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棘胸蛙的生态养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范文

    周先文 彭英海 何斌 王晓清 熊钢 吴恒辉

    

    

    摘 要:介绍了棘胸蛙的生态养殖模式,对棘胸蛙生态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进行对比,并对两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养殖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棘胸蛙;生态养殖模式;效益分析

    棘胸蛙(Rana spainosa David)俗称石蛙或石鸡,隶属于两栖纲、叉舌蛙科、无尾目、蛙属。近年来各地陆续开展棘胸蛙的养殖。棘胸蛙的传统养殖模式主要采用室内水泥池养殖,蛙池建设采用倾斜式,低洼深水位保持在20 cm左右,在养殖实践中发现,由于残饵的因素,水质时常变坏,导致养殖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容易诱发棘胸蛙发病,为此,我们对棘胸蛙成蛙传统养殖池进行改建,建立生态棘胸蛙养殖模式,具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饵料选择

    棘胸蛙养殖均采用养殖场生产的黄粉虫为饵料,仅对养殖池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养殖池采用棘胸蛙养殖和搭配养殖鲤鱼为对比,每种养殖池5个。1-5池为原有养殖池,6-10池为改造后的养殖池。

    1.2 养殖池建设

    1.2.1 传统养殖池 棘胸蛙成蛙池长5 m,宽4 m,高80 cm,蛙池建设采用倾斜式建设,以便于蛙池内水陆面积比例的控制,种蛙池水源采用喷雾式进水系统以确保池内水源的长期流动,低洼深水位保持在20 cm左右。

    1.2.2 生态养殖池 棘胸蛙成蛙池长5 m,宽4 m,高80 cm,蛙池建设采用两端向中间成曲线降低型设计;在养殖池里面再建设一个小的池子作为蛙池的进水用,进水池长4 m,宽30 cm,高60 cm;养殖池水进入进水池后从进水池出水口排水进入养殖池,进水池底部设置向外排水口,养殖池内均放置光滑的鹅卵石、石块(或红砖)和石棉瓦搭成洞穴以供棘胸蛙栖息。养殖池左端进水,右端排水,深水位保持在20 cm左右。

    1.3 放养时间、密度及规格

    1.3.1 放养时间 养殖时间为2015年4月12日至2015年11月15日。

    1.3.2 放养密度及规格 见表1。

    2 日常管理

    2.1 饵料投喂

    每个养殖池均以黄粉虫为饵料,投喂量为蛙体重的1%左右,根据头一天的觅食情况进行增减,若头天剩余较多,第二天减少投喂量,同时,根据天气灵活掌握,高温闷热阴雨天少喂,晴天多喂。

    2.2 水质管理

    每天坚持查看养殖池情况,通常半月清理养殖池1~2次,根据池水情况灵活掌握;生态池主要对进水池进行清理,原有养殖池需全池进行自来水清洗。

    3 结果与讨论

    3.1 养殖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2。

    3.2 养殖效益分析

    按照棘胸蛙市场价168元/kg计算。

    传统养殖池收入:259.9 kg×168元/kg=43 663元;

    生态池养殖收入:314.2 kg×168元/kg=52 785元;

    生态池比传统养殖池每池平均多增收1 8245元。

    传统养殖池和生态池均放入棘胸蛙129 kg,平均每个池放入棘胸蛙25.8 kg,生态池每池放鲤鱼和鲫鱼各5条;经过7个月的养殖,5个生态养殖池比传统养殖池多增收9 122元,平均每个池多增收1 824.5元,在生态养殖模式下,养殖效益效果较好。

    3.3 养殖情况分析

    在相同的条件下,生态池养殖棘胸蛙回收率和收获量均高于原有养殖池,仅养殖池⑩效果相对较差,但也仅比养殖池④效果差,而好于其他4个传统养殖池,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养殖池⑩的位置问题,该池处于养殖池里端,改造后,养殖池比较潮湿,陆地面积经常比较湿滑,致使养殖池青苔较多等,造成蛙烂皮病、寄生虫病较多,造成最后成活率减少,收获少。

    4 结语

    在养殖池中另外建设进水池作为蛙池的进水系统未影响棘胸蛙养殖密度,进水池在生态养殖模式下起到二次过滤的作用,减少蛙病的发生,放养少量鲤鲫鱼等摄食掉落水中的黄粉虫,减少黄粉虫因掉入水中蛙未及时摄食而发生霉变从而致使蛙发病,能有效提高养殖效益;此外,通过此次养殖实践,笔者认为,适当的光照有助于提高棘胸蛙的养殖产量。

    (收稿日期:2016-05-21;修回日期:2016-05-3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47:32