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十三五”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方向 |
范文 | 周珊珊 朱坚真 谭诗蔚 摘 要:海洋渔业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我国“十三五”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方向,阐述海洋渔业经济遵循的发展理念,提出主要发展措施。 关键词:海洋渔业经济;“十三五”发展方向;措施 随着全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逐步落实,海洋渔业经济步入新时代。沿海各省市区坚持以海洋渔业经济综合示范区建设为平台,挖掘海洋渔业资源潜力,优化海洋渔业经济结构,转变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渔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1 我国“十二五”海洋渔业经济回顾 “十二五”期间,沿海各省市区将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海洋渔业经济和渔业生态环境全过程,初步形成了现代海洋渔业经济体系,在海洋渔业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及海洋渔业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1 海洋渔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迅速,总量与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海洋局《2015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 669亿元,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38 99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5 678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 292亿元,海洋渔业生产总值占全部海洋生产总值的16.2%[1]。 1.2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逐步完善 海洋渔业内部的休闲渔业、观光渔业、海洋牧场及精细渔业加工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海洋渔业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海洋渔业作为传统海洋支柱作用不再,但随着休闲渔业、观光渔业、海洋牧场及精细加工等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现代海洋渔业经济体系加快形成,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1.3 海洋渔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深蓝渔业”,扎实推进渔业保险和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海洋渔业产品开发与加工能力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健全,水产品的质量追溯及可追溯模式不断完善,通过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点和现代渔业示范基地、“菜篮子”水产品生产基地、水产良种场,水产技术推广取得成效[2]。 1.4 海洋渔业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推广海洋渔业健康养殖技术,不断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着力发展高标准鱼塘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休闲观光渔业等为代表的新模式。 2 “十三五”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海洋渔业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要平台。 拓展沿海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我国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沿海自由贸易区水陆相通,将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沿海地带的区位、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逐步凸显,进入现代海洋渔业经济体系、基础设施等建设的黄金期。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使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海峡两岸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沿海地带区域联动更加紧密,海洋资源高效配置、要素资源流动、产业优势互补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为先进海洋科技和海洋渔业人才提供更多更好机遇。 2.2 面临的挑战 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经济陷入后次债危机时期,经济增长重新陷入低迷,风险很大。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劳动工资率上涨、海洋渔业经济地理变局、服务业比重提升等问题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物价上涨,渔民生活成本上升。 海洋渔业区域间产业同质加剧,沿海城镇发展不均衡,海洋科技相对滞后,海洋产业重复,缺乏统一协调。 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受限。近百年来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在空间布局上,基本上是以沿海和近海为主。近海渔业资源大多被过度开发利用,往后渔业资源开发主要在远海和大洋[3]。 渔业环保任务艰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呈资源高度依赖特征。随着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陆源污染进入海洋,加上海水养殖、疏浚物倾倒、船舶污染等增加,渔业环境容量日益紧张[4]。 3 “十三五”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设想 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禀赋、海洋产业发展规律,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响应海洋经济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部署,以海洋渔业经济园区、海洋渔业经济跨境合作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龙头,不断丰富海洋渔业、海洋渔业经济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3.1 优化海洋渔业空间布局 科学有序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按照“集约布局、集群发展、海陆联动、生态优先”原则,突出海洋渔业空间结构,形成有序有度有限的空间开发格局。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深化产业分工,打造最具活力的海洋渔业经济。以特色海洋渔业经济、海洋生态和海洋旅游为重点,建设海洋渔业文化博览馆、海洋生物科普园、海洋渔业商品市场、海鲜美食街等,集海洋渔业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 综合利用海岸线和海洋空间资源,推进“深蓝渔业”工程,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培育海洋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渔业养殖品种,发展高位池养虾、工厂化养鱼、深水网箱等现代渔业。实施较大规模的养殖区改造,建设规模较大的节地节水高效高质现代渔业示范养殖基地。优化渔业养殖结构,发展对虾、石斑鱼、金鲳、牡蛎等高质高效名贵鱼虾贝类养殖。加快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 支持和培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提高深加工水平,推进渔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建设现代海洋渔业生产基地。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严格落实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保护重要海洋渔业资源种类的栖息繁衍场所,减少过度捕捞。 鼓励养殖户通过工厂化养殖、立体混养、循环水养殖、生物链防病防灾等方式,逐步淘汰高耗低能养殖方式,引导养殖生产转型升级。继续推进人工鱼礁建设,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有效保护江河海洋渔业资源。积极推进渔业良种体系建设,夯实渔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海洋渔船标准化更新改造,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企业和现代化渔业船队[5]。 加强以渔歌、妈祖文化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精品海洋文化景区。推进海洋考古、海洋文化遗产申报、渔村文化研究,挖掘涉及海洋渔业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海上移民文化以及水下文化遗产等海洋文化资源。 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海洋渔业文化活动。围绕海洋、海岛文化、自然环境、渔家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海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海洋文化产品服务的科技含量。 3.2 提升海洋渔业装备制造业 以发展大型智能船舶制造装备、游艇等为方向,发展海洋渔业作业船和辅助船装备以及海洋环保装备。着力发展高端游艇、艇用发动机、艇用通讯导航和控制设备制造。培育船舶制造、深海资源勘探装备、海洋仪器仪表生产制造,核电装备、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海洋渔业工程装备研发、设计、总成、总包基地[6]。 依托电子信息产业,构建车船仪器仪表、微特电机、海洋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电子元件、应用电子为主的海洋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体系。强化相关电子信息产业在船舶上的应用,尤其是在卫星通讯导航、船舶设计、船用电气等产品领域,推进船载移动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北斗海洋渔业船载终端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重点实施“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可见光通信及标准光组件”等重大科技专项,优先建设电子海图系统、综合船桥系统、综合雷达导航系统产品及航运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船舶逐步向全船综合自动化层次发展。 3.3 拓展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 建设一批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园基地,培育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化制品为主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至2020年,建成30个左右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引进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制造外延项目,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等技术,研究孵化具有市场和产业化前景的海洋生物技术创新项目,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创新药物和健康制品。鼓励和扶持海洋生物产业的开发和产业化,以海洋类新药开发为龙头,以海洋生物制品开发为重点,培育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企业集团,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生物医药人才,加强海洋医用动植物培育。 3.4 优化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 以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契机,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深蓝渔业转变的步伐,整体提升渔业产出效益。健全捕捞业准入制度,促进捕捞渔民减船转业。积极开拓外海,发展远洋渔业。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鼓励传统水产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冷链物流及“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加快渔业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地区优势,积极推进休闲渔业的内涵式发展。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价体系。创新渔业经营管理机制,发展壮大渔业行业协会。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服务,提高渔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以提高水产养殖业“良种化、设施化、信息化、生态化”为主攻方向,创建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立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以水产加工业为突破口,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带动水产流通业以及其它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第二、三产业在渔业经济中的比重。 在捕捞业方面,实施捕捞渔船更新改造工程,推动现代渔业建设。扶持建立捕捞渔民合作社,培育壮大海洋渔业龙头企业,提高捕捞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逐步减少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加强渔船动态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海洋和内陆渔船管理数据库[7]。 在养殖方面,合理规划近海养殖结构和布局,调整近海养殖网箱数量,大力发展外海深水抗风浪网箱和海洋牧场。积极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广清洁养殖模式,建立现代渔业园区。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大力推进深水网箱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综合性开发,在大亚湾开展人工鱼礁规模化建设,形成蓝色农业,提高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保护水平。 在渔港建设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加快现代渔港的建设进程。积极推进沿海与内陆渔港基础配套设施与服务能力的建设,构建渔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渔港经济区。完善渔港建管护机制,促进渔港健康有序运行。 在渔业科技方面,整合优化海洋渔业科技资源,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产品核心竞争力。重点在海水养殖品种的人工育苗育种技术、重大疫病防控、健康养殖与集约化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节能减排技术、渔业信息化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名优水产品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协调发展。 3.5 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渔业经济示范区 以海洋原生态、海洋传统文化为特色点,发展半岛、海岸、海岛为重点的渔业资源,开发渔家乐、休闲观光、渔港风情、生态园区、渔家文化、水上及潜水运动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一批内容新颖、富有生态特色的海洋渔业经济示范区。 开展海洋渔业生态修复,完善海洋渔业环境生态保护预警预报体系,加强重点海域陆域污染防治。通过建立区域内部的海陆联动发展机制,拓展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空间。参与国际海洋渔业经济合作,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现动态的可持续的海洋渔业经济布局。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2015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报,2016-03-03:1-2 [2] 朱坚真.南海综合开发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87-88 [3] 朱坚真.海洋环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57-158 [4] 朱坚真.海洋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69-83 [5] Kenneth White.加拿大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研究[J].经济资料译丛,2010(1):73-103 [6] Y Shields等.爱尔兰海洋经济和资源[J].经济资料译丛,2010(1):113-131 [7] 朱坚真.海岸带经济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71-72 (收稿日期:2016-05-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