75~80μm。选取D型幼虫3亿进行幼虫培育,在水温23~27℃,盐度23‰~26‰,pH值8.0~8.1的条件下,经13 d培育,幼虫壳长达到280~300μm时变态为稚贝,共获得附着稚贝1.8亿,浮游幼虫培育成活率60%,平均日生长16μm。 2.4稚贝培育 2.4.1无基质培育 总计利用育苗池8口,底面积240 m2,获得壳长1 mm稚贝4 600万,成活率25.6%。 2.4.2有基质培育 总计利用育苗池14口,底面积420 m2,共获得平均壳长3 mm幼贝(最大壳长5.1 mm、最小壳长2.0 mm)2400万,成活率52 9/6,平均出苗密度5.8万/m2。 整个稚贝培育过程历时25 d,平均日生长108.3μm,成活率13.3%。 3讨论 3.1变态与附着 中国蛤蜊浮游幼虫在壳顶后期(壳长230~240μm)足部即发育形成,并随着面盘一起伸缩运动,此时幼虫匍匐爬行与游泳两种运动方式并存,而以游泳为主要运动方式。当幼虫壳长达到280~300μm时,单水管形成,面盘退化脱落,幼虫才完全结束浮游生活,完成变态成为底栖稚贝,这一变态过程大约要经过3~4 d左右,远远长于泥蚶、菲律宾蛤仔、青蛤、缢蛏等埋栖型贝类。另外,中国蛤蜊幼虫变态过程中,摄食与生长速度正常,并无明显变化,这与很多双壳类幼虫在变态期间摄食减少、生长缓慢有所不同。 3.2稚贝培育与附着基 在埋栖型贝类人工育苗的稚贝培育阶段,通常采用的是有基质培育方式,与无基质培育相比,这种方式更接近于自然状态,也更符合稚贝的生活习性。中国蛤蜊稚贝对底质和环境的要求要高于其它常见的埋栖型贝类,池底环境的不适与恶化会导致中国蛤蜊稚贝生长缓慢甚至大量死亡,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一是在稚贝壳长1 mm以下时,采用无基质培育方法,通过倒池、洗苗等操作,清除残饵、粪便以及池底附生的有害生物,减轻池底污染;二是在稚贝壳长达到1mm左右时,以清洁的细沙作为附着基,辅以有益微生物分解降低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为稚贝创造一个更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优良生活环境,稚贝生长速度快,成活率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